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多后悔     
“思远,求你不要走,刚开学才八天。也许是因为你还不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几天,你的病就会好的。不要走,啊!” “是啊,思远,还是留下吧”另一个同学附合着。 “喂,思远,坚强点嘛!” 一个,两个,三个……不一会儿,同学们便把坐在床沿的思远团团围住了。 “还是走的好,我已经办妥  相似文献   

2.
唐代政治家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历来为世人所称颂,尤其文中围绕“居安思危”所阐发的“十思”更是警深策远,发人省戒。但“十思”之论毕竟朝代久远,且惟太宗皇帝是谏,故今世人读之,不能不深思而慎取。否则,断章取义、直搬照用必有害于立身行事。下面笔者就“十思”结合现实再思之。  相似文献   

3.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淑凯 《语文知识》2005,(11):18-19
白人指平民。王涯《宫词》:“白人宜著紫衣裳,冠子梳头双眼长。”元稹《杂思》:“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现在“白人”指白种人。谗人诬陷别人的人。杜甫《百舌》:“过时如发口,君侧有谗人。”村人即村民。张祜《乐静》:“远心群野鹤,闲话对村人。”达人地位高的人。白居易《早入皇城赠王留守仆射》:“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  相似文献   

5.
《关睢》二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管锥编》卷一考论:《传》、《笺》以“服”与“悠”皆释为“思”,不胜堆床骈拇矣!“悠”作长、远解,亦无不可。何夜之长?其人则远!正复顺理成章。《太平乐府》卷一乔梦符《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下旬足以笺“辗转反侧”也(页66)。  相似文献   

6.
思·人·实践     
哲学主要是指“思”的活动、思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及后继者思的结果,其理论“硬核”是“实践思维”。思与实践是人的固有属性,正是在思与实践的过程中,人才不断地超越自己成为新人,并创造出新的哲学。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两个“思”字,似乎不大引人注目,它们均出现在古典诗歌中:《孔雀东南飞》:日奄日奄日欲暝,愁思出门啼。《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前一“思”字,课本未注,一般教学参考资料释为“思念”,失之。后一“思”字,高中语文第六册注云:“[(sì)]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这里指”似乎是说“思”字本无“愁思”之意,只是结合语境才有了这一意义的。另外,此注认为“思”是名词,亦有可商之处。其实,这两个“思”当释为“悲伤、悲哀”。郭在贻先生《训诂丛稿》“哀思”条云:哀思一词,诸家…  相似文献   

8.
岑参《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诗云 :“泸水南州远 ,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 ,溪鹭等闲飞。镜里悉衰鬓 ,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 ,无夜不先归。”《文苑英华》首句录作“泸水南舟 (一作州 )远” ,而在明铜活字版《唐五十家诗集》中录作“泸水南州远” ,《唐诗品汇》中亦录作“泸水南州远” ,《全唐诗》中又录作“泸水南州 (一作舟 )远”。将“州”作“舟”在诗中可解为“南行之舟” ,于诗意无碍 ,但诗题中的“南舟”却文意不畅。罗邺《巴南夜泊》、《巴南旅舍言怀》便可明证巴南实指地名 ,而《文苑英华》录此诗时受诗题中“南舟”二字影响 ,将…  相似文献   

9.
漫议双基与思维的关系王云霞双基与思维有着辩证的关系。双基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是进一步掌握双基的必要条件。正如我国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所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可见,学习与...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双宾语” ,是指表示给予或取得意义的动词带上两个宾语 ,其中一个宾语通常指人 ,靠进动词 ,称之为间接宾语或近宾语 ;另一个宾语指事物 ,离动词远一些 ,叫直接宾语或远宾语。如 :“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知识”就是双宾句。句中的“我们”是指人的近宾语 ,“许多知识”是指事物的远宾语 ,也就是说 ,动词“教”涉及的对象有两个 ,即“教”与“我们”、“许多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动宾关系。但近宾语“我们”与远宾语“许多知识”之间不存在任何结构关系。现行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现代汉语知识》(试用本)第二册在叙述双宾语时 ,列举了三…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沟通需要教师与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参与,指的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即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也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这里的“在场”实质上是指个体的“思”在场,“思”是参与的根本标志.教学中,只有教师首先有“思”,才有可能真正唤醒学生的学习之“思”.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现实让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思”的缺失现象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其作用有五: 第一,它有利于记忆。如将“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正相应”两句中的“六合”相比较将“通五经,贯六艺”、“六艺经传皆习之”两句中的“六艺”相比较就可以收到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的效果。第二,有利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传授了能力。“学非有碍于思,学愈博而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训义》)教者运用比较法,就可以使传  相似文献   

13.
“思”辨     
高中语文第六册《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关于“思”,课本注:“思绪,名词。这里指愁思。”此注曲意附会,难圆其说,其实“思”本身就有“哀愁”、“悲伤”的意思。笔者认为,“声声思”就是“声声悲”、“声声哀”。考之上古典籍,《尔雅·释诂》云:“悠、伤、忧、思也。”《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  相似文献   

14.
从虚指和实指两方面对“九”作出解释:“九”在“九歌”和“九辩”中作虚指:在“九章”、“九怀”、“九思”、“九叹”中作实指。  相似文献   

15.
顾名不能思义,此处的“火星文”非指外星智慧生物创造的文化,而是指某些“时尚”少年发明的另类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的开头四句并非出世语,而是嫉世语,有身在“人境”却一尘不染的意思。这里的“人境”应是俗境,而“车马喧”自然指那种关系交错、往来酬酢的喧嚣。对这四句,《昭明文选》中评之为“直率语却自炼中出,所以耐咀嚼”,而王荆公则称之为“奇绝”。所谓“耐咀嚼”、“奇绝”,就是思致深远的意  相似文献   

17.
钟志鹏  黄皓 《教学月刊》2023,(Z1):86-90
“境·思”物理课堂中,“境”指的是教学情境,“思”指的是学科思维,它注重以“境”启“思”,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围绕学生思维、教师思维、教材内容这三个维度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有故事的情境、重过程的探究、有建构的思维、用物理的视角四个关键阶段推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产生思维动机、保持思维动力、达成思维迁移、发展物理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笫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三个“必”,更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的必然性。用“求”、“欲”映衬“思”,“木”“流”衬托“国”,“长”“远”