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静脉窦血栓的MR与CT诊断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对CVST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结果:12例CVST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累2例.MRI检查时CVST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不显影或充盈缺损形成.CVST的继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 结论: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CVST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于T2WI呈低信号的急性期血栓,应仔细观察周围是否有较高信号的环形改变,进一步行增强扫描并结合MRV可作出早期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贾爱英 《当代医学》2011,17(27):3-4
目的为更有效地提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率,文中探讨了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CT扫描、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行MRI平扫,9例MRI平扫加增强扫描;8例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10例患者行CT平扫,2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 12例患者中,累及上矢状窦3例,横窦1例,乙状窦4例,直窦2例,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联合受脑静脉窦血栓累2例。CT平扫:静脉窦高密度征,皮层或深部静脉高密度带征,CT增强:脑静脉和静脉窦"δ"征和空三角征(25%~30%)、充盈缺损。MRI检查时脑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急性期血栓2例,T1WI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周围可见稍高信号环,为增厚的硬膜。亚急性期血栓患者9例,T1WI及T2WI均以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可见受累静脉窦呈"空三角"征或"充盈缺损",在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是其特异性的表现。慢性期患者1例。MRV可发现受累静脉窦静脉窦壁常不规则或不显示,机化血栓T1WI、T2WI上呈低信号,可强化,继脑静脉窦血栓并发性脑损害包括脑肿胀、出血及梗死等。DSA对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后随访有很高诊断价值但为一种有创性检查手段。结论对"所谓平扫CT阴性"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和MRV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对脑静脉窦血栓病例诊断,MRI加MRV优于DSA,而DSA又优于CT。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CVST患者的CT及MRI资料,总结并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6例CVST患者,其中上矢状窦2例,直窦2例,2例为乙状窦和横窦联合受累,5例CT平扫患者中2例可见"带征",6例MRI平扫均可显示静脉窦病变,3例显示脑实质内病变,5例MRV可显示静脉窦中断或充盈缺损。结论:CVST患者CT和MRI检查均有特征性的直接或间接征象,CT可作为急性期患者的临床初筛,进一步确诊需结合MRI。  相似文献   

4.
李爱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3,(7):18-18,20
目的分析运用CT及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09年5月-2012年11月于我院经临床确诊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发病在7d内的患者,CT检查的阳性率为52.38%,发病12d内的阳性为72.73%,总阳性率达59.38%。其中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6例,上矢状窦11例,累及横窦-乙状窦4例,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4例;其他部位7例;19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CVST患者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CVST患者MR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14%,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广泛的筛查方法;而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可以显示较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价值高,在临床上可斟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S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脑静脉窦血栓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提供一种更加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方法对3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38次M SC T双期血管成像(复查6例),即动脉期及静脉期(CTA+CTV),由3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独立分析,综合一致的意见作为诊断结果,以MRI+MRV和/或DSA结果结合临床最终诊断作为判断诊断准确性的标准。结果横断面增强扫描清晰显示受累的静脉窦内无对比剂充填,窦壁较明显强化,上矢状窦及乙状窦表现为典型的三角形充盈缺损区,即空三角征,横窦及直窦血栓表现为带状充盈缺损区,冠状及矢状位MPR可以很清晰显示病灶。MSCTV图像更能直观地显示窦内充盈缺损区,与MRV或DSA图像完全一致,扩张的脑表面静脉MSCTV也能很好显示,同时可显示脑实质内的静脉性脑水肿和静脉性脑梗死及伴随的出血灶。结论 MSCTV可以清晰显示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且较DSA及M RV简单、易行,可作为临床上可疑病例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13年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入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MRI及DSA/MRV/CTV检查。以MRI+DSA/MRV/CTV作为确定血栓形成部位金标准。统计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直窦血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平扫时异常“高密度征”的阳性率。结果49例中,经MRI+DSA/MRV/CTV证实92个静脉窦存在血栓,部位分布为上矢状窦31个,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5个,右侧横窦和乙状窦26个,直窦10个。CT“高密度征”对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及直窦血栓的识别阳性率分别为32.3%、40%、42.3%、90%;在发病后≤7 d、8~30 d、>30 d时行CT检查,“高密度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7.0%、23.1%。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能够识别不同部位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识别率最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 d时,头颅CT平扫通过“高密度征”能较敏感地识别大静脉窦部位血栓;病程>7 d时,头颅CT平扫仍能识别部分CVT,这对于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CVST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影像特征。以期促进早期确诊。方法:报道13例CVST,着重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CVST首次接受的影像检查均为脑CT平扫,12做了DSA检查,6例做了MR检查.均存在静脉窦血栓,其中至少10例存在多支皮层静脉末段阻塞;静脉窦高密度异常增宽、皮层静脉圆点征和索条征、散在性脑出血、难以解释的脑肿胀均为重要的CT平扫征象;静脉窦MR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后血管腔充盈缺损、静脉性脑梗死均为重要的MRI征象;血管造影所见的静脉窦充盈缺损、血流中断、引流静脉末端缺失、静脉性充血均是可靠的诊断指征;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下血肿、静脉循环时间延长、异常代偿回流通道的出现等也有参考价值。