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昼夜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对22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及2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并进一步发现其昼夜变化规律,同时与年龄、性别相当的31例正常人HRV资料比较。结果:1糖尿病患者各项时域分析指标均较正常组降低(P〈0.05);2与单纯糖尿病患者比较,有心血管合并症的糖尿病患者HRV参数中SDNN、SDANN、SDNN-index、R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对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情况和30例正常心率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3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HRV时域分析指标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且心功能3级以上者明显低于心功能1~2级者(P〈0.01和P〈0.05),以左室射血分数和SDNN之间做相关笥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其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综合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41例DCM患者和42例对照组病人的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41例DCM患者的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且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以下者(P〈0.01和P〈0.05),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不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及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呈不伴左心室肥厚(LVH)及冠心病(CH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Ⅰ期高血压病患者40例(A组),伴LVH的高血压病患者37例(B组)及高心病合并CHD患者39例(C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24hHRV时域及频域指标。结果:B组、C组与A组比较,SDNN,SDANN Index,SDNN Index,PNN50均降低(P〈0.95,  相似文献   

5.
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昼夜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对心血管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用24小时动脉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组34例,ANI组22例,对照组32例健康人的心率变异(HRV)指标。结果:五项HRV昼夜指标中,正常人除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这一指标外,其余四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但心肌缺血组和AMI组的昼夜HRV指标无显著性差异,而且,这两组的夜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及其不同发病阶段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8 例,按心功能分级,对照组38 例,记录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结果 (1) 高血压病组功率谱的低频(LF)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02) ;(2) 高血压病不同阶段LF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01) ,心功能越差,LF 减低愈明显;SDANN 在心功能越差者降低明显( P= 0 .02)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且心功能越差时,变化愈显著。  相似文献   

7.
参麦注射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62,自引:14,他引:48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42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参麦注射液加常规抗心力衰竭(心衰)治疗组(参麦组)316例,常规抗心衰治疗对照组108例。治疗前进行HRV测定,2组间比较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1个疗程(15日)后再次进行HRV测定。结果:①参麦组治疗后24小时5分钟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肾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情况及节律变化。方法:采用美国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测试时间8~9 Am 至次日8~9 Am,测量间隔为30 min。结果:两组患者的24 h SBP、24 h DBP、d SBP、d DBP及血压负荷无明显差异( P> 0.05)。肾性高血压组n SBP、n DBP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 0.001),原发性高血压组夜间n SBP、n DBP均低于白昼血压( P值均< 0.01),肾性高血压组的夜间n SBP、nDBP与白昼血压无明显差异(P> 0.05)。肾性高血压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率<10% 者,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分别为48% 、60% 及30% 、22.5% ,P< 0.05) 。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存在着昼夜节律,肾性高血压患者节律性消失。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心室肥厚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岚  顾爱敏 《临床荟萃》2000,15(23):1060-1061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与不伴左室肥厚(LVH)的变化,以了解二者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22例,不伴左室肥厚患者29例,选择年龄与患者可比的健康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24小时HRV时域指标。结果:Y同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HRV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也比不伴左室肥厚患者进一步降低。结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和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且其靶器官损害与HRV相关。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塞病人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108例心肌梗塞病人心率变异指数(HRVI),发现急性心肌梗塞病人HRVI在前壁心梗者明显低于下壁心梗者(P〈0.05)。HRVI在心肌梗塞病人中多部位梗塞明显低单一部位梗塞(P〈0.05),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明显低于无心力衰竭患者(P〈0.001),合并Lown氏分级Ⅱ级以上室性早搏患者明显地其它患者(P〈0.001)。经二年随访结果HRVI减低病人的死亡率是HRVI正常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伴自主神经病变 (ANP)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特点 ,评价HRV对此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5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两组 :1级EH组 2 6人 ,2级EH组 2 4人 ,对照组 36人。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心血管反射试验 (CVR)检查和HRV分析 ,并且绘制NN间期散点图。结果 经HRV分析和心血管反射试验检查 ,EH患者的自主神经病变检出率分别为 4 8 0 0 %和 2 6 0 0 %。与对照组比较 ,各EH组的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均显著降低 (P <0 0 5 ) ,彗星状散点图比例显著下降 (P <0 0 5 ) ,鱼雷状散点图增多。上述情况 2级EH组较 1级EH组更为显著 (P <0 0 5 )。HRV分析和心血管反射试验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HRV分析是早期发现EH伴自主神经病变的灵敏方法。老年EH患者的自主神经病以迷走神经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脉压 (APP)与心率变异性 (HRV)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3例健康者、64例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2 6例糖尿病 (DM )和 30例EH +DM患者的APP和HRV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EH +DM组APP≥ 5 0mmHg者 ,例数多 ,年龄偏大 ,LVH、心电图异常、CVD发生率高 ,与EH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②EH +DM组APP≥ 5 0mmHg组与 <5 0mmHg组之间 2 4h平均SBP、DBP比较无差异 ,但前者LVH、心电图异常 ,CVD增高明显 (P<0 0 5 ) ;③ 2 4h平均脉压较偶测脉压更能反映患者平时真正脉压水平 ;④EH与DM的HRV均低于正常人 ,以EH +DM患者减低最明显 ;⑤在EH、EH +DM患者中 ,APP≥ 5 0mmHg组较 <5 0mmHg组HRV明显减低。 结论 :①动态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②APP比偶测脉压更适宜用于临床研究 ;③高血压病、糖尿病的自主神经活动受损 ,EH+DM患者更加明显 ;④APP与HRV参数密切相关 ,组合指标测定 ,有助于识别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AIM: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heart automatic nerve variations and hypothermia(HT) therapy on heart rate variation(HRV).METHODS:We studied the dynamic electrocardiagraph (ECG) of 41 cases of severe brain injury.