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深圳地区婴幼儿人类杯状病毒感染状况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婴幼儿人类杯状病毒(HuCV)感染状况和对HuCV阳性病毒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 采集连续二个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来深圳儿童医院就诊的临床检验已排除寄生虫、细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为阴性的3岁以下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26份,应用分型引物RT-PCR法检测HuCV的诺如病毒(norovirus,NoV)G Ⅰ和G Ⅱ群和扎如病毒(sappovirus,SaV),扩增产物通过1.5 g/dl琼脂糖凝胶电泳鏊定.部分阳性标本测序,结合GenBank参考株相应棱苷酸序列进行进化和型别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HuCV阳性率11.06%(25/226),其中NoV阳性率10.62%(24/226),SaV阳性率0.44%(1/226),检测出NoV阳性株GⅡ/4群18株,G Ⅰ/3群5株,1株尚不能确定所属群(占4.17%,1/24).1株SaV为SG Ⅱ/1群.7月~24月龄为NoV高发年龄段.结论 HuCV是深圳地区婴幼儿冬季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流行株为NoV的G Ⅱ/4群,同时,还发现SaV的SG Ⅱ/1群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 A组轮状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特点。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人民医院2007年8月~2009年2月腹泻患儿粪便标本413份,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A组轮状病毒基因,阳性者再采用巢式 RT-PCR 分别针对病毒 VP7,VP4基因保守区进行 G/P型别检测。结果413份粪便标本 A组轮状病毒阳性率为52.5%(217/413),轮状病毒腹泻在深圳的主要流行季节是10~次年1月份,2岁以内的患儿占全部患儿总数的91.2%(198/217)。对217份轮状病毒阳性样本进行G/P分型,流行的轮状病毒G型分型依次为G3(52.1%),G1(31.3%),混合 G型感染(6.0%),G2(1.8%)及 G9(1.4%);P型分型依次为 P[8](85.7%),P[4](6.0%)及混合 P型感染(1.4%);G型和P型的组合以 G3P[8](47.5%)最为常见,其次为 G1P[8](30.4%)。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深圳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G3P[8]和 G1P[8]是2007年~2009年深圳地区的主要轮状病毒流行株,此外混合型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3.
周毅虹  唐兰芬  敖当  何琼芳 《新医学》2009,40(8):520-521
目的:研究广东湛江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G血清型的流行病学。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抽样调查,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检测轮状病毒,并对轮状病毒阳性标本用ELISA和(或)逆转录PCR进行G血清型的分型研究。结果与结论:共检测标本738份,其中轮状病毒阳性标本287份,检出率为38.9%;血清分型发现,轮状病毒肠炎G分型以G1(41.9%)和G3(28.9%)为主要流行株,未分型病毒株占22.3%。提示湛江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病原体以G1型和G3型轮状病毒最多见,G1型和G3型可作为湛江地区轮状病毒疫苗研制的主要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汪慧  王大虎  陈纯  张周斌  李铁钢  王鸣 《疾病监测》2016,31(10):838-842
目的 了解广州市腹泻监测病例中诺如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14-2015年选取广州市两家医院的门诊科室作为监测哨点,每间哨点医院每周采集5岁以下和5岁及以上腹泻病例粪便样本各3份,将采集的标本送至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通过中国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集2014-2015年广州市报告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数据,开展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共收集腹泻标本732份,诺如病毒阳性136份,阳性率为18.58%。各年龄组诺如病毒阳性率不同(2=20.39,P=0.001),其中5岁以下年龄组最高(24.2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GⅡ组133份(97.80%),GⅠ组3份(2.20%)。分别对2014年(4份)及2015年(5份)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结果提示,2014年诺如病毒流行株以GⅡ.4 Sydney_2012变异株(75.00%)为主,2015年以GⅡ.17变异株(55.60%)为主。2014-2015年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23起,其中14(60.80%)起由GⅡ组引起。结论 广州市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毒株仍以GⅡ组为主,其中2014年优势毒株为GⅡ.4 Sydney_2012变异株,2015优势毒株为GⅡ.17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1760例小儿肠炎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A群轮状病毒(RV)引起小儿急性腹泻特征。方法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本院2007年1760例腹泻特征的婴幼儿粪便检测。结果在1760例腹泻的婴儿粪便中检查629例RV阳性标本,阳性率36%。其中秋季435例,检出RV阳性标本180,占41%;冬季634例,检出RV阳性标279例,占44%;0~6月患儿RV阳性48例,占12%;0.5~2岁患儿RV阳性499例,占55%。男性976例标本,RV阳性365例,阳性率37%,女性694例标本,阳性264例,RV阳性率38%。结论本院1760例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小儿急性腹泻主要发生在秋冬季的0.5~2岁的婴幼儿,尤其在冬季,但每个季节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金晶  张业成  刘映乐  吴建国 《疾病监测》2018,33(11):940-944
