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对蒙药额尔敦-7汤进行方解分析,综述药理与机制、临床应用,为该方进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古籍文献研究与考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蒙药额尔敦-7汤出自《观者之喜》,属传统蒙药经典方。该方由苦参20 g,栀子、悬钩子木各15 g,川楝子、山柰、土木香各10 g,诃子5 g等七味单味药组成。蒙药额尔敦-7汤具有促使热病成熟,使热收敛、清除等功效,治疗未成熟热,疫热,轻型热症,赫依、血相讧之热等疾病疗效确切。结论:蒙药额尔敦-7汤出自《观者之喜》,属传统蒙药经典方,对被西医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用此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蒙药嘎日迪-5味丸的方源考证及其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复方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蒙医文献研究与考证、文献综述方法,从基源、方解、临床应用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对蒙药嘎日迪-5味丸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蒙药嘎日迪-5最早收载于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贡布于公元8世纪下旬撰写的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属于蒙药、藏药传统验方,由诃子、麝香、草乌(制)、石菖蒲、木香配伍组成,其他处方都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临床应用演变而来,具有杀黏、止痛、消肿、燥协日乌素功效。蒙医临床用于治疗黏引起的瘟疫热症、黏虫病、黏性刺痛、维生素C缺乏病、风湿、白喉炭疽、瘰疬疮疡、正偏头痛、疥癣等疾病,疗效显著。结论:蒙药嘎日迪-5方出自《四部医典》,属传统验方,对瘟疫热症、黏虫病、黏性刺痛等黏性疾病疗效显著,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蒙药那如-3味丸的方源考证及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复方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蒙医文献考证、文献综述方法,从方源、方解、单味药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蒙药那如-3味丸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蒙药那如-3最早收载于《至高要方》,属于蒙药、藏药传统验方,由诃子、荜茇、草乌(制)配伍组成,其他文献记载的处方皆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临床应用演变而来,具有杀黏、止痛、消肿、燥协日乌素功效。蒙医临床用于治疗关节黄水病、虫病、白喉,炭疽等黏性疾病及腰胯疼痛等疾病,疗效显著。结论:蒙药那如-3方出自《至高要方》,对黄水病、黏虫病、黏性刺痛等黏性疾病疗效显著,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蒙药经典方扎冲十三味丸(GRD-13)进行基原考证、方解分析、综述药理与机制、临床应用,为该经典方的深一步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文献研究与考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出自《哲对宁诺尔》(《至高要方》),属传统蒙药经典方。该方由沉香10 g、麝香7.5 g、木香15 g、禹粮土7.5 g、制草乌30 g、甘草10 g、诃子60 g、制珊瑚7.5 g、制珍珠8 g、石菖蒲45 g、丁香5 g、煅磁石5 g、肉豆蔻5 g,共13味单味药组成。蒙医在使用过程中,因临床用药经验和用药方法有所不同而出现有单味药在处方中的入药量改变。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具有愈白脉损伤、杀黏、镇静安神功效,由蒙医主治白脉病、萨病、黏性刺痛、瘟疫、疽炭、白喉、吾亚曼病、转筋、亚玛症、协日乌素病、丹毒、高血压等疾病,临床疗效确切。结论:蒙药扎冲十三味丸出自《哲对宁诺尔》(《至高要方》),属传统蒙医经典方,对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具有进一步探索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蒙药利尿八味散方源、方解进行考证与分析,并综述其临床应用,为扩大该蒙药经典方临证运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蒙医药专著及文献考证方法进行论述。结果:蒙药利尿八味散出自《哲对宁诺尔》(《至高要方》),属传统蒙药经典方,由海金沙30 g、白豆蔻30 g、冬葵果50 g、硇砂50 g、方海40 g、天花粉40 g、蒺藜(微炒)20 g、蜗牛(煅)260 g等八味单药组成,功效为“利水”,用于寒热型尿闭、水肿、泌尿道结石等疾病。结论:蒙药利尿八味散对尿闭、泌尿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蒙药五味沙棘散进行方解分析、基原考证、临床应用,为该药物的更深层次研究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文献考证法对蒙药五味沙棘散的基原考证、方解分析、临床应用、质量标准、工艺研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结果:蒙药五味沙棘散出自《医海法鉴》,属传统蒙药剂型。该方是由沙棘(30 g),木香(25g)、栀子(10 g)、甘草(15 g)、白葡萄干(20 g),共研细末,混匀组成的散剂。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于寒证、热证疾病用药方式有所不同而出现单味药在处方中的出入药量有所改变。用于治疗肺部陈热、伏热、搏热、肺脓肿、慢性咳喘病等。