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及维持术后眼位稳定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0-01/2015-12在我院行斜视手术的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42例,按术后是否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分为治疗组(术后采用DV-100诊疗系统的三级视功能训练光盘针对双眼情况行同时视、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光盘训练)和对照组(术后未行干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1a的斜视度数和双眼视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和眼位情况的差异。

结果:术后6mo,1a,治疗组的眼位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治疗组的三级视功能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通过手术获得眼位正位后,其双眼视功能可有一定程度恢复。术后通过视知觉学习,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从而获得立体视觉,可以更好地稳定眼位,有利于减少术后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2.
蒋洁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5):914-916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用于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儿对其视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8/2019-01于我院确诊且行眼位矫正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4例94眼,根据术后是否行视觉训练分两组,术后未予以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对照组,术后2wk开始予双眼视觉训练的患儿47例纳入观察组。随访6mo,观察两组患儿视功能恢复及眼位回退情况。结果:术后6mo,观察组双眼同时视功能(89%)、融合功能(85%)及立体视功能(40%)恢复患儿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3%、47%、19%),且观察组患儿眼位正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vs 66%)。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进行双眼视功能训练可促进双眼视功能恢复,同时还可降低术后眼位回退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 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对斜视患儿视功能及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7-12期间就诊的91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手术治疗。观察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变化情况,检测其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水平。结果:术后1wk总有效率为88%,术后6mo总有效率为86%;术前患儿平均斜视度为-38.12△,术后为-5.8△。术后6mo同时视、融合、远立体视的患儿例数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6mo患儿正位率为68%;术前三级视功能都存在或只存在其一二者术后绝大多数为正位,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较高(P<0.05)。自术前至术后6mo患儿第四环、第六环的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与鼻侧、颞侧视网膜潜伏期水平均显著升高,下方视网膜潜伏期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可有效提高患儿视功能,促进患儿眼位的恢复,且术后患儿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水平也得到一定改善,临床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将2010-01/2011-10收治的11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分为3组,第1组采用同视机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2组采用视知觉学习训练软件进行双眼视觉训练,第3组为对照组,未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患儿术后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及术后1a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视觉训练患儿视远、视近立体视锐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术后1a随访时,对照组眼位正位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后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可显著促进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2019-06/2020-12期间我院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60例120眼,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分别将术后配戴角膜塑形镜和单焦框架眼镜的患者分为治疗组(A组30例60眼)和对照组(B组30例60眼),随访时间6mo。分别于术前、术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同视机三级视功能、Titmus近立体视功能。

结果:术前,A组与B组各观察指标均无差异(P>0.05)。术后6mo,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得到矫正的同时,双眼视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A组在融合范围、近立体视功能方面均优于B组(P<0.05),两组同时视、同视机立体视功能均无差异(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有效改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术后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眼科住院诊治行外斜视矫正术的患儿90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并术后回访1a,分析其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斜视类型、手术年龄、就诊年龄、手术前远立体视功能、手术前近立体视功能、手术后眼位等.结果: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而性别、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术前Timus立体视功能、斜视临床分型不是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婴幼儿期行外斜视术的斜视类型、远期眼位、术前同视机立体视功能是影响术后眼位及双眼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术后恢复的患儿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与恢复的影响。方法 83例间歇性外斜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1例术后接受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进行双眼视觉训练,包括脱抑制及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42例不接受双眼视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双眼视功能、融合范围及最终眼位情况。结果 双眼视觉训练后治疗组立体视功能评价比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治疗组融合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最终眼位正位率更高P<0.05。结论 数字化多媒体系统训练可以改善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融合及远期眼位正位率,为斜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与同视机训练对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01/10于我院行斜视手术后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的斜视患者100例,根据术后训练方法不同进行分组,试验组(50例)采用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同视机训练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后3、6、12mo进行眼位及视功能检查。