目的 调查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5岁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武汉市儿童医院<5岁全部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组轮状病毒(RV),PCR方法检测肠道腺病毒(AdV),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诺如病毒(NoV)、札如病毒(SaV)、B组和C组轮状病毒及星状病毒(AstV),利用巢式RT-PCR对轮状病毒进行G/P基因分型。 分析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子流行特征。 结果 2015年武汉市<5岁全部腹泻患儿3 009例,病毒性腹泻病例流行季节以RV最为明显, 9— 11月病例数占阳性病例数的50.3%;NoV的流行高峰在9 — 10月,占阳性比例的40.9%。 AdV占2.0%、AstV占1.8%,SaV、B组和C组RV未检出。 病毒性腹泻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岁婴幼儿。 RV毒株G型与P型血清型分型结果显示,G型与P型组合则主要以G3P[8]和G1P[8]为主,构成比分别为37.4%和17.9%。 结论 武汉市儿童病毒性腹泻病例携带的病原体具有多样性,以RV为主,主要流行株为G3P[8]。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发病率,实验室检出率和病毒的基因分型。方法收集2005年10月-2006年10月两个监测点5岁以下儿童腹泻粪便标本58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腹泻患儿粪便中的轮状病毒,然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粪便中提取的轮状病毒RNA做基因分型。结果585份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检测出轮状病毒304份,全年轮状病毒阳性率51.97%。在304份ELISA阳性的标本中,随机取103份标本用RT—PCR法进行轮状病毒基因G.P分型,分型率为65.05%,其中P[8]G3为主要流行型,占所有分型的41.75%。结论轮状病毒腹泻仍然是河南省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但轮状病毒主要流行的血清型已由1990~1997年间监测的G1型转变为目前的G3型。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杭州地区2010~2011年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诺如病毒(NV)基因型及其分子特征。 方法:用多重RT-PCR方法对325份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NV检测,选择阳性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并对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杭州地区急性腹泻患儿感染NV的阳性率为13.85%(45/325),NV GⅠ型7株,GⅡ型38株;序列结果分析显示3株NV GⅠ型与AB522407.1、EU085525.1、EU085523.1和FJ383829.1的同源性达93.2%~100%,进化树显示其亲缘关系较近;进化树显示12株属于GⅡ-4型,且与GQ845367.2、AB291542.2、JQ934814.1和JQ613509.1的同源性高达94.7%~100%;4株GⅡ-3型与JF896130.1和EU400377.1同源性高达97.9%~100%;1株GⅡ-4型与GQ380647.1的同源性仅为93.6%。 结论:NV是2010~2011年导致杭州地区儿童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以NV GⅡ-4型为主,可能是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探讨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收集2004年4月-2005年3月0-6岁门诊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筛检致病菌,同时采用免疫胶体金方法进行轮状病毒、腺病毒的检测。结果在收集的207份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病毒检测阳性85例(41.1%),其中轮状病毒阳性76例(36.7%),腺病毒阳性6例(2.9%),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同时阳性3例(1.4%);检出致病菌24例(11.6%),主要以沙门菌为主(6.3%)、其次为志贺菌(2.9%)、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4%),未发现病毒和细菌同时感染。结论成都地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同时,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也占了一定比例。因此.对出现在夏秋季及有不沽饮食的婴幼儿腹泻应注意细菌学监测,对出现在秋冬季婴幼儿腹泻应加强轮状病毒感染的检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感染.同时.研制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将对预防和控制婴幼儿腹泻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痢疾病原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的病原菌主要血清型及耐药性,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菌痢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年来肠道门诊和住院部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共1617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及药敏试验。结果从1617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出志贺菌165株,分布4个菌群,其中B群(福氏志贺菌)88株,D群(宋内志贺菌)40株,C群(鲍氏志贺菌)21株,A群(痢疾志贺菌)16株,分型诊断检出13个血清型及亚型,以B群2a为主;志贺菌总体耐药率对萘啶酸耐药率最高,达90.0%以上,其次对氨苄西林、利福平、四环索、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在70.0%~87.5%之间,对诺氟沙星耐药率在20.5%~31.3%之间;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在2.5%~6.8%之间。结论本地区菌痢流行的病原菌主要血清分型为B群2a,其次是D群;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有增高的趋势,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11.
