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机"虚"、"瘀"、"郁"并见,表现为肾、脾、肝三脏之虚,以肾虚为本;久病肝木失调气机不得升发而为郁;气虚与气机郁滞均可使血行不畅而致瘀。治疗宜补肾之阴阳与肾精的不足,同时重视疏调肝木,活血化瘀,三者兼顾,促进机体生髓化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颜嘉丽  易玮 《新中医》2023,55(12):190-194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理论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治。阐述“一气周流,土 枢四象”理论的具体内涵: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土之气斡旋。并基于该具体内涵分析后循环缺血 性眩晕的病机,认为其病机主要有:第一,土虚湿困,清浊倒作;第二,土湿水寒,木郁生风;第三,肺金不 敛,风阳上扰。故在治疗上要恢复中土及肝、肺、肾气的正常功能,用轴轮并运之法恢复一气周流的循环,以 平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诸症。  相似文献   

3.
在临床中肝阳上亢型眩晕常常伴有下肢水肿的现象,李果烈教授将此类眩晕称为“水漂木浮”型眩晕,即肾阳亏虚,阴液不得气化而致下肢水肿,水肿则阴盛,阴不潜阳,虚阳上浮乃致眩晕。李师认为,本病病因以肾精不足、髓海失养为本,水湿泛滥、肝阳上亢为标,病机为肾虚水泛、肝阳上亢,治以温肾利水、平肝息风,且临证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予真武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治之,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马军燕  周际  冯利民 《光明中医》2022,37(2):314-317
古今临床医家多认为眩晕是以风、火、痰、虚、瘀致其病,而笔者认为气机升降失调,运行逆乱与眩晕的发生密切相关,气机升降不及与太过均可使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致脑窍失养或被蒙蔽发为眩晕.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又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的升降失调,故可从肝与肺、脾与胃、心与肾等脏腑之气机升降失调来认识眩晕,并在治疗上以调理脏腑之气机升降出...  相似文献   

5.
陈存卫 《河南中医》2011,31(6):624-625
眩晕之病因虽多,但究其基本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眩晕与肝木关系最为密切,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由于病人体质因素与病机演变的不同,可表现为肝阳上亢、虚阳上扰、血虚生风、肝郁化火等不同证候,因此,辨证时当根据不同病机选用养肝、清肝、潜肝诸法。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是以症状为病,其范畴包括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颈椎病、内耳性眩晕、贫血等伴有眩晕的疾病。传统上眩晕多从风、火、痰、虚立论。直到明.杨仁斋首先提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其后《医家必读》亦提出"瘀血停蓄,  相似文献   

7.
介绍陈华德百会长留针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眩晕病的发生应责之于肾、脾、肝三脏功能失调,强调气血亏虚、髓海失养为根本病机。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宜益气养血、补脑填髓。提出百会穴长时间留针法。通过持续的刺激来升举一身清阳之气,使脑部气血充盛,脑神得养,眩晕则得以缓解和治愈。  相似文献   

8.
介绍陈枫教授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陈枫教授治疗眩晕时强调从整体出发,明病机、重刺法、调枢机.认为在治疗眩晕时当先从少阳入手,先调理少阳之枢,而后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风祛风,有火去火,有痰化痰,有虚补虚、有瘀化瘀、有郁开郁.提出"调枢导气、醒神定眩"针刺法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9.
肺间质纤维化属"肺络病"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邪实、肺失宣肃为发病的始动因素,而肺络气虚,痰、瘀、毒痹阻肺络为其基本病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的"络以通为用"为络病常用治疗方法。针对肺间质纤维化本虚标实、肺络痹阻的疾病特点,制定"络以通为用"的基本治则,具体为络虚者宜通补、络痹者宜辛通,肺络通,气血行,则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为壬辰年,壬辰年为木运太过之年,这一年的司天之气辰戌太阳寒水生太过之木,致使风气大行.其发病多累及肝、胆、脾、肺等脏腑,易患眩晕、胁痛、飧泄、痹症等病.  相似文献   

