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西北地区气温分区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辉 《应用气象学报》1994,5(2):235-241
用西北五省(区)135个代表站1960—1990年的年、季平均气温资料,进行模糊聚类分区。在0.001信度水平下,年平均气温可以分为四个大区,分别是:新疆北部区、西北主区、柴达木盆地和长江黄河上游区。由此,建立了四个区的全年和冬、夏季气温代表序列,并对近几十年的西北五省(区)气温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基于1959—2005年全国824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以及NCEP/NCAR总云量逐日资料,利用REOF方法,将我国冬、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分为4个和6个区。冬季4区为青藏高原以东、东北和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大部、新疆;夏季6区为西北东部和华北、长江黄河流域一带、西南南部和华南、东北和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南疆西部。除了夏季II区(长江黄河流域一带),冬季和夏季各区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的上升趋势更显著。消除总云量的影响后,除了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冬季相比,夏季的正相关关系更显著;消除日照的影响后,在夏季I区(西北东部和华北大部)和VI区(南疆西部)以及冬季II区(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平均气温与总云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东北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场作空间分型,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降水场可分为6个区。检验了各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这种分区方法比较客观,能更好地反映出东北夏季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及周边地区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NCEP/NCAR资料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气温场作了分析,发现该区域各季节、各高度上的气温10年滑动距平场均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500 hPa冬、夏季咸海地区和日本海地区该气温距平场则有明显的反相关和"跷跷板"现象,且这两地区500 hPa年平均气温变化均含有10年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冬、夏季月平均气温及异常分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3,他引:17  
利用西藏(15个测站)、青海(38个测站)冬季和夏季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EOF、REOF方法,得到了青藏高原冬、夏季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场与冬季气温场前10个RPC的累积方差贡献均在90%以上,表明青藏高原的气温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具有收敛速度快的特点。经旋转后按方差贡献的大小将青藏高原冬季气温异常敏感区分为北部、东南部型、边缘型、中部型和西部型。夏季分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49a夏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可以分为5个区域,该5区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50a来它们的旱涝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川西、川东和贵州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四川盆地和云南显著变干。  相似文献   

7.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一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夏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朱筱英  吴志伟 《气象》2002,28(5):32-36
通过1961-1998年江苏省11个站点夏季(6-8月)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江苏省夏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前期及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得到了一些对本地夏季气温异常预测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马晓波 《高原气象》1995,14(3):348-358
利用蒙古25个台站52年月平均气温资料(1940-1991年)分析了蒙古的气温变化趋势,并与北半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52年来蒙古年平均气温以0.0190℃/年的速率上升,冬、春季和秋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速率最大,为0.0540℃/年;夏季气温以-0.0110℃/年的速率下降。50年代是蒙古相对较冷的时期。北半球自1940年以来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0003℃/年,冬、春季升温,最大在冬  相似文献   

10.
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与El Nino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广东省47个测站1954-1990年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标准化资料分别作按时间点分解的主分量分析,取其前6个主分量作为各测站的气候特征量,用相关系数-重心法作聚类分析,作出各月、全年综合要素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1)将广东各月分为有较显著差异的5个区,则冬半年(10-翌年4月)各月的分区形式较类似且规律性明显,夏半年(5-9月)各月的分区逐月变化明显,且分区形式差别较大。(2)若用6个自然季节的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标准化资料分别作主分量分析,各取前3个主分量作为全年气候分区的特征量,则广东全年的气候区可分为东南沿海、西南沿海、西北内陆3个区。  相似文献   

11.
根据引额济乌水利工程沙漠明渠沿线周围20个气象观测站39年(1961-1999年)气温资料和经纬度及海拔高度资料,采用气候学、地理学、水文工程学与熵气象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沙漠明渠近170km沿线春季(4月)平均气温、夏季(7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及稳定输水期推算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正态分布概率模式推算了沙漠明渠沿线春季(4月)平均气温、夏季(7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不同概率设计值,由此揭示了沙漠明渠沿线春季(4月)平均气温、夏季(7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及稳定输水期的分布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沙漠明渠输水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济宁2000—201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近11年来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倾向,并对期间冬小麦生长季节气候异常天气进行了分析。表明:济宁近11年来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均略有下降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气温秋季有上升的趋势,冬季升降不明显;日照时数秋、冬季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夏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秋、冬降水量则有减少的趋势。由于春季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春霜冻害发生机率增大;秋季平均气温有上升趋势,降水在秋、冬有减少的趋势,使得冬前发生旺长和秋冬连旱,甚至冬季冻害的机率增大。  相似文献   

