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检出<黄帝内经>160篇中有关"阴气"、"阳气"的所有记述,分析和归纳出<黄帝内经>中阴气、阳气的基本涵义:阴气与阳气相对待而言,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阴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阳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阴气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阳气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阴气与阳气的基本概念:阴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阴气与阳气的对立互根关系适用于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营卫交重     
《中医药通报》2009,8(2):19-19
雷公曰:阳气出于卫气,阴气出于营气。阴主死,阳主生,阳气重于阴气,宜卫气重于营气矣。岐伯曰:营卫交重也。雷公曰:请问交重之旨。岐伯曰: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盖有天,有阳气,有阴气。人禀天地之二气,亦有阴阳,卫气即阳也。由下焦至中焦以升于上焦,从阴出阳也。营气即阴也,由中焦至上焦以降于下焦,从阳入阴也。  相似文献   

3.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阴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气的涵义有二:一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二指具有凉润、宁静、凝敛、沉降、抑制等作用,能抵御阳热邪气侵袭和清除阳热的气。与阳气指代具有温煦、推动、发散、升腾、兴奋等作用。能抵御阴寒邪气侵袭并消除阴寒的气相对。阴气与阳气都是人体之气的一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无尊卑之分。阴气属于气的范畴,不是“功能”,也不能以精血津液替代。阴气与阳气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适用于阐释寒热性病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所产生的,是人体气血运行和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灵枢·营卫生会》篇:“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阴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气的涵义有二:一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与阳气指在外或在上之气相对.二指具有凉润、宁静、凝敛、沉降、抑制等作用,能抵御阳热邪气侵袭和清除阳热的气,与阳气指代具有温煦、推动、发散、升腾、兴奋等作用,能抵御阴寒邪气侵袭并消除阴寒的气相对.阴气与阳气都是人体之气的一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无尊卑之分.阴气属于气的范畴,不是"功能",也不能以精血津液替代.阴气与阳气既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适用于阐释寒热性病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樊雅丽  周天梅  袁荣金 《新中医》2020,52(20):202-203
正文;营卫运行与睡眠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阐述。《灵枢·口问》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灵枢·邪客论》曰:“卫气者,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所以,从营卫失和致不寐,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失眠的关键病机,可以从卫强和营弱两个角度论治,卫强是卫气津血在表位过度凝滞,津血绝对充斥,需发散解表,治宜麻黄类方开表;营弱是在里位的津血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与卫气正常交合,需调补营血,治宜桂枝类方补虚,营卫调和,卫与营交合,即“阳入于阴”,则可目瞑,现举3 则医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喻嘉言论脾胃,虽无专篇,然所著《寓意草》诸医案中,却不乏精辟论述。谨就喻氏有关脾胃理论,择要浅述之。突出脾中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体与阳气,如天与日之关系。阳气者,多释为人体之卫气。东垣认为凡谷气、营气、运气、生气、卫气、阳气,都是胃气,也称真气(见《脾胃论》)。喻氏遵经明义,突出脾中阳气之重要性。如黄案:“脾气者,人身健运之阳气,如天之有日也”。钱案:“脾中之阳气旺,如天青日朗,而龙雷潜伏也;胸中窒塞之阴气,如太空不留纤翳也;饮食运化精微,复生其不竭之阴血也”。天不可无日,无日则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医学“气”的实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几乎没有一本中医著作中不言及“气”。在《黄帝内经》中,“气”字的使用达2810次左右,其中《素问》出现“气”字1710次左右,《灵枢》出现1100次左右,给天地万物和人体以大量气的命名。如自然之气的天气、云气、清气、浊气、寒气、热气、火气、水气、金气、木气、土气、食气、谷气、酒气,病因病机类的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痹气、疟气、痈气,生理类的人气、常气、正气、真气、精气、经气、动气、阴气、阳气、荣气、卫气、营气、形气、血气、脏气、…  相似文献   

9.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李军体刘明润计磊(济南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莱阳265200)关键词睡眠障碍中医药学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矣。”即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  相似文献   

10.
试论脾胃学说与妇科崩漏发病机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难经》,及至李东垣著《脾胃论》之后发展成为这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认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化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举以寿,阴精也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营气也必统于脾胃。可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主要来源,其在精气升降、阴火潜戢中具有枢纽作用,并且“脾主衰血、温五脏”,其对人体脏腑、四肢百……  相似文献   

11.
气的概述气学理论在祖国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或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或指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或指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有时又指包含着物质与功能两方面,有时则指疾病的演变过程等内容。由于“气”所分布的部位不同,内外有别或功能有异,故有“真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四时之气、邪正之气等等繁多的名称。但就气产生的来源来看,主要包括经脾胃运化转输的水谷精微之气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内经》失眠病证的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有关失眠的论述内容丰富,对其证治作一探讨,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为失眠的主要机理;其证型有五:阳气盛阴气虚,胃不和则卧不安,邪气内扰五脏,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情有所倚则卧不安。而“邪气内扰五脏”又包括4种情况:正邪客脏、水气上逆、火热炽盛、五脏气滞等,并联系古今研究,希冀对临床治疗失眠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5.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  相似文献   

16.
张锡纯的宗气论与临床史志刚(衡水地区中医院053000)渠会莹(衡水市第一医院053000)《论文解字》;“宗,尊祖庙也”。宗还有汇合、总合之义。故宗气是一身之气的崇仰、集聚、汇合之气,乃一身之气的出发点、根本。虽然历代医家将其分为营气、卫气、中气、...  相似文献   

17.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医门法律     
喻昌 《养生月刊》2017,(6):530-532
调和荣卫 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其扶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道者以鼻之气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待问哉?  相似文献   

19.
人体之气包括二个方面:一指物质之气,它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合,聚于胸中,上奉心肺,助肺呼吸,促心运行。行于脉内的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二指脏腑之气,如肺气主宣散治节,心气化营为血,脾气健运输精,肝气疏泄调畅等均为脏腑之气的表现。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生命关系致密,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百病从生。古代医家从实践中体会到:“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机涉及广泛。又有“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之说,可见气之重要性。所以张景岳指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相似文献   

20.
《内经·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内经·灵枢决气篇》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8条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前者论“卫气营血”以物质而言,后者则以疾病的深浅而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混淆,亦不可分开。《内经》中的“卫气营血”主要是指卫气、营气和血三种物质。其中,卫气和营气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血是由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而成。它们不仅生成于脏腑,并在人体中不断运行,对人体组织器官起着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