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芸 《规划师》2007,23(3):35-37
川南城镇密集区一体化快速、协调发展的规划对策为: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协同发展旅游业、合理引导城镇群空间发展格局、加强区域空间管制、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整体协调建设、合作共建区域环境安全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局部区域主要城镇进行的城镇群体规划是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加强城镇密集地区的城镇群体规划,对于提高城市规划档次,深化城市规划内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乐清市城镇群体规划实践,对区域城镇群体规划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乐清市城镇分布的空间特征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东临东海,隔乐清湾与玉环、洞头两县相望,南濒瓯江与温州市相对,西接永嘉县,北邻台州市,东北角与温岭市接壤,现辖21个建制镇,10个乡。在乐清市域范围内,由于南北地区间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差异等因素,城镇分布密度也有所不同。清江以北山区平均每90km~2有一个城镇,而市域南部规划区内沿海地段每15km~2就有一个城镇(图1),且初步形成市域内“五片一点”的城镇群雏形。  相似文献   

3.
城镇密集地区与城镇群规划——实践与认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的规划实践和笔者参与这些工作过程中的思考,首先分析了中国城镇密集地区的类型、形成机制,以及在规划实践中对这些地区的认识,将中国的城镇群划大致划分成五种类型,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以省会为中心的城镇群、中小城市城镇密集发展形成的城镇群地区等.随后对城镇群和城镇群规划问题做一些探讨.认为城镇群规划关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两个方面.一是促进职能提升,使城镇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极核和发动机,保持健康的发展速度;二是促进模式转变,降低城镇群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推动城乡、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安全和区域安全是城镇群规划的重要出发点.城镇群规划必须把握的技术方法要点是一定处理好规划编制与实施的政府事权关系.空间类型和结构分区.区域意义的城市、角色、地位识别战略性节点地区识别.区域与城际交通系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保护,并发挥规划师对战略问题认识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到来,我国迎来了第三次快速交通建设的浪潮,地级市、县级市开始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现代综合交通的建设引导交通方式和城乡交通向着一体化发展,使城镇融合到更广袤的区域联动中,促进城镇空间的合理组织,也是区域城镇群空间架构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以快速交通作为影响因子,研究其与县域城镇空间组织的相互作用,以期指导城镇科学合理的发展,加快城乡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5.
由深圳市国土规划局规划师张宇星同志撰写的《城镇生态空间理论──城市与城镇群空间发展规律研究》一书,日前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已正式出版。城镇生态空间理论是立足于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及城市规划学等诸学科,其目的是试图探讨建筑群、城镇群体和城镇群系等的不同空间尺度,以及物质空间、人口空间和经济空间中的内在运动和进化规律。它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内部生命,机制,可以从空间现象、过程和关系等角度来研究其特性。这些基本特性的揭示有助于从深层把握城市和区域空间进化的本质,从而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一…  相似文献   