结论:蒙药五味沙棘散对呼吸系统疾病疗效显著,具有探索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的观察巴特日-7味丸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382例急性腹泻的患者按随机对照法分成两组,治疗组199例,应用巴特日-7味丸治疗;对照组183例,口服黄连素片治疗,共5天,进行总疗效和各证型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巴特日-7味丸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巴特日-7味丸对"希拉"盛型"苏勒嘎胡"及粘型"苏勒嘎胡"具有显著疗效,对"赫依"盛型"苏勒嘎胡"及"巴达干"盛型"苏勒嘎胡"与对照组比较疗效相仿。结论:蒙药巴特日-7味丸治疗急性腹泻疗效显著,且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蒙药火硝七味散进行基源考证、方解分析并综述临床应用,为该复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查阅文献与考证方法进行文献综述。结果:蒙药火硝七味散出自《四部医典》,是由火硝(20 g)、白硇砂(10 g)、良姜(10 g)、古月(10 g)、方海(10 g)、荜茇(10 g)以及冬葵果(10 g)组成的蒙古族传统复方。蒙医在使用过程中,因方中单味药的入药剂量不同,其临床疗效各不同。蒙药火硝七味散具有调胃火、破石痞功能,蒙医临床上治疗肾及膀胱结石,临床疗效确切。结论:蒙药火硝七味散对肾及膀胱结石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探索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蒙成药巴特尔-7是蒙医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方,出自《经验方》。蒙医古籍经典丛书《通瓦嘎吉德》、《蒙医金匮》中均有记载。巴特尔-7由草乌叶、诃子、翻白草、茜草、黑云香、银朱、麝香等7昧药组成,具有清瘟解毒,消“粘”止痛、散瘀止痢之功能,用于瘟疫热盛、痘疹、赤白痢疾、白喉、目黄、音哑、霍乱转筋。本方性凉,为主治黏热症及肠炎常用,但近年报道其已被广泛运用内科、妇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根据所掌握的近10年来的资料,将其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当归芍药散作为调和肝脾的经典古方,具有养血柔肝、健脾渗湿、缓急止痛的作用。目前关于当归芍药散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临床疗效上,关于其用法用量、适用证候等方面尚无定论,并且缺乏反映该方历史沿革的综述性文献。本文通过查阅及分析古今医籍文献,从方源考证、药味剂量、制法服法、历代医家方义分析、主治病证、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芍药散进行整理分析,查证该方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汉今换算后为当归30 g、白芍160 g、茯苓40 g、白术40 g、泽泻80 g、川芎30 g,上六味杵为散,每次1 g,米酒调和,每日3次。古籍记载此方常被用于治疗妊娠腹痛、心下急满,下痢,气血亏虚型晕厥、肢体肿胀等证;现代临床除广泛应用于妇科疾病外,还可用于治疗消化系疾病、肾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且疗效显著,并且有望被用于防治宫颈癌。本文旨在明悉当归芍药散的古法用药及现代临床应用,以期在两者间建立桥梁,为该经方现代临床应用提供精准定位,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制备工艺对肺毒清处方药物体外抗病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抗病毒法对比肺毒清的水提取物(A)、水醇提取物(D)、水提醇沉物(B)及水提醇沉物的正丁醇萃取物(C)的抗病毒作用.结果:样品D在1 250 nmg·L-1下能完全抑制甲1型和甲3型流感病毒,250 mg·L-1样品A在60%细胞毒性下能完全抑制甲1型及甲3型流感病毒,其他样品对其他呼吸道病毒均无抑制作用,且样品D的体外抗病毒作用较样品A更好.结论:相同处方不同制备工艺对复方的药效作用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金莲花总黄酮分散片处方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金莲花总黄酮分散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润滑剂、填充剂、黏合剂及崩解剂;以崩解时限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微晶纤维素,内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XL-10),外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XL)及聚乙二醇6000(PEG 6000)质量对金莲花总黄酮分散片的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金莲花总黄酮分散片的最佳处方工艺为选择微晶纤维素为填充剂,PEG 6000为润滑剂,95%乙醇为黏合剂,PVPPXL-10和PVPPXL为崩解剂;金莲花总黄酮干膏粉200 g(50%),微晶纤维素148.48 g(37.12%),PVPPXL-10 34.09 g(8.52%),PVPPXL 11.36 g(2.84%),PEG 60006.06 g(1.52%),制成1 000片。制得的药片崩解时限均<3 min,片重0.4 g,药片在3 min内崩解物能通过2号筛,均匀性符合规定。