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名称清瘟败毒饮。方剂组成生石膏1~4两知母3~5钱甘草1钱生地1两黄连3钱栀子3钱桔梗3钱黄芩3钱赤芍5钱元参5钱连翘3钱丹皮3钱淡竹叶3钱犀角5分~1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余师愚所拟,见于《疫疹一得》。本方实导源于石膏知母汤(白虎汤)、黄连  相似文献   

2.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新解     
名称乌梅丸。方剂组成乌梅5枚细辛1.5钱桂枝2钱干姜2钱川椒1.5钱当归2钱熟附子3钱黄柏2钱黄连2钱党参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肠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蛔厥证,表现为烦闷,呕吐,得食则吐,并有吐蛔虫,阵发性腹痛,手足厥冷;兼治久痢。后人在本方基础上加減衍化成多种治疗蛔厥一类证候的方剂,如《通俗伤寒论》的连梅安蛔汤,《万病回春》的理中安蛔汤,《温病条辨》的连梅汤等。现代多用  相似文献   

4.
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3~4钱茯苓3~5钱白术2~3钱泽泻3~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  相似文献   

5.
名称六味地黄丸、六味丸、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复方六味地黄。方剂组成熟地黄8两山萸肉4两淮山药4两茯苓3两丹皮3两泽泻3两研为细末,用蜜糖和成小丸。如作汤剂,一般用熟地黄8钱山萸肉4钱淮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钱仲阳之《小儿药证直诀》(公元1114年),脱胎于汉代《金匮要略》所载的八味丸(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药、茯苓、  相似文献   

6.
名称大黄牡丹汤。方剂组成大黄3~5钱(后下) 丹皮3钱桃仁3钱冬瓜仁5钱~1两芒硝3钱(后下)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金匮要略》(公元219年),用以治疗肠痈(阑尾、盲肠及其周围的炎症)。祖国医学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总结出对阑尾炎的药物疗法,的确是医学史上的创举。  相似文献   

7.
桃红四物汤新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名称桃红四物汤、元戎四物汤。方剂组成桃仁3钱川红花1钱当归(酒洗)3钱生地黄3钱赤芍2钱川芎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四物汤的加味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四物汤源出《金匮要略》中之芎归胶艾汤,去阿胶、甘草、艾叶而成,用于补血和血、调经止痛,对偏于血瘀者加用桃  相似文献   

8.
名称温阳利水汤、真武汤(旧名)。方剂组成熟附子3钱白术2钱茯苓3钱白芍3钱生姜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210年)。原文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也就是说,温阳利水汤(真武汤)主治太阳病误汗,阳虚水泛而致发热、心悸、头眩、肌肉跳动身摇欲堕等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人逐渐扩大本方适应证,主要用于脾肾阳虚的水饮内  相似文献   

9.
名称解表逐饮汤、温肺化饮汤、小青龙汤(旧名)。方剂组成麻黄1~3钱白芍2~5钱干姜1~3钱细辛1~3钱五味子1~3钱桂枝1~4钱炙甘草1.5~3钱半夏2~3钱。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小青龙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治太阳病“伤寒  相似文献   

10.
名称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1两山栀子4钱大黄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阳明瘀热在里发黄(发热,头部汗出,但自颈以下全身无汗,为湿热上蒸而不能外透,小便黄少,为湿热内蓄又不得下行,口干欲渴水,湿热相蒸而形成黄疸)的证治。后  相似文献   

11.
四逆散新解     
名称四逆散。方剂组成柴胡3钱白芍3钱枳实3钱炙甘草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四肢发凉,并有精神不振、嗜睡、脉细微),后人扩大本方之适应证,根据方内四药的性能,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并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多种疏肝解郁方剂,其著者如《和剂局方》之逍遥  相似文献   

12.
名称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丸。方剂组成龙胆草(酒炒)3钱,黄芩炒2钱,栀子(酒炒)3钱,泽泻2钱,当归(酒炒)5分,车前子1钱,柴胡2钱,甘草5分,生地(酒炒)2钱,木通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金元李东垣订制。此外,方名相同,药物组成有所差异的,还见于《沈氏尊生书》、《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书。但一般临床所用  相似文献   

13.
银翘散新解     
名称银翘散。方剂组成银花1两连翘1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荆芥穗4钱淡豆豉5钱牛蒡子6饯芦根1两(原方制散剂量,汤剂酌减)。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订,见于《温病条辨》(公元1798年)。原方用于治疗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寒而渴者。温病  相似文献   

14.
止嗽散新解     
名称止嗽散。方剂组成荆芥5分~1.5钱桔梗2~3钱白前1.5~3钱百部1.5~3钱紫菀2~3钱陈皮5分~2钱甘草5分~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程钟龄所拟,见于《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可以看作是由《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  相似文献   

15.
<正>黄芪建中汤为东汉医家张仲景所创制,由小建中汤加黄芪组成,具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此方建中气、补脾胃、平调阴阳,可治疗各种因虚所致的证候。本方临床应用广泛,凡虚劳者、内伤诸证者皆可使用。本文就近年来黄芪建中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  相似文献   

16.
名称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匱》之意,用  相似文献   

17.
名称理中汤、理中丸。方剂组成党参4钱白术4钱炙甘草2钱干姜2钱水煎服。也有成药丸剂供应。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吐利寒多不喝水者。原文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冰者,理中丸主之”。此条的霍乱是指一种暴发性的胃肠病。不局限于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18.
名称大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9克,黄芩6克,白芍6克,法夏9克,生姜9克,枳实6克,大枣4枚,大黄5克(本方在《伤寒论》中无大黄,可能为传抄脱落所致)。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  相似文献   

19.
二陈汤新解     
名称二陈汤。方剂组成半夏2~3钱陈皮2~3钱茯苓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1151年),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原用于治疗胃中寒湿痰浊等证,后人列为化痰和胃的主方,主治由湿痰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呕吐恶心、眩晕心悸等证。  相似文献   

20.
名称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丸。方剂组成汤剂:生地3钱熟地3钱麦冬3钱百合8钱白芍3钱当归2钱川贝3钱甘草2钱玄参5钱桔梗3钱丸剂:生地2钱熟地3钱麦冬1.5钱百合1钱白芍1钱当归1钱川贝1钱甘草1钱玄参3分桔梗8分研末,制成蜜丸。源流发展本方为《医方集解》录赵蕺庵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