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河槽淤积萎缩十分严重,是著名的地上悬河,经过多年的小水过流状态,河道又演变成为“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局面,防洪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疏浚河槽、淤堵滩区串沟、淤填堤沟低洼地带、完善防滚河工程体系、适当加固生产堤等治理措施,缓解“二级悬河”的形势,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同时提出,“二级悬河”的症结还在于进入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应加大科研力度,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做到“水沙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黄河濮阳河段二级悬河状况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勇  边鹏  张遂芹 《人民黄河》2002,24(12):14-15
河南黄河濮阳河段经多年建设,堤防、河道、滩区安全等工程体系初步形成,但因黄河泥沙淤积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状况仍在加剧,防洪形势十分严峻。通过对黄河濮阳河段的二级悬河现状进行介绍,分析了形成二级悬河的原因,提出了“以防洪为主,统筹兼顾”的治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适时进行调水凋沙、淤滩、淤筑堤河等治理二级悬河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黄河下游河槽淤积萎缩十分严重,是著名的地上悬河,经过多年的小水过流状态,河道又演变成为"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局面,防洪形势非常严峻,通过疏浚河槽、淤堵滩区串沟、淤填堤沟低洼地带、完善防滚河工程体系、适当加固生产堤等治理措施,缓解"二级悬河"的形势,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同时提出,"二级悬河"的症结还在于进入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应加大科研力度,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做到"水沙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20 0 4年 3月 8日 ,河南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张柏山召开专题会议 ,听取了濮阳市黄河河务局关于“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工程效果分析初步成果的汇报 ,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此前 ,“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工程相关成果已进行过专家咨询。“二级悬河”治理试验工程效果分析初步成果修改后 ,将于近日上报黄委。2 0 0 3年 6月 ,“二级悬河”最为严重的濮阳河段首先启动了疏浚河槽淤填堤河及淤堵串沟试验工程 ,这标志着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治理由对策性研究转向了实践性探索。试验工程的实施 ,对黄河下游其他河段“二级悬河”的治理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5.
东明宽河段正处于黄河有名的豆腐腰地段,“二级悬河”正在发展,存在险点隐患多、主流游荡多变、“横河”、“斜河”诱发滚河等问题,黄河大堤仍有溃决的可能,防洪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淤滩淤填堤沟河、生物防护、修筑潜坝、透水桩坝、完善加固控导和滚河防护工程、加快滩区安全建设等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主动措施与补救措施相协调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遏制“二级悬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从根本上解决防洪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黄河下游二级悬河的形势,针对二级悬河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治理二级悬河应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主要措施包括:①加快建设二级悬河严重河段堤防的加固和防护工程;②破除生产堤等行洪障碍,利用大洪水淤滩刷槽;③利用中常洪水引洪淤滩;④人工疏浚河槽,淤填堤河,淤堵串沟;⑤结合引黄沉沙淤填堤河洼地。近期应做好规划、开展试点、加强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河南“二级悬河”治理试点工程《河南黄河2003年汛前濮阳南小堤—彭楼河段疏浚河槽淤填堤河及淤堵串沟试验工程初步设计》通过黄委组织的专家审查。  相似文献   

8.
1黄河济南段二级悬河的形势黄河下游河道是著名的地上悬河,滩面高程一般高出背河地面3~5m。经过多年的演变,河道内又出现了“槽高、滩低、堤根洼”的二级悬河局面,且这种不利局面在宽河段和窄河段都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这不仅增大了黄河治理难度,而且对防洪极为不利。黄河济南段总体上属于弯曲型窄河道。上个世纪,随着主河槽的不断萎缩和淤积抬高,二级悬河的特征亦日趋突出。近几年,经过几次调水调沙,主河槽有所冲刷,但主河槽两  相似文献   

