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内部不同智能电子设备(IED)间的互操作,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并颁布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的国际标准IEC61850。基于以太网和TCP/IP协议的通信网络将成为变电站自动化通信系统的主流。本文以MPC555+Nucleus Plus构成的嵌入式系统为例,介绍了嵌入式系统中以太网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和LwIP协议的移植。  相似文献   

2.
结合嵌入式系统、ZigBee、RFID、GPRS和以太网技术,提出一种基于ARM920T的智能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智能酒店客房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详细讨论了客房管理装置控制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对酒店门禁和客房内各种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管理系统实现了低功耗、高效率、高稳定性、自动化和智能化,节省了投资,且便于维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变电站数字化发展需要,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在一种基于晶体Pockels效应的光纤电压互感器上构建信号检测平台,并在该检测平台上实现以太网接口输出。整个检测平台作为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人机控制界面,能够对电压互感器的输出进行实时监测与在线控制,并能为二次设备提供标准以太网接口。该检测平台符合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针对变电站数字化发展需要,采用虚拟仪器技术,在一种基于晶体Pockels效应的光纤电压互感器上构建信号检测平台,并在该检测平台上实现以太网接口输出.整个检测平台作为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具有很好的人机控制界面,能够对电压互感器的输出进行实时监测与在线控制,并能为二次设备提供标准以太网接口.该检测平台符合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一次设备和网络化二次设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析和比较了底层现场设备以太网接入的3种方式,针对电器智能化网络开放性、灵活性、可靠性的要求和智能化电器设备一般带有串行通信接口的特点,提出了通过专用的以太网通信接口实现智能电器接入以太网的方案,开发了基于ARM微处理器的智能电器接入以太网接口.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型设备振动监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ARM和以太网总线的多通道振动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STM32F207和6个模/数转换器AD7980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并通过以太网接口传输至上位机,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本设计对模拟振动信号前端调理电路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采用RMII规范简化以太网总线接口通信传输电路,提高了参数检测精度,有效地降低了系统复杂度。测试结果表明,整个系统性能稳定可靠,能够实现高速、高精度的振动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7.
基于霍尔元件的新型智能金属管浮子流量计,其技术的关键在于对浮子位置的准确检测。本设计方案通过浮子内嵌永久磁铁,利用霍尔敏感元件对磁场变化的检测,确定浮子准确位置,本文介绍该仪表的实验研究,算法,温度补偿及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煤矿采煤机远程监控,提高其安全可靠性,利用传感器技术、射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结合工业以太网、无线传感器网构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采煤机智能监控系统。对采煤机的电动机电流、位置、摇臂倾角、牵引速度等工况参数、  相似文献   

9.
基于CVT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的电力系统电压测量现状,提出应用于电压互感器的二次测的一种基于DSP的数字化高精度信号放大系统.该放大系统用数字化逆变器实现电力系统正弦电压信号功率的放大,利用DSP数字处理器高速的处理能力和电流预估计的PI控制算法实现逆变系统的高性能和高精度.最后,给出了输入电压信号和输出放大后电压的比较波形.  相似文献   

10.
基于IEC61850的变电站系统中,过程层与间隔层、间隔层与变电站层之间的通信方式将全部采用标准以太网方式,微机保护装置作为间隔层的智能电子设备也必然采用以太网进行通信.本文采用DSP芯片和网卡接口控制芯片设计了以太网接口,介绍了接口的硬件构成与DSP芯片对网卡接口控制芯片的控制过程,完成了嵌入式TCP/IP协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邢娟  张涛 《电子测量技术》2006,29(1):115-116
文中介绍新型金属管浮子流量计的设计。为降低功耗,采用以MSP430单片机为核心的系统结构。详细介绍信号检测、温压补偿、液晶显示、人机界面、累计存储模块,并列出软件低功耗设计要点和程序主流程。现场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基于ARM和以太网的振动信号采集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种振动信号采集硬件平台的设计。硬件以S3C2410ARM嵌入式处理器和10/100Mbit/s自适应的以太网接口DM9000为核心,主要包括信号调理、数据采集、嵌入式处理系统、以太网接口等部分。系统软件采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使用伯克立软件研发组(BSD)套节字接口进行Linux操作系统下的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通信软件的设计采用流式Socket、使用TCP协议。系统具有强大的网络支持功能,振动数据可通过以太网与远程故障诊断中心进行透明传输。  相似文献   