11.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探讨郁证性眩晕的病脉证治,并提出"无郁不作眩"的学术观点。郁证性眩晕的病机主要有肝郁、痰浊、正虚以及瘀血等,均可由情志病因引发。情志不遂最易导致肝气郁结,化火生阳变风皆源于此。通过对朱丹溪"无痰不作眩"和张景岳"无虚不作眩"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部分痰、虚作眩乃因郁演变而成。郁证性眩晕有一定的临床特征可资辨认。从肝论治、补虚、化痰、化瘀都可以治疗郁证性眩晕,不同程度的疏肝理气、养心安神可以作为各种治疗的基础性法则。郁证性眩晕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精神性眩晕,若含病郁同存者在内,或可占到临床眩晕患者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13.
总结陶凯教授运用肺通膏治疗肺纤维化稳定期的经验。陶凯教授认为肺纤维化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要病机特点,治疗当以补虚祛邪,兼顾体质为根本大法。肺纤维化稳定期之虚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虚,病程较长的也常可见到肾虚,肺纤维化稳定期之邪则为热毒之邪,痰饮之邪,瘀血之邪。陶凯教授指出,肺纤维化为慢性疾病,按照中医"慢病慢治"的原则,此病不可急攻,只可缓图,而冬令膏方则符合此病冬季加剧、慢性进展的特点,故以膏方为剂型和基本手段进行治疗。陶凯教授遵"补虚通痹"的原则,以"补益脾肺、清热化痰活血"为基本治法,并在注意"顾护体质""病证结合"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出了专门针对肺纤维化稳定期的肺通膏,并特别指出"慎用虫药"。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病迄今没有根治办法.基于"肺燥肝虚"理论,我们认为本病以阳明燥金太过为之始,金乘肝木为之渐,燥入血分为之甚,气阴两虚、肺络瘀阻为之终.治疗当润肺养肝、益气养阴,兼以凉血活血通络,注重整体治疗、辨证论治,临证以三因司天方审平汤、牛膝木瓜汤为基础化裁,可获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眩晕入手,整理了郭志华教授"无虚不作眩"病因病机理论,总结了从虚论治眩晕的临床治疗经验,并选取了其临床病案进一步分析其"无虚不作眩"理论下遣方用药特色。郭志华教授在病机上强调眩晕多为虚证,在治疗上强调以补虚为主,兼顾其他病症。  相似文献   

16.
1 温肺化水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虚冷之人,气不摄津,水气上冒而眩晕。《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方中干姜暖肺散寒,炙甘草补中益气,合之温肺复气化饮,使浊阴去,清阳升,眩晕除。  相似文献   

17.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8,49(7):662-662
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中医学"喘证"、"咳嗽"、"肺胀"范畴.多因反复咳喘,日久不愈,肺脾肾受损,气道不利发为缠绵难愈之病证.慢阻肺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下虚上实.本虚、下虚指脾肾阳虚,下元虚惫,肾不纳气,以致气不归根,逆而上冲,使肺气胀满,呼多吸少,动则气喘;标实、上实则指风、寒、痰、湿等蕴阻于肺,则肺失肃降,乃反复发病之诱因.临床以咳、喘、痰为主要表现,而"痰"又是咳、喘的主要病理因素,故祛痰是本病治疗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根据慢阻肺的病因病机和发病过程,一般分为3期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一过性、易复发性、严重性的特征.中医的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包括: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中阻、瘀血阻窍,以风、痰、火、瘀兼证为标;气血亏虚、肝肾两虚,以脏腑亏虚、阴阳失调为本.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运用调脾法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铁涛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症,受病脏腑以肝为主.辨证可分为4型并自拟5条验方.肝阳上亢型用石决牡蛎汤治之,肝肾阴虚型用莲椹汤治之,阴阳两虚用肝肾双补汤治之,若以肾阳虚为主用附桂十味汤,气虚痰湿型用赭决九味汤治之.气虚痰湿型的病因病机:功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肺胀的记载,阐述肺胀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指出"痰"为肺胀最主要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从而引出"痰"为肺胀病机之关键,"治痰"为肺胀的治疗要点;而二陈汤作为治痰之通剂,凡以痰为病机,随症加减即可,因此使用二陈汤合方辨证治疗肺胀;临床上肺胀急性期多以痰浊阻肺、痰热郁肺、痰瘀互结证为主,治则当以清热化痰祛瘀为主;稳定期多以肺脾两虚、肺脾肾俱虚兼痰瘀为主,治疗以益气祛痰活血为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