李静  张婷  邹文菁  蔡昆  徐军强 《疾病监测》2021,36(4):369-375
  目的  了解2018 — 2019年湖北省≤5岁腹泻儿童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  方法  收集2018 — 2019年湖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5岁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共计922份。 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GⅠ和GⅡ组核酸检测。 对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分别扩增RNA聚合酶和衣壳蛋白片段,将获得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型别分析。  结果  湖北省≤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122份,阳性率13.23%。其中诺如病毒GⅡ组119例(97.54%),诺如病毒GⅠ组3例(2.46%)。 男女童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5,P=0.003)。 ≤5岁儿童以6~12月龄为主要发病人群。 诺如病毒感染季节为冬春季,呈现2个流行峰,10 — 12月为高流行峰;诺如病毒主要为GⅡ组,聚合酶区和衣壳区基因分型主要为GⅡ.4 Sydney[P31](27.71%)、GⅡ.2[P16](26.51%)、GⅡ.3[P12](26.51%)和GⅡ.4 Sydney[P16](16.87%)。  结论  2018 — 2019年湖北地区≤5岁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和不同的重组亚型,加强诺如病毒的基因型别监测和重点人群防护有助于诺如病毒腹泻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015 — 2016年天津市腹泻散发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天津市5家哨点医院上报的1 249例腹泻散发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留存患者粪便样本,使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并对结果进行基因型别分析。 结果 1 249例腹泻患者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为14.41%(180/1 249);<1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26.07%(85/326),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一、四季度诺如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二、三季度;滨海新区(30.00%)检出率高于城区(16.62%)和农村地区(11.89%);基因型以GⅡ型为主,GⅡ型单独感染占86.05%,GⅠ型单独感染占11.05%,GⅠ和GⅡ共同感染占2.91%。6 ~ 45岁GⅠ型所占比例较其他组高,最高达33.33%;GⅠ型主要分布在4 — 9月。 结论 天津市哨点医院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率较高,冬春季节高发,滨海新区是高发地区,婴幼儿为高发群体,优势基因型为GⅡ型,GⅠ型在中青年群体和夏季所占比例相对较高。 应根据诺如病毒流行特征开展防控工作,并针对重点人群进行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3.
商晓春  周晓红  帅慧群 《疾病监测》2015,30(10):855-860
目的 了解近3年浙江中北部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的病原构成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5岁以下腹泻患儿进行个案调查及粪便标本采集,采用细菌培养法检测14种肠道致病菌;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5种病毒核酸及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结果 426份粪便标本共检出各类腹泻病原248株,总检出率为58.22%。其中病毒检出率为43.90%,以A组轮状病毒(19.25%)和GⅡ型诺如病毒(18.30%)为主,其余依次为腺病毒(3.29%)、札如病毒(2.82%)、星状病毒(0.23%)。肠道致病菌检出率为14.32%,共检出5种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8.92%),其余依次为沙门菌(3.99%)、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0.71%)、嗜水气单胞菌(0.47%)、空肠弯曲菌(0.23%)。结论 浙江中北部地区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依次是A组轮状病毒、GⅡ型诺如病毒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应以秋冬季为重点,细菌性腹泻的防控应以夏秋季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定点监测了解2009-2015年福建省福州市急性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基因多样性及动态变化趋势。方法 采集2009-2015年福州市儿童医院因急性腹泻入院的5岁以下儿童的粪便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筛查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完整的VP1区和部分RdRp区并测序,应用在线基因分型工具和种系进化分析方法了解福州市5岁以下儿童中诺如病毒基因型/亚型的分布。结果 在随机抽取的93份标本中,Real-time PCR法检测阳性有91份;共获得其中73份完整VP1区和72份部分RdRp区基因序列。在完整的VP1分型中,GⅡ.4_2006b型43份,GⅡ.4 Syndeny_2012型16份,GⅡ.3型10份,GⅡ.4 New Orleans_2009型2份,GⅡ.12型1份,GⅡ.7型1份。在部分RdRp区分型中,共发现GⅡ.P4_2006b型43份,GⅡ.Pe型16份,GⅡ.P12型10份,GⅠ.P4型1份,GⅠ.Pa型1份,GⅡ.P21型1份。结论 应用双命名系统分型的方法,发现2009-2015年福州市急性腹泻儿童中诺如病毒具有遗传多样性,其中2009-2012年流行的优势毒株为GⅡ.P4_2006b/GⅡ.4_2006b型,2013-2015年流行的优势毒株为GⅡ.Pe/GⅡ.4 Sydney_2012型。此外,GⅡ.P12/GⅡ.3为福州市持续流行的型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肠道腺病毒(Adv)、诺如病毒G1及G2型(NoV G1和NoV G2)、A组轮状病毒(RV A)、扎如病毒(SV)及星状病毒(HAstV)5种儿童腹泻病毒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体系。方法:针对Adv、NoV G1、NoV G2、RV A、SV及HAstV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设计并优化腹泻病毒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体系,琼脂糖凝胶电泳确认扩增片段;进行性能(灵敏度、特异性)评估;收集185例儿童病毒样腹泻样本,采用多重PCR-毛细管电泳体系进行检测,并通过测序验证阳性结果。