13.
用 REOF法对黑龙江省 1957~2004年冬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进行分区,并研究了各区低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冬季平均气温可以分为 5个区,夏季 4个区.冬季各区各级别低温年份主要出现在 1960年代和 1970年代, 1980年代初期以来出现全省范围的低温仅有 2000年(强低温).夏季各区各级别低温年份大多出现在 1950年代末期至 1980年代初期, 19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低温都是区域性的,仅 1993年的范围较大,东部区、西部区、东南区出现不同程度低温, 2002年东部区遭受中低温危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60~2000年500 hPa高度场10°×5°经纬度月平均资料,采用EOF、SVD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涛动区(25°~70°N,140°E~150°W)500 hPa高度场季节变化特征和中国东北区80个测站降水场相关。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场冬季EOF第1载荷向量场呈由北向南的“-,+”波列分布,这种北南分布相反型,占总体方差贡献的40%,可以表现为北低南高,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 (NPO) 的正位相阶段,反映了40年北太平洋中高纬度上空以东亚大槽为定常波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亦是NPO呈正位相阶段的主要成因,反之,类似地面气压场涛动(NPO)的负位相阶段,第2载荷向量场呈整体“+”值分布,占方差贡献28%,该模态则表现为东亚大槽被长波脊替代的与气候基本模态呈相反分布的异常环流型;夏季第1载荷向量场基本模态则为全区的正值分布,占总体方差贡献的30%,第3载荷向量呈北“+”南“-”的分布,占方差贡献的13%,表明夏季500 hPa高度场NPO不是主要模态;春秋两季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NPO模态;(2)北太平洋涛动区500 hPa高度冬季平均场与东北区夏季降水场呈由北向南的“+,-”相关波列,存在显著的相关性(α>0.01), 第1对SVD奇异向量占总方差贡献的49%,当NPO区前冬500 hPa高度场呈负位相阶段时,东北区夏季降水偏多,反之,东北区夏季干旱少雨,其它季节亦有类似隔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40年气温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马晓波  高由禧 《高原气象》1997,16(3):282-291
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及蒙古国共59个台站(作EOF分析时取25个站)1951 ̄1990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方法分析了该地区40年来气温场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发现气温场的空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1)全区一致型,(2)南北差异型,(3)东西差异型;各月、季、年的变化周期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段:2 ̄4年,5 ̄8年和10 ̄13年;夏季以短周期为主,冬季和年主要是长周期。气温  相似文献   

16.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1,他引:30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月)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1)近5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2)两地区干,湿年(月)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3)两地区干,湿年(月)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4)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疆52个测站1961~2000年3~5月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新疆春季气温场进行客观分区,分析了各区域春季气温的不同时间尺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疆春季气温场可分为3个区域,北疆区和南疆区的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而东疆区呈上升趋势;各区域存在明显不同的年际、年代际方差构成和多尺度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8.
广西东南部近36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东南部10个测站的近36年(1961-1996)的平均气温的变化的初步分析得出;(1)广西东南部近年来的年平均气温没有持续性偏暖现象。(2)广西东南部冬季平均气温中,秋、冬季有变暖趋势,而春、夏季有变凉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3)广西东南部部分季节的月平均气温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反相变化的现象,最明显的是夏季的7月和8月,以及秋季的10月和11月,表示广西东南部的季节有推迟的现象,并显示出海洋性气候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1979 2005年Nino3区海温时间序列资料和中国雪深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Nino3区海温与青藏高原积雪之间的关系,两者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期冬春季Nino3区SST为强暖(强冷)事件与高原积雪显著偏多(显著偏少)共同作用的配置下,我国东部夏季雨带往往偏南(偏北)。从月时间尺度方面,揭示了前期冬春季ENSO和冬春季青藏高原积雪对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的影响在夏季各月是不一致的,前期冬春季逐月Nino3区SST和冬春季逐月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6月的降水都为正相关,而对8月的降水都为反相关,并且春季逐月Nino3区SST和冬春季逐月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7月的降水也都为正相关,另外,春季Nino3区SST和春季高原积雪对长江以南地区6月和7月降水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1953~1995年冬夏季平均最低气温(Tm)和平均最高气温(TM)资料,分析冬夏季TM、Tm距平场的年代际空间型态及其演变特征.指出冬夏季Tm、TM场的空间型态基本都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生显著变化,但空间型态变化的冬夏季差异十分明显,且冬季Tm、夏季TM空间型态的年代际变化在相应Tm、TM场的变化中占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