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具有很好的可追溯性,为制定金莲花总黄酮分散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本草中记载的中药玉竹的基源植物,并对中药玉竹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为研究中药玉竹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形态、功效以及炮制方法鉴别女萎和葳蕤,又对中药玉竹进行本草考证,分别进行了名字来源的考证,植物形态的考证以及对其功效进行了论证,并对现代玉竹的食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出玉竹在历代本草品种来源:本草中记载的葳蕤为现代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本草中记载的女萎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玉竹的本草考证包括名字来源的考证,玉竹又名荧,地节,马薰,称为玉竹以表示根状茎形状。茎似小竹竿,叶光莹如竹叶,地下根状茎长而多节,故有玉竹和地节之称。形态考证:根状茎圆柱形,互生叶,叶椭圆形,先端尖。玉竹功效为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玉竹现代不只作为药品应用,还广泛应用在保健品以及食疗中。结论:玉竹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适应广,用量大,疗效好。加强对玉竹的应用研究,生产方面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玉竹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把玉竹的产业做大、做强,让玉竹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发展方向。表明玉竹具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宋选飞  杨露  谢欢  周斌  刘耀  徐剑  张永萍 《中草药》2024,55(9):2933-2945
目的 制备一种载苗药血人参Indigofera stachyodes提取物的聚乙烯醇(PVA)/木质素(Lig)/壳聚糖(CS)水凝胶并探究其促创面愈合机制。方法 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体外生物评价,通过建立大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评价其促创愈合效果。结果 携载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的最优处方和制备工艺为PVA用量7.0 g、CS用量4.0 g、Lig用量0.5 g、冻融循环次数4次,每次冻结6 h。该凝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良好的溶胀性、保湿性及一定的机械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抑菌性以及有效抑制巨噬细胞细胞迁移,且抑制作用可能与时间呈正比。该水凝胶的体内药效学研究显示,其促创面愈合作用可能与减少创面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增加毛血细管生成和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结论 制备的载血人参提取物的PVA/Lig/CS水凝胶剂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对全层皮肤损伤具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罗布麻压制包衣脉冲片。 方法: 采用干法压制包衣法制备罗布麻脉冲片,以释药时滞和7 h累积释放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考察羧甲基淀粉钠-甘露醇、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6000及包衣重-片芯重对处方工艺的影响,通过二项式方程拟合建立指标与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效应面法优化罗布麻压制包衣脉冲片处方,并对优选处方进行验证。 结果: 释药时滞和7 h累积释放率与考察因素间均可用二项式方程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 8,0.955 4。最佳处方为羧甲基淀粉钠-甘露醇(1:1),氢化蓖麻油-聚乙二醇6000(5.38:1),包衣片重-片芯重(1:1),制备的罗布麻压制包衣脉冲片时滞约5 h,药物在6~8 h内近似零级释放,释药时滞和7 h累积释放率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分别为3.61%,-1.42%。 结论: 按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处方制备的罗布麻压制包衣脉冲片具有良好的定时脉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研究。方法:以微乳区域面积百分比为指标,使用伪三元相图法优化香茅醇微乳的处方;以微乳凝胶的外观、黏稠度、延展性、油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香茅醇微乳凝胶的处方工艺。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通过时间-杀菌效率试验考察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的杀菌效率。结果:香茅醇微乳凝胶的最佳处方是15-羟基硬脂酸聚乙二醇酯-乙醇-香茅醇-卡波姆-980-甘油-水(0.518∶1.037∶0.667∶0.8∶5∶91.978)。香茅醇微乳为淡蓝色透明均一液体,平均粒径54.9 nm,Zeta电位~(-1)0.22 m V。香茅醇微乳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的MIC和MBC均为1.667 g·L~(-1);时间-杀菌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香茅醇微乳凝胶及香茅醇微乳在2 h对受试菌种的杀菌率达100%。结论:优选的香茅醇微乳凝胶处方工艺稳定可行,该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杀伤作用,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对181首“清瘟杀黏”功效的方剂数据集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挖掘蒙医治疗瘟疫组方用药规律。