结果:所设计引物特异性扩增出5种腹泻病毒;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体系检出限为102~103 copies/μL,CV均<10%;其他腹泻病原体未出现交叉反应,无明显的非特异杂峰,特异性较好;185例临床病毒样腹泻样本检测阳性132例(71.35%),其中RV A 105例(56.8%)、Adv 22例(11.9%)、SV 15例(8.1%)、NoV G211例(5.9%)和HAstV 10例(5.4%),其中包括双病毒感染样本;毛细管电泳进样量需20μL,3 h内完成全部分析;测序结果与GeneBank比对分析,序列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一种能够快速筛查5种常见儿童腹泻病毒的多重PCR-毛细管电泳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2012 — 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乌鲁木齐市<5岁住院儿童患者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2 — 2014年乌鲁木齐市895例<5岁急性腹泻儿童患者粪便标本和流行病学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诺如病毒检测,阳性样本通过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16.8%(150/895),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80,P<0.05);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7,P=0.020)。 137份样本获得聚合酶区序列,其中89份获得衣壳蛋白区序列。聚合酶区和衣壳区分别包括11和9个基因型。根据89株双分型结果,GⅡ.4 Den Haag 2006b和GⅡ.Pe/GⅡ.4 Sydney 2012分别占21.3%和32.6%,GⅡ.P12/GⅡ.3占29.2%。 根据衣壳区分型结果,在GⅡ.4基因型中,2012 — 2014年GⅡ.4 DenHaag 2006b所占比例分别为90.0%、0%和0%;GⅡ.Pe/GⅡ.4 Sydney 2012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和100%。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市急性腹泻儿童诺如病毒具有遗传多样性;GⅡ.Pe/GⅡ.4 Sydney 2012在新疆地区出现,逐渐替代GⅡ.4 DenHaag 2006b成为新的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17.
翟前前  方赤光  白光大 《疾病监测》2016,31(10):843-846
目的 分析2013-2015年吉林省诺如病毒胃肠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并针对疫情防控提出措施和建议。方法 对2013-2015年吉林省监测的疑似病毒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检验。结果 2013-2015年吉林省共报告疑似病毒性腹泻病例2489例,389例检出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5.63%。其中16例检出诺如病毒GⅠ组,371例检出GⅡ组,2例同时检出GⅠ组和GⅡ组,GⅠ组检出率为0.72%(18/2489),GⅡ组检出率为14.99%(373/2489)。2015年诺如病毒检出率(17.26%)高于2013年(P=0.030),第一、二季度的检出率(31.00%、18.66%)高于第三、四季度(P=0.000),12月至次年5月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依次为27.59%、30.22%、36.36%、27.39%、25.33%和19.70%,高于其他月份。不同性别(P=0.374)、城市和农村(P=0.122)的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诺如病毒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5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2.73%和18.90%。商业服务(44.44%)和儿童(18.11%)检出率较高。结论 2013年以来吉林省诺如病毒检出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第一、二季度检出率高于第三、四季度,以诺如病毒GⅡ组占优势,85岁以上和5岁以下年龄组,商业服务人员和儿童易受诺如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2010年1-12月深圳市925例疑似腹泻患者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 4种常见腹泻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5.30%、20.11%、1.51%和2.27%。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全年各月均维持较高的检出率;轮状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秋冬季为发病高峰;诺如病毒感染则无特殊的季节特征。0~2岁年龄组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3岁以上年龄组患者。 结论 2010年深圳市病毒性腹泻呈高发状态,其中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主要的病原之一,星状病毒与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较低。应加强对病毒性腹泻,尤其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7 —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乌鲁木齐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诺如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收集2017 — 2019年乌鲁木齐市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和相应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样本通过RT-PCR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25.20%(246/976),不同年份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4,P<0.0001);0.5~1岁年龄组最高(30.61%,101/330),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0份样本获得ORF1/ORF2重叠区序列,包括7个基因型,其中GⅡ.4 Sydney[P31]为流行优势株,占59.09%(65/110),其次是GⅡ.3[P12](18.18%,20/110)和GⅡ.2[P16](17.27%,19/110),其他型别包括GⅡ.6[P7](2.72%,3/110)、GⅡ.4 Sydney[P16](0.91%,1/110)、GⅡ.1 [P16](0.91%,1/110)和GⅠ.4[P4](0.91%,1/110)。GⅡ.2[P16]自2017年第二季度出现,在2019年第三季度成为流行优势株。  结论  在新疆地区诺如病毒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GⅡ.4 Sydney[P31]、GⅡ.3[P12]和GⅡ.2[P16]是该地区流行的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