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检验分析心脏超声与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一致性。结果:心脏超声检出赘生物数量与病理检查完全一致(kappa=0.854),赘生物长度、瓣膜病变位置、瓣膜病变种类与病理检查基本一致(kappa=0.784、 0.769、0.654)。结论:心脏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检测赘生物数量、长度及瓣膜病变位置、种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脏内畸形及心脏手术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48例心脏内畸形及心脏手术后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17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4例,二尖瓣16例。合并瓣膜赘生物27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结果患者术后1~2周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44例患者愈后良好,死亡病例4例均死于并发的肺部感染。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及心脏手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4周,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3.
426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病诱因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脏内畸形及心脏手术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48例心脏内畸形及心脏手术后合并感染性心瓣膜炎患者,感染的心脏瓣膜分别为主动脉瓣17例,三尖瓣4例,肺动脉瓣4例,二尖瓣16例。合并瓣膜赘生物27例次,合并瓣膜穿孔4例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清除赘生物及修复穿孔。结果患者术后1~2周体温及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44例患者愈后良好,死亡病例4例均死于并发的肺部感染。结论心脏内畸形患者及心脏手术后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现瓣膜赘生物形成或瓣膜穿孔造成血流动力学变化,应视病情立刻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后手术,术后根据血细菌培养或瓣膜赘生物培养情况应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4周,预防人工瓣膜及补片再度感染。  相似文献   

4.
尤海燕  谭笑 《黑龙江医学》2006,30(6):457-458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侵害部位、形态、大小、回声及其瓣膜损害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量的判断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赘生物多发生在心脏的4个瓣膜、动脉分叉及分流口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特征、瓣膜损坏情况、瓣膜反流及程度、心脏功能测定,均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赘生物形态学特征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观测心脏赘生物的形态大小、回声强度、活动度、分布范围及瓣膜反流程度,结合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等,追踪随访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随着赘生物大小、活动度、范围分级级别及瓣膜反流程度的增加,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而赘生物的回声强度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赘生物的活动度、范围、大小和瓣膜反流均与并发症呈显著的相关,它们均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经胸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对治疗决策、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37例心内膜炎患者。结果检出赘生物31例,阳性率84%。赘生物多见于左心系统,为26/31(二尖瓣者15/31、主动脉瓣者11/31);其它部位较少为5/31。赘生物致心衰病例仅见于左心系统(二尖瓣赘生物致心衰6例,主动脉瓣赘生物致心衰9例)。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进一步评估心内膜炎所并发的瓣膜关闭不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超声对诊断心内膜炎有明显指导意义,应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自体瓣感染性心内膜炎 (NVE)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4年4月收治NVE患者 2 0例中男 14例 ,女 6例 ,平均 2 9.5岁。发病前无原发性瓣膜病变或心脏其它畸形者 4例 ,具有原发性瓣膜病变或心脏其它畸形者 14例 ,术前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13例 ,Ⅳ级 4例。感染性病变侵犯主动脉瓣 13例 ,二尖瓣 8例 (其中主动脉瓣、二尖瓣均受损 5例 ) ,肺动脉瓣 6例 (1例合并二尖瓣受损 ,1例合并主动脉瓣受损 )。施行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替换 5例 ,主动脉瓣替换 8例 ,二尖瓣替换 3例 ,肺动脉瓣赘生物摘除 1例 ,肺动脉瓣修补成形 5例。结果 本组 2 0例全部生存。 1例主动脉瓣瓣周脓肿合并左室右房瘘病人 ,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术后随访 1~ 2 4个月 ,心功能全部恢复至Ⅰ级 ,无瓣周漏 ,无再感染。结论 NVE首先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右心瓣膜心内膜炎待感染进入稳定期后采取瓣膜修复术 ;而左心瓣膜心内膜炎 ,应依据患者心功能和赘生物的状态决定手术时机 ,心脏瓣膜替换术仍是左心瓣膜心内膜炎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3D-TEE)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84例,均行TTE、3D-TEE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TTE、3D-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结果:84例患者中有64例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3例,阴性21例。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阳性64例,阴性20例。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阴性与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3D-TEE对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的检测准确率均高于TTE(P0.05)。结论:与TTE相比,3D-TEE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具有高敏感度、高特异度,能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检出率,并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瓣周脓肿和瓣叶穿孔等并发症,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和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其中无原发心脏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1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例,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后1例,右心室异物1例.术前超声检查赘生物形成14例,血培养阳性4例.全组病例中行心脏缺损矫正修补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成形术3例,异物取出1例.结果全组病例均无术中死亡,1例术后因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早期死亡,16例治愈出院,随访6个月~14年,预后良好,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它降低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死亡率.正确掌握手术时机,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恢复瓣膜功能以及围手术期应用有效抗生素是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性心内膜炎为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及相应瓣膜破坏。赘生物脱落可造成重要器官栓塞,病死率极高。超声心动图能直接观察心瓣膜的形态以及赘生物大小及其分布,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01年10月~2006年10月,我们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吸毒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庆  陈华蓉  温定国  汪涛  赵萍  周钧 《河北医学》2003,9(2):136-138
目的:报告4例吸毒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方法: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三尖瓣赘生物切除、DeVega术3例,二尖瓣赘生物摘除、瓣膜置我术1例。结果:4例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吸毒所致感染性心脏瓣膜赘生物、瓣膜损伤必需尽早手术治疗,损坏瓣膜尽量修复保留。  相似文献   