结果:治疗后12mo,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0% vs 56.0%,P<0.05),且6~17岁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 vs 45.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互联网的感视知觉训练系统治疗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丧失效果明显优于同视机训练,其疗效与斜视发病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觉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视对双眼视觉的影响及不同双眼视检查方法的评价。方法89例共同性斜视分为间歇性外斜、恒定性外斜及恒定性内斜3组。定量测量斜视度;检查双眼视觉状态及视网膜对应情况;测定远近立体视锐度。并观察斜视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月的斜视度、双眼视觉状态及远、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与1月双眼视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恒定性斜视术后立体视恢复好于间歇性外斜视,且近立体视恢复好于表视;立体视检查非随机点画片(Titmus与Optec3500)与随机点画片(TNO)检查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状镜较Worth四点检测阳性率高;大于9岁患者术后双眼视觉较术前增加32%。结论斜视手术是恢复、重建双眼视觉的有效方法,不同检测方法结果不一致,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的双眼单视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时机。方法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前后均应用同视机检测双眼视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儿的双眼单视功能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且7岁以下的患儿改善幅度更加明显。结论对间歇性外斜视的儿童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改善。  相似文献   

13.
陈果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4):737-739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儿童共同性斜视术后立体视建立和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共同性斜视患儿93例,随机分为两组,使其有可比性。对照组(n=46)给予常规手术和护理;观察组(n=47)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术后给予双眼视觉训练。分别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对患者的立体视功能进行检查。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具有同时视、视融合以及立体视者分别占77%,62%和40%,对照组分别占48%,35%和18%,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经过治疗,具有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者分别占32%和26%,对照组分别占18%和11%,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无立体视者占23%,对照组占54%,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以有效帮助共同性斜视患儿术后建立立体视,对于斜视患儿术后应给予常规视觉训练,以改善患儿视功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6-01/2018-01在我科住院行斜视矫正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72例,其中男95例,女77例,年龄3~32岁(平均11.4±1.5)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均为基本型。根据手术年龄分为两组:≤9岁组(90例)和>9岁组(82例)。术前和术后1、7d,1、3mo,采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Titmus检查近立体视。结果:≤9岁组患者的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近立体视随术后时间的增长恢复效果优于>9岁组患者(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建议在9岁前手术治疗,尽早手术有利于术后双眼视功能更好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共同性斜视矫正手术前后双眼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时机及其在斜视性弱视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18岁以内在院接受共同性斜视矫正术治疗,且术后斜视矫正正位(斜视度≤±10△)的病历资料67例。按手术前斜视类型、接受手术时年龄、弱视程度分组,对各组术前、术后1,3 mo分别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 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 结果:所有病例术后1 mo B/M值均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内斜视组术后3mo的B/M值升高较外斜视组明显(P〈0.05);(2)≤6岁组,术后3mo B/M值升高较〉12岁组明显(P〈0.05)。(3)重度弱视组术后1mo的B/M值升高较轻度弱视组明显(P〈0.05);术后3mo,重度弱视组B/M值升高较轻度、中度弱视组明显(P〈0.01)。 结论:经过弱视治疗后视力仍难以提高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建议6岁前行斜视矫正手术,特别是重度弱视及内斜视患儿(调节性内斜视除外)。早期手术有利于弱视的进一步治疗及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的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斜视矫正术的213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1周开始以训练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76例和视感知觉训练组72例,于术后1周,1、3、6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三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眼位控制情况及立体视觉功能变化。主要指标 斜视度、知觉眼位、扭曲度、正位率、立体视觉功能。结果 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组眼位正位率分别为78.46%、86.84%、91.67%,其中视感知觉训练组正位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4.78,P=0.03);三组患者远近斜视度均较术后1周时显著增加(F远=676.69,F近=794.65,P均=0.000)。视感知觉组术后3、6个月知觉眼位水平偏移数值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F=98.34,P=0.000),其他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组扭曲度平均偏移较术后1周显著降低(F=90.37,P=0.000),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远立体视术后3、6个月时观察组和传统训练组远立体视较术后1周显著提升,视感知觉组术后1、3、6个月时较术后1周均有改善(F=86.70,P=0.000)。视感知觉组和传统训练组术后1、3、6个月近立体视功能较术后1周显著改善(F=25.90,P=0.000),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传统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近立体视功能重建效果更好。