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蒙医预防和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提供的治疗新冠肺炎总方药为基准,从清瘟杀黏数据集中分别为蒙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未成熟热期、炽热期普通型、炽热期重症型3个阶段推荐清瘟杀黏方剂。方法 对方剂数据集药物词频与高频药物的药效、药味、药性进行数据统计;使用K-means机器学习算法对蒙医治疗瘟疫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通过FP-Growth关联算法,抽取方剂中相关数据实体及各实体间关系;构建协同过滤算法程序,将药物交集最大、欧氏距离最小的方剂作为推荐结果。结果 数据集内单味药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麝香、草乌、诃子、红花等。对高频药物分析统计发现,钝、轻、重效能出现次数较多,苦味和凉性药物出现频次较高,通过三维聚类分析后得到5类结果。对数据集内所有药物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到9个频繁项集药物组合。协同过滤算法为3个阶段推荐出“敖必德斯音哇其尔-36”等6首清瘟杀黏方剂。结论 本研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蒙医传统方剂进行深度融合,开展知识发现研究。蒙医方剂治疗瘟疫组方用药规律挖掘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蒙医药新药数字化和智能化研发提供参考,清瘟杀黏方剂推荐用药方法的构建可以为蒙医临床治疗COVID-19精准施治以及相关科研工作提供思路。同时,本研究希冀助力蒙医传统方剂的弘扬与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树发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树发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4个挥发油成分,占总量的17.9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萜类(6.71%),酮类(4.19%)及醇类(3.27%),主要成分为4-戊烯-2-酮(4.19%),cis-7-十四烯醇(3.03%),3,7-二甲基辛烯(1.30%),新己烷(1.28%)和大牦牛儿烯D(1.01%);共鉴定出33个脂溶性成分,占总量的89.63%,其成分类型主要包括脂肪酸类(81.65%),烷烃类(4.49%)和醇类(1.67%),主要成分为反亚油酸甲酯(34.98%),油酸甲酯(10.94%),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7.40%)和硬脂酸甲酯(4.13%)。结论:首次从树发中提取并鉴定了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为树发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羚  江媚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255-1260
[目的] 挖掘《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的组方用药规律,探索治淋带基本组方的主要活性成分,初步研究治淋带基本组方的治疗机制。[方法] 收集《临证指南医案·淋带》的病案,采用TCMISS软件进行组方数据分析,探讨用药规律,挖掘核心药物及新处方,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中药网络数据库及分析系统(TCM-Mesh)、中药成分靶点数据库(HIT)、中药信息数据库(TCM-ID)、人类表型术语集(HPO)、DrugBank、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分析治淋带基本组方各药物靶标间相互作用关系及相关通路。运用STRING探讨其相关性。[结果] 得到组方21则,药物54种,挖掘出2个核心药物组合和治淋带基本组方,得到治淋带基本组方的靶标基因1 192个,淋带的靶标基因52个,药物-疾病交集靶标基因10个,相关通路6条。[结论] 叶天士治疗淋带病早期以交通心肾为主,后期以滋补肝肾为主。药物作用机制可能为免疫炎症、激素调节等,同时受吞噬小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优选三清降糖方总苷缓释片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情况及兔体内药动学。 方法: 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制备缓释片。以1,4,8,12 h的累积释放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羟丙甲基纤维素、微晶纤维素用量及淀粉-乳糖对三清降糖方总苷缓释片处方工艺的影响,测定自制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和兔体内药动学参数。采用HPLC测定黄芩苷含量,色谱条件为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4%磷酸(三乙胺调pH 3.0,48:52),检测波长27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室温,进样量20 μL。 结果: 最佳处方为羟丙甲基纤维素20%,微晶纤维素1%,淀粉-乳糖(3:1),5%聚乙烯吡咯烷酮乙醇为黏合剂;制备的三清降糖方总苷缓释片12 h累积释放率>90%。黄芩苷的体内过程以单室模型拟合较好,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三清降糖方总苷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良好,在兔体内吸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达到了缓释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