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包虫病即棘球蚴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多流行于西北和西南牧区,主要有2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的囊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绦虫卵感染引起的泡型包虫病.以肝包虫发病率为最高,其次为肺脏、脑等器官.本文仅讨论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表现,评价CT对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青海省南部地区高原地区家畜和野生动物两型包虫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捕杀、剖检、病理切片等方法进行两型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和终末宿主调查。结果:检查绵羊、山羊、牦牛共7562头(只),其中细粒棘球蚴感染率分别为63.12%、34%、74.52%。绵羊、牦牛多房棘球蚴的感染率分别为5.38%、4.69%。在野生动物中高原鼠兔存在多房棘球蚴感染,感染率为8.29%。终宿主调查中,犬体内发现两种棘球绦虫感染,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61.22%,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06%。共检查狐6只,其中1只存在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结论:青南地区高原地区动物中存在广泛的两型包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正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又称包虫)寄生引起的一种古老的人兽共患病。棘球绦虫种类较多,曾先后报道16个种和13个亚种,目前公认的有4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E.m)、福氏棘球绦虫(E.vogeli,E.v)和少节棘球绦虫(E.oligarthrus,E.o)[1]。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型包虫病(囊型棘球蚴病),呈  相似文献   

4.
棘球绦虫是人和其它中间宿主包虫病的病原体,有关包虫病的易感性及抗病力的许多因素,即影响包囊活力和可育性的问题仍无圆满答案,近来对于包虫感染所涉及的免疫系统的研究,使得对包虫和宿主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免疫化学和重组DNA技术的应用,对人体包虫病及狗的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的诊断有所改进,对带科绦蚴病的免疫预防也有所发展,这些领域取得的成就将为控制人体包虫病提供宝贵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一种独特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该病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体所致,流行于世界上许多地方,在中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古及四川西部较为多发。棘球蚴病的终宿主是狗、羊、牛、猪、骆驼等家畜,人因误食虫卵成为中间宿主而患包虫病。此病可以涉及任何器官,肝脏与肺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占90%;较少受累(<10%的情况下)的器官是肌肉、骨骼、肾脏、脑、脾,胰腺棘球蚴病是最罕见的。国内关于胰腺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6.
棘球绦虫种类繁多,我国至目前为止引起包虫病的只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尤以细粒棘球绦虫更为多见,人与动物的包虫病已有不少报道,而犬的棘球绦虫感染只有零星记载。最早在1911年,在北京的犬体内发现细粒棘球绦虫寄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全疆范围家畜包虫病感染情况,我们历时3年时间对12个地州的牛、羊、犬包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在屠宰场直接检查牛羊肝脏和肺脏的棘球蚴,进行计数、登记.犬采用槟榔碱下泻法采样后,实验室利用抗原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和粪便检查法检测细粒棘球绦虫带虫率.经过调查12个 地区的包虫病平均感染率为绵羊48.930%,牛11.54%,犬28%.  相似文献   

8.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为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感染部位以肝、肺、脑感染多见,腹腔多发性包虫病,临床极为少见。我院于2004年5月收治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腹腔多发性包虫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囊性肝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卵感染引起 ,是一种动物源疾病 ,在我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较发达的西北地区。人体吞食棘球蚴虫卵后 ,主要分布于肝、肺、脑、腹腔等部位 ,70 %~ 80 %寄生在肝脏[1] 。CT对肝包虫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报告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肝包虫病的CT表  相似文献   

10.
家畜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mococcus granulosus)的中绦期--棘球蚴(echinococcus)寄生在哺乳动物脏器内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