9.
由于黄河大流量来水减少,中枯水历时增长,河道输沙能力降低,使河槽淤积日益加重,下游防洪,防凌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下游挖河固堤的目的是防洪减淤、规顺河势,利用挖出的泥沙对薄弱堤段进行加固,消除险点,提高堤防的抗洪能力,中在介绍挖河固堤淤区布置的同时,重点对淤区泥沙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牟玉玮  牟彦艳 《人民黄河》2001,23(11):13-14
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在泥沙问题未解决前,下游治理应防洪,防淤并重,在搞好防洪的同时,尽快把“河槽防淤”工作开展起来,防止河道淤积抬高。造成河槽淤积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沿程淤积;一是填海造陆,河道延长造成的河道平衡剖面升高。沿程淤积,是小水期有些河段河宽,水浅,水流挟沙能力低造成的,可用“三级河槽”缩窄河宽,加大水深,提高小水挟沙能力的办法解决,填海造陆,河道延长是泥沙在河口淤积造成的,可用“分洪,挖泥”降低水位,控制河道延长的办法解决。这样,既可解决河道淤积抬高问题,又可利用在河口淤积为害的泥沙,把潮间带淤成数十万公顷不怕潮,不返碱的高地良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都很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洛河水沙、黄河小北干流淤积分布、两河水沙遭遇情况进行分析,对改道后北洛河水沙对黄渭洛河汇流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后,一般情况下对黄渭洛河汇流区不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伊洛河夹滩地区对伊洛河入黄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洛河河道两岸堤防的存在使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不同于天然滞洪区,它不仅对人黄洪水起滞洪削峰作用,而且对洪水总量还略有削减。不 同时期堤防的建设标准及河道条件不同,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也不同。经过1935、1937、1954、1958、1982年实测洪水资料的分析知,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滞洪作用与洪水量经大小、洪水过程胖瘦、堤防决溢程度等因素有关,在现状堤防条件下,如何再发生1954、1958年量级的洪水,在确保洛洛北大堤安全的情况下,有计划地使用夹滩及南岸滞洪共滞洪,则夹滩地区对入黄洪水的削峰率可达20%~25%。但夹滩地区的容量有限,因此对洪水总量的滞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分析塔里木河水沙条件、遥感地形河势资料 ,作者深入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的河型及其成因 ,指出和论证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存在着游荡型、弯曲型和过渡型三种河型 ,阿拉尔至沙雅县鹿场附近河段 (新其满河段以上河道 )为游荡型河道 ,新其满下游的曲毛格金至恰拉水文站 (新其满河段以下河道 )为弯曲型河道 ,恰拉以下属于不规则的弯曲型 (微弯 )河段 ,沙雅县鹿场至曲毛格金河段 (新其满河段 )属于过渡性河段 ;河道边界条件和来水来沙条件仍是决定塔里木河河型的主要因素 ,其中由塔里木河两岸密灌林和胡杨林形成的密疏植被边界条件在形成干流不同河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特征的研究,在今后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白鹤至高村河段游荡型河道,可以通过河道整治工程改变边界条件,转化为比较稳定的限制性弯曲型河道.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辽河两条河流都具有多沙冲积性、宽浅散乱的游荡型河段、局部河段呈地上河以及洪水暴涨暴落和防洪任务重等共性,整治目的也基本相同,因此采取的整治方案、整治措施也具有类似性。  相似文献   

17.
齐璞 《中国水利》2001,(5):20-21
一、造成小水大灾的原因 近年来,随着清水资源的优先开发,龙羊峡、刘家峡两座大型水库投入运用,及上中游地区工农业用水的增加,黄河下游的问题更加突出。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汛期的最大蓄水量可达100亿m~3,使得汛期进入下游的水量大幅度减小,含沙量增加,洪峰流量减小,洪水的造床作用减弱,河槽严重淤积并萎缩,平滩流量减小,二级悬河进一步发展,几乎年年出现长时间断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薛建枫 《中国水利》2002,(10):79-81
珠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供需、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贯彻实施新水法,加强珠江水资源的流域管理。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主要包括淤积作用、冲刷侵蚀作用和渗流潜蚀,其中黄河下游的淤积作用是最主要的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对黄河下游河流动力地质作用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流地貌断面形态与输水输沙能力有较大关系;河势变化,尤其是河势突变对河流安全运行有重要影响;渗流潜蚀作用降低和改变土体介质的力学强度和物理性状,可引发渗漏、沙沸、流土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和堤岸溃决险情。  相似文献   

20.
对长江流域1954年与1998年两次洪灾作详细的比较,分析了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结合历史及1998年抗洪的经验教训,对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今后的治理方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对海河、黄河防洪问题作深入的探讨.文末还对多年来对水利投入和产出的错误理解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