结论:早期捕捉CT征象、正确采用多手段影像检查、综合对比分析影像发现,对于早期确诊CVST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首诊于眼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学诊断在首诊于眼科颅内静脉窦血栓(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形成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21例在眼科就诊后,8例行头部CT检查,3例行MRI检查,6例先后行CT及MRI检查,结果 均未见异常.21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静脉窦狭窄、充盈缺损和显影不足.结论 DSA是诊断CVST的金标准,眼科医生应当注重对CVST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颅CT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以6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为对象,均接受MRI及DSA/MR、CT检查,以MRI+DSA/MRV作为检查的金标准,评估CT诊断的价值。结果经DSA/MRV检测证实,60例患者中存在114个静脉窦,其中位于上矢状窦43例、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8例、右侧横窦和乙状窦30例、直窦13例。高密度征多在直窦中发生、其次为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上矢状窦。CT扫描距离发病时间越短,静脉窦的发病率越高,随发病时间的延长,静脉窦的阳性率降低。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可识别不同部位的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的鉴别率最高;颅内静脉窦血栓在形成的初期,CT平扫可利用高密度征敏感的识别,进入亚急性其后,CT仍可识别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VT)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诊断和临床治疗的58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资料。全部由MRI平扫,其中39例有2D-PC法MRV成像,观察脑静脉窦、脑静脉内和脑实质内信号改变。结果:脑静脉窦血栓49例:单独静脉窦血栓31例,8例合并浅静脉血栓,其中3例合并出血;4例合并脑深静脉血栓;6例同时合并深静脉、浅静脉血栓。单独脑深静脉血栓9例。结论: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首选、最有效而又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联合应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4例,女8例)CVST病人的CT、MRI(MRV)及DSA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CVST患者均行MRIT2WIFSE、T1WI TSE、T2WI FLAIR和VEN3DPCA序列检查,4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DSA检查。结果:CT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阳性率低。MRI(MRV)可直接显示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结论:MRI及MRV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诊断CVST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MSCTV)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临床疑有下肢静脉疾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及血管三维重建,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T静脉成像技术及应用价值。结果 47例患者,4例MSCTV显示正常。21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包括2例由布-加氏综合征引起的下肢血栓,另有3例引起肺栓塞。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下肢浅静脉曲张。25例为下肢浅静脉曲张。4例为单纯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有16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并下肢浅静脉曲张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47例均行DSA检查,45例结果与MSCTV相符,以DSA为标准,诊断符合率95.74%。结论 16层螺旋CT静脉成像在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时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钱伟东  屈洪党  訾刚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2):1272-1272,1340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多表现为颅内高压征象,伴或不伴局灶神经功能异常。头颅CT未见特征性表现,MRI仅5例示静脉窦异常信号,头颅磁共振静脉成像(MRV)12例均显示病变静脉窦狭窄或者闭塞。结论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征象伴或不伴定位体征的高危患者头颅CT不能明确诊断,应及时行MRI结合MRV检查可快速明确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并避免误诊误治。MRI及MRV简便易行、快捷无创,易于临床推广,可作为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青年患者占78.9%。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占94.7%。临床表现以头痛多见,占73.8%。10例行腰穿检查,7例出现出现压力升高。头颅CTV、MRV及DSA均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以横窦、乙状窦受累多见,占89.4%,其次为上矢状窦血栓。治疗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抗凝治疗为最主要治疗。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借助头颅CTV、MRV及DSA,治疗上以抗凝治疗为主,应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早诊断、早治疗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刘枫 《中外医疗》2016,(20):189-191
目的:探讨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脑损害诊断采用MRI不同成像序列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该院15例急性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不同MRI成像序列与MRV检测急性脑静脉窦闭塞及其继发脑损伤的优劣势,并测量脑损害区的ADC值。结果该次研究中,有上矢状窦血栓者15例,11例合并横窦血栓,乙状窦血栓7例,下矢状窦血栓6例,直窦血栓10例;继发性脑损伤12例,其中8例脑出血性梗死,3例无脑损伤,4例单纯缺血性梗死;T2TSE对缺血水肿的检测优于其它序列,而对脑出血的检测则以T2TIRM较好;缺血坏死边缘区低于中央区的ADC值,病灶面积较小者的中央区较面积较大的病灶ADC值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脑损害采用MRI诊断,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医师的明确诊断、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和MRI、MRV检查,部分患者行DSA检查,确诊后针对病因给予对症、抗凝或溶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急性起病(≤1周),治愈26例,好转4例,恶化4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急性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对于急性起病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行CT、MRI、MRV或DSA检查,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CVT)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戍的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系成像(MRV)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诊断和临床证实的5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MRI资料,58例均行颅脑MRI平扫,其中39例行2DPC法MRV成像,分析脑静脉窦、脑静脉内和脑实质内信号改变。结朵脑静脉窦血栓49例:单独静脉窦血栓31例,合并浅静脉血栓8例、其中3例合并出血:合并脑深静脉血栓4例:同时合并深、浅静脉血栓6例。单独脑深静咏血栓9例。结论MRI结合MRV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首选、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