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是由人的血浆经特殊处理后得到的含有多价抗体的供静脉输注的丙种球蛋白制剂,其终末产物几乎均为IgG,也含有微量的IgA和IgM.也有报道IVIG含有一定数量的可溶性CD4、CD8、HLA分子和诸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细胞因子[1,2].IVIG能在短时间内使血液循环中IgG浓度高达正常人水平3~6倍,其在体内免疫活性半衰期为3周,具有较好的抗感染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IVIG组(18例)和对照组(18饲)。对照组给予白蛋白、茵扼黄静脉点滴、光疗、肝酶诱导剂等常规治疗,IVIG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1g·(kg·d)^-1,单剂静脉冲击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分别为94.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协同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临床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儿126例,按随机原则,分对照组和IVIG组,IVIG组每天加用400mg/kg.d,连用5天,观察疗效,病后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VIG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病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VIG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有明显疗效,并能减少病愈后反复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ABO HDN)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且无其他合并症的67例患儿,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剂量IVIG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为对照组,IVIG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24h内IVIG静脉滴注1次,IVIG治疗剂量为800~1000mg/kg。结果 IVIG治疗组新生儿相对于常规治疗组新生儿,平均住院时间缩短1.3d,平均光疗时间缩短8.1h,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明显降低,但对晚期贫血的发生无明显作用。没有发现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ABO溶血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国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92-329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采用3种不同剂量的IVIG对42例ITP患儿进行治疗并行疗效对照比较。结果:3种剂量的IVIG对ITP治疗疗效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剂量的IVIG对ITP治疗有效,且不同剂量IVIG对ITP患儿的血小板升高并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是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进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临床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儿126例,按随机原则,分对照组和IVIG组,IVIG组每天加用IVIG400mg/(kg·d),连用5d,观察疗效,病后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VIG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病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VIG对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有明显疗效,并能减少病愈后反复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RVE)的疗效。方法: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RVE的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WIG400mg/kg静脉滴注1次,比较两组止泻、退热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止泻、退热和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IVIG可用于治疗婴幼儿RVE,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在使用丙种球蛋白的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输液反应是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效果。方法:93例KD患儿分为A组IVIG400mg/(kg.d)连用5天、B组IVIG1g/kg、C组IVIG2g/kg,对3种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KD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总热程、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手足肿胀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率A组与B组、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组在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组IVIG1g/kg单次静脉注射治疗KD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毛细支气管炎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在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临床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婴儿126例,按随机原则分对照组和IVIG组,IVIG组每天加用IVIG400mg/kg/d,连用5天,观察疗效,病后对其进行随访。结果IVIG组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消失时间、病后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IVIG对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有明显疗效,并能减少病愈后反复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根据病理过程,早期使用大量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预防和减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其机制主要是丙种球蛋白的抗免疫作用。现将我科10a余来所诊治的62例川崎病进行分析,了解IVIG的临床疗效及防治冠状动脉病变(CA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是较常见的婴幼儿呼吸系统疾病,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近年我院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住院毛支患儿36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在防治早产儿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82例早产儿感染病例分为IVIG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VIG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应用静脉丙球,500mg/kg稀释成25ml静滴,使用2-3次。结果:IVIG在改善一般状况、缓解症状,控制感染病灶、缩短住院时间和提高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早产儿感染性疾病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早期应用IVIG可增强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幼儿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危害是心脏并发症即冠状动脉损伤,已经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1]。目前研究证明,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有效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IVIG每天2 g/kg并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已成推荐方案。然而,由于丙种球蛋白为从血液中提取,价格昂贵,并且作为血制品,其安全性也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静脉滴注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 2010年 6月 ~2012年 6月手足口患者选 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40例,给予利巴韦林针 10~15 mg/(kg·d)及给喜炎平注射液 5~10 mg/(kg·d).治疗组 40例,在此基础上给静脉丙种球蛋白针 400 mg/(kg·d) 2~3 d.观察两组病例,退热起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临床治愈时间.结果 应用 IVIG组退热起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临床治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IVIG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缩短病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分析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剂量为1.0g/(kg·d),共用2d,对照组使用常规剂量300—500mg/(kg·d),共用5d,观察血小板(PLT)上升情况。结果观察组血小板上升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婴幼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明显临床疗效,作用起效时间明显优于常规剂量。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使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抗体水平升高。IVIG也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明了。此外,IVIG对某些与免疫系统缺陷有关疾病也有一定的疗效。本文综述了IVIG的应用情况,讨论了IVIG生产以及应用的安全性。并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安全策略,以确保IVIG的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并与激素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将明确诊断的57例ITP分为丙球治疗组,丙球加激素组,激素组,观察疗程第1~7天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均有效,但起效时间IVIG组及混合组优于激素组。3天内血小板上升率IVIG组44%,混合组50%,激素组10%,经X^2检验,IVIG组与混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别与激素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IVIG治疗ITP起效快,控制出血症状明显,优于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徐琨  段炤  韩菲  邹峥 《江西医药》2013,(9):768-770
目的探讨首次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总结2007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根据对首次大剂量IVIG有无反应分成IVIG敏感组及无反应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川崎病并接受IVIG治疗的患儿215例,其中IVIG敏感者193例,无反应者22例,发生率10.32%(22/215)。无反应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血浆白蛋白明显低于敏感组(P〈0.05)。结论低蛋白血症、初次丙球治疗前热程过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明显升高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预测因子.临床中对于这些患儿应予以重视并进一步治疗以减少冠状动脉的损伤。  相似文献   

20.
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三种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加阿司匹林口服后治疗效果和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对210例川崎病急性期患儿随机分成三组:A组:2g/(kg·d)单次给药;B组:1g/(kg·d)连续2d;C组:400~600mg/(kg·d)连续4~5d。对比三种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加阿司匹林口服后治疗效果和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诊心血管并发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的冠状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心包积液及二尖瓣返流的情况,比较发热退到正常的时间。结果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在静脉丙种球蛋白A组,发热时间缩短,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静脉丙种球蛋白2g/(kg·d)单次给药,较其他应用方法能更有效的退热和预防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