6.
城镇空间结构是一个省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地域空间表现,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成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安徽城镇化一个重要任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四次转型,梳理了不同时期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战略思路,以及在城镇化发展战略导向下城镇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指出安徽城镇空间结构存在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拉大、城镇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分布、中心城市辐射力较弱、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优化安徽城镇空间结构的战略,要从广域、局域和县域3个层次空间上提升城镇群空间内部整合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和增强县城与大镇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件"而深刻地影响城镇空间的发展。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手段。本文梳理了成渝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问题,在总结协调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密集区城镇空间规模适度、城镇空间协调发展、区域基础设施统筹共建和城乡空间统筹发展的空间发展目标和规划对策,并对区域空间协调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秀珠 《城市规划》2003,27(2):22-27
对浙江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浙江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今后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建议 :要适应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强研究 ,探讨可能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重视相对均质化发展的城镇连绵区的研究 ,探讨城镇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办法 ;尽快明确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法津地位 ;强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 ,从体制上解决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总结了这一地区形成的历史基础、明清时期城镇群的特征以及近代工业化带来的区域空间形态转型的过程.主要结论是从形成机制上看,这一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强历史延续性,不同于完全由于工业化或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发展类型;历史地形成了以区域为背景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梳理凌河流域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产业经济、城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以构建流域生态治理体系为线索,提出区域发展重点是推动流域特色农旅发展,引导传统产业集聚,带动流域产业发展转型,促进流域城镇建设,实现流域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城镇统筹发展。本文提出应首先结合地质灾害分布、自然保护区分布、水源地保护、用地类型等要素划定生态控制线与生态控制区,其次进行旅游、矿产、特色农林资源、重要产业园区、区域交通设施等重要发展要素空间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流域生态治理要求及资源条件相匹配的分类分区城镇职能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滨河乡镇地区空间分区,引导区域有序发展,以期对其他流域治理地区的区域城镇规划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16,(6)
以先秦至明清时期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时空地理关系为研究对象,结合对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与堪舆图典的分析,从山川形胜、资源分布、交通区位、政治经略、战争部署、民族迁徙等六个方面评析了云、贵、川、渝四地城镇格局的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历史地理因素作用下西南地区城镇分布的总体规律,以期深化人们对当前西南城镇群空间结构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结合浙中城镇群的演进过程与发展现状,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对几种典型的城镇群空间组织模式的借鉴,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提出浙中城镇群“多核心轴带都市区”的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相似文献   

13.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南北对峙区域的历史城镇空间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分期回顾,概述了南北对峙区域城镇的历史环境与防御体系基本特点,以荆襄地区为例重点揭示了南北对峙区域历史城镇的防御空间策略,从区域角度展现了城镇军事防御空间的主从关系与联动机制,分析了城池防御空间的结构形态特点,并就南北对峙区域城镇防御空间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4.
经过三十年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已初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城镇群体空间。与此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城镇群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珠三角发展历程的回顾,归纳提出城镇群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与应对策略,同时,文章以湖南邵阳东部城镇群为例,提出"双加速"阶段的城镇群要以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双路径",来应对区域外部的竞争与挑战,实现城乡区域的快速、持续与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启云 《规划师》2006,22(Z1):22-23
中山市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镇建成区开始联成一片,已具备城镇群的雏形.尤其是105国道沿线的东凤镇、东升镇、小榄镇,沿岐江公路的古镇镇、横栏镇,沿南三公路的南头镇、黄圃镇、三角镇,这些镇的建成区高度粘连,城镇空间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因此,对这种密集的城镇而言,寻找协调发展道路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机制,以及综合高速交通枢纽对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动力和特征,分析了长株潭高速综合交通的发展趋势,以及空港-高铁都市区对长株潭城镇群发展的影响,提出了黄花空港-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对长株潭城镇群空间结构重构的方案和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10)
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直接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土地利用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置及交通、居住等多个方面。特大城市处于国家城镇体系的顶层,是重要城镇群的核心和领导城市,对外来人口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文章在分析特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天津市的人口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判断其人口分布趋势,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优化、公共设施建设和外来人口市民化方面提出应对人口增长与优化人口分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西海固区域回族集聚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这些城镇空间布局的适宜性发展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双核型发展模式和点状发展模式,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以期为该地区制定空间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密集地区整合发展探索——以温州市鳌江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强  戴慎志 《城市规划》2006,30(7):37-41,47
小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由上级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成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温州市鳌江流域的城镇群发展战略研究和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为城镇群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分析了小城镇密集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发展的难点,提出明确城镇群发展定位,整合城镇群体空间布局,调控各城镇的用地功能,统筹区域城镇支撑体系,建立良好的城镇调控机制等小城镇密集地区整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以城镇空间相互作用为研究视角,GIS为主要平台,通过改进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系统研究飞地型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具体以靖远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揭示区域城镇空间联系强度,采用潜力模型来反应区域城镇空间聚集程度,采用场强模型分析区域城镇空间扩散进度,对城镇空间相互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靖远县区域城镇体系呈现出双中心空间结构特征趋向,表现为:北部片区呈带状或通廊式城镇空间格局,南部片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进而提出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