视感知觉组远立体视重建效果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他两组,这可能与其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眼位控制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训练方式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斜视度及双眼视觉功能的疗效。 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间歇性外斜视且进行斜视矫正术者312例。其中,男性162例,女性150例,年龄3~36岁,平均(11.3±7.3)岁。根据术后1周开始不同训练的需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2例)、传统训练组(105例)及视感知训练组(105例)。检查并记录患者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训练后3个月及训练后6个月时的远近斜视度、同视机三级功能恢复率及近立体视恢复率。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训练前、训练后1、3个月及6个月三组平均看近斜视度分别为(0.68±2.08)△、(1.45±3.19)△、(1.74±3.69)△及(2.36±4.48)△。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2.98,3.54;P<0.05)。看远斜视度分别为(0.70±2.15)△、(1.45±3.19△、(1.78±3.72)△及(2.42±4.51)△。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75,3.67;P<0.05)。同视机Ⅰ级功能恢复率,术后均达到95%以上,三组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2,P>0.05)。同视机Ⅱ级功能恢复率,训练后3个月比训练前增加16例(占9.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5);训练后6个月比训练前及训练后1个月分别增加23例(占13.29%)及20例(占11.5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5,5.17;P<0.05)。同视机Ⅲ级功能恢复率,视感知觉组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比训练前分别增加17例(占31.48%)及21例(占38.89%),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16.34;P<0.05);传统训练组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比训练前分别增加13例(占20.64%)及14例(占22.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6,6.22;P<0.05)。近立体视恢复率,训练后3个月比训练前增加22例(占12.8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8,P<0.05);训练后6个月比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增加46例(占26.90%)、40例(占23.39%)及24例(占14.0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9.54,5.78;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患者术后经过训练,其同视机Ⅰ级功能恢复率、Ⅱ级功能恢复率及近立体视恢复率均比训练前提高;视感知觉训练组及传统训练组患者的同视机Ⅲ级功能恢复率,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均显著高于训练前。而观察组患者,不但其同视机三级功能恢复率无提高,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其远近斜视度却均表现为增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患者眼表及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1/2018-12我院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近视(等效球镜度数-0.75^-5.50D)患者60例12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60眼。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在经三棱镜正位视训练干预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治疗时间至少持续6mo。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mo观察两组患者的斜视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FBUT)、屈光度及视觉质量,并记录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斜视度均减小,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改善,FBUT均升高,视觉质量为优的患者比例均升高,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各观察指标及屈光状态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眼眶和眶间疼痛、眼胀、头痛、睑结膜血管充血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3%vs 10%,P=1.000)。结论:在三棱镜正位视训练治疗的基础上,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有利于改善间歇性外斜合并近视患者眼表泪膜、屈光状态及视觉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双眼视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121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斜视术后训练组采用双眼视功能训练软件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训练。对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wk及术后12mo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mo的眼位回退率。结果: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术后12mo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mo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功能训练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田晓丹  崔丽红  张越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22-222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5-03/2017-04于我院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A组110例,年龄3~5岁; B组100例,年龄6~8岁; C组90例,年龄9~12岁。三组患儿均行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比较三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斜视度数、融合功能及立体视锐度。

结果:术后6wk,A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B组(67.0%)和C组(68.9%),三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儿斜视度数、融合功能、立体视锐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wk,三组患儿斜视度数下降,立体视锐度与融合功能均明显改善,且A组患儿斜视度数和立体视锐度弧秒值均明显低于B组和C组,融合功能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年龄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重建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小术后视觉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