13.
基于PIC18F97J60的以太网通信接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以太网单片机PIC18F97J60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单片机PIC18F97J60及其内嵌以太网控制模块的主要特性,然后给出了以太网通信接口的硬件设计电路。通过在单片机上移植Microchip公司的TCP/IP协议栈,建立了基于TCP协议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了以太网的通信接口。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的以太网通信接口硬件电路简单、可靠性高、成本低。  相似文献   

14.
工业以太网技术和设备在智能变电站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为例,不仅装置的对外通信是基于以太网,而且装置内部CPU与FPGA、CPU与应用程序之间也都采用以太网通信,因此对以太网通信的可靠性要求更高,为了保证智能变电站通信的可靠性,结合智能终端装置通信功能设计的特点,分析了目前常见的智能终端通信设计方案,考虑到装置实际运行中通信遇到的各种异常工况,按照分层和分环节的思路,提出了新型的装置通信可靠性设计方案,提出了报文智能识别和报文分层过滤设计思路,并研究了通信测试方法。通过网络风暴测试和实际工程运行,充分验证了通信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电网动态监测系统中的通信网关。针对监控系统具有多种通信介质、互联不方便的情况,提出开发数字通信网关。首先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详细讨论了数字通信网关的研发方案。硬件设计采用高性能的CPU、高速以太网控制芯片,以太网光接口和电接口,高速光串行接口;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为驱动程序开发,以太网接口驱动针对所采用的以太网控制芯片开发,光串行接口链路层驱动采用了高级数据链接控制(HDLC)协议;第2部分应用程序开发,主要介绍了以太网接口的应用程序的开发思路。最后从网络组成模式、软件设计、通信协议的角度详细讨论了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6.
边界扫描测试系统的以太网接口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边界扫描测试技术应用于远程测试,可实现仪器设备的远程测试与故障诊断。研制了一种边界扫描测试系统的以太网接口设计方案,采用C8051F021单片机可编程外部存储器接口与网络接口芯片RTL8019实现总线连接,提高了RTL8019的访问速度,设计了网络接口电路和硬件底层驱动程序,并组建基于网络的边界扫描测试系统硬件平台。通过测试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以太网接口可以很好地完成网络数据通信,使测试系统具有远程测试功能,提高了边界扫描测试技术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和以太网协议芯片W5300的嵌入式系统以太网接口开发方案,详细介绍了W5300的硬件设计、芯片初始化以及数据传输的控制方法,并通过优化DSP配置实现了W5300通信速度的提升。该方案开发周期短,成本低,经实验验证,能够简单、灵活地实现基于TCP协议、UDP协议以太网通信,数据传输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构建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需要,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前置数据处理和协议转换功能的多协议以太网网关。首先选择内嵌MontaVista Linu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MOXA UC-7420智能通信平台作为网关的开发平台,并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中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接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为背景,构建了基于多协议以太网网关的解决方案,然后重点围绕网关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实现,阐述了网关应用软件的总体架构,各主要模块的设计方案及实现。最后,给出了多协议以太网网关在现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将Modbus/TCP通信协议应用于低压智能断路器,进行了Modbus/TCP通信协议实时性能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Modbus/TCP通信网络的链路建立和数据传输时间。通过在实验室利用智能断路器作为从站设备搭建了Modbus/TCP通信网络的实时性测试平台,对Modbus/TCP通信协议进行了实时性测试,根据测试数据详细分析了Modbus/TCP通信协议的通信实时性能,满足智能配电开关设备的通信要求,最终从测试结果分析中验证了在现有低压开关设备中采用Modbus/TCP通信协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低压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