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HT therapy group(n=21, body temprature 32- 33 ℃ ),non HT therapy group(n=20) and normal control(n=20).RESULTS:In group 1, the reduction of time domain indexes and frequency domain indexes were 3- 6 folds and 30- 50 fold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corresponding indexes reduction were 2- 3 folds and 4- 5 folds in the group 2(P< 0.05,P< 0.01,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 0.05- 0.01);the HRV reduction was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patients than that of brain injured(P< 0.05- 0.01);the HRV index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suscitated patients than those in coma(P< 0.01); the HRV in dead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in survival(P=0.01).CONCLUSION:Injury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 induce abnormal function of automatic nerve of heart and reduction of HRV.HT therapy can reduce HRV on a higher level;HRV examination can be applied into the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of the brain injur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左心室肥厚(LVH)对交感神经活性的影响以及与血压分级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合并LVH,分为EH组(n=57)和EH合并LVH组(n=45);依据血压测量水平和高血压分级标准,分为高血压Ⅰ级组(n=35)、高血压Ⅱ级组(n=37)和高血压Ⅲ级组(n=30)。另选取同期体查的40例健康同龄人,作为健康组。依据24 h动态心电图获取心率变异性(HRV)评价交感神经活性,比较并分析不同组间受检者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EH合并LVH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均高于EH组和对照组,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心搏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心搏间期差值> 50 ms的心搏数百分比(p NN50)显著低于EH组和对照组,EH组心率和HRV各项指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Ⅲ级组最快心率、LVH发生率均高于高血压Ⅰ级组,HRV各指标低于高血压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Ⅱ级组SDNN、SDANN、p NN50低于高血压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H合并LVH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高,血压分级升高会加剧交感神经活性激活,增加LVH发生风险,重视加强HRV检查和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有助于预防或逆转LVH。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单纯高血压组(EH)与正常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异。而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TOD)的昼夜节律与单纯高血压组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爱民 《护理研究》2003,17(9):526-52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的特点 ,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 10 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EH组 )和 6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2 4h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 :EH组时域和频域分析各项指标均减低 ;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 2 4h昼夜变化与正常人有差异 ,变频部分夜间明显减低 (P <0 .0 5 ) ;高血压伴糖尿病与无糖尿病者、高血压伴心肌缺血与无心肌缺血者之间高频 /低频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人心率谱 (PSD)昼夜分布与正常人明显不同 ,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者交感神经活力降低 ,伴糖尿病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减速力(DC)特点,分析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各时域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合肥市滨湖医院收治的78例EH患者,作为EH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5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2组DC值和HRV时域指标[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差值均方根(RMSSD)和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心搏百分比(pNN50)];依据DC值进行猝死危险分层,将EH组分为高危组(DC≤2.5 ms)和非高危组(DC≥2.6 ms)比较2组HRV时域指标差异;分析DC与HRV各时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EH组DC、SDNN、RMSSD、pNN50分别为(4.83±1.27)ms、(109.26±21.03)ms、(38.74±9.38)ms、(5.12±0.9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9±1.42)ms、(132.07±28.54)ms、(52.65±11.32)ms、(7.83±1.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DC、SDNN、RMSSD、pNN50分别为(2.42±0.07)ms、(87.39±10.23)ms、(32.57±8.15)ms、(4.26±1.02)%,均明显低于非高危组的(5.27±1.26)ms、(113.24±20.15)ms、(39.86±10.47)ms、(5.28±1.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法分析显示,EH患者DC与SDNN、RMSSD、pNN50水平均呈正相关(r=0.637、0.652、0.709,P<0.05)。结论EH患者DC明显下降,且和HRV呈正相关,可协同作为自主神经功能和猝死风险的评估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以及护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以5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电图描记,分析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自主神经功能和改善夜间睡眠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并于干预1周后观察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和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和杓型节律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前者乏氏动作反应指数和站立后第30次与第15次心搏R-R间期比值(30/15比值)也低于正常人群(P〈0.05);护理干预后,糖尿病患者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和杓型节律比例增大(P〈0.05),但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纠正血压昼夜节律为目的的护理干预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塞患者24小时和短期节段性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MI)后心率变异(HRV)的特点,昼夜节律变化的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AECG)技术连续观察了2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平均11天)、3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平均81天)及36例正常人的HRV多项时域指标。结果:HRV在AMI患者明显缩小,在OMI患者已基本恢复,但仍低于正常人。如以HRV<50ms为异常,AMI、OMI及正常人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2.9%、6.2%和0。与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者比较,OMI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者HRV减小。AMI患者HRV昼夜节律被破坏。结论:对于预测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24小时HRV分析较之短期节段性HRV分析具有更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肽(NT)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其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将其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2: 00、8: 00、16: 00分别测定其血浆NPY、N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N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在2: 00时NPY水平明显升高(P<0. 05),NT明显降低(P<0. 05)。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