12.
张敏  潘丽  文佳 《黑龙江医学》2008,32(11):854-855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附着部位、形态、大小、回声,观察瓣膜厚度、穿孔、腱索断裂、瓣膜反流及程度。结果发现赘生物大小在3.0~18mm之间,其中附着于二尖瓣5例,附着于主动脉瓣3例,附着于三尖瓣2例,发现瓣周漏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穿孔各1例。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形成特征、瓣膜损害、反流及程度观察,以及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脏瓣膜或心室壁内膜表面形成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栓。其特征性病变是赘生物形成,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入血繁殖,并在心瓣膜、心内膜或大动脉内膜上侵蚀生长,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和纤维蛋白及坏死组织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状样突出物。最常累及心脏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多见,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较少见;而单独侵犯肺动脉者更为少见,占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的2%。现报道我院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并发肺动脉瓣赘生物患儿一例。  相似文献   

14.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5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有42例超声探及瓣膜赘生物,最大有2cm,最小的有0.2cm,多见于左心系统,二尖瓣最多见(28例),主动脉瓣次之(13例),肺动脉瓣及三尖瓣较少见。同期血培养阳性者仅8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且可了解心脏基础病变,应作为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包括食管超声观察心脏瓣膜赘生物形态、大小、回声、分布及其瓣膜功能。结果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提供赘生物附着部位累及的瓣叶,赘生物的数目、大小、形态、活动方式或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征象及相应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程度并判断心功能。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的诊断定位,对治疗的决策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15年前首次用超声心动描记技术检查心脏瓣膜赘生物以来,心脏超声在诊断和处理已知或疑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方面愈益重要。超声心动描记不仅显示出赘生物,而且还可能提供瓣膜损坏及其对血液动力学影响以及瓣膜周围感染的情况。感染性心内膜炎新近形成的赘生物是由附在瓣膜小叶、索、或心室内膜的微生物、白细胞、纤维素和红细胞凝块组成,其形态随感染菌的特性和疾病的活动情况而变,从小的偏平粒状病变到大的带蒂易碎的块状物。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赘生物的治愈,出现了多形核白细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心内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指发生于心内膜表面的感染性疾病,由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如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直接感染心内膜或心脏瓣膜而引起的炎症,可累及心脏的瓣膜、室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室壁内膜,其人群发病率约为3~10人/10万人[1~2].IE的典型表现为赘生物...  相似文献   

19.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和处理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超声心动图已广泛用于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诊断 ,其优势在于能直接显示赘生物 ;了解有无基础心脏病变 ;继发性损害和合并症 ;判定心功能状态 ,估计预后 ;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超声心动图已被公认在诊断和处理感染性心内膜炎时是优于其他影像检查的首选方法。1 超声检查目的1 1 当患者临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成立时 ,超声检查的目的为 ①探查有无赘生物 ,其附着部位、大小、形态、数量、活动度等。②受损瓣膜有无穿孔、腱索断裂、反流及其严重程度。③有无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病变。④有无其他合并症 ,…  相似文献   

20.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由病原体感染心内膜所致,容易累及心脏瓣膜,其特征性病损为赘生物形成,而赘生物脱落可以引起动脉栓塞并造成重要组织器官的缺血、坏死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确诊了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多发心外并发症,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超声检查发现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CT、MRI检查发现多发脏器、血管受累,具体表现为脾梗死、肾脏梗死、脑梗死、脾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瘤、肾动脉瘤及右侧大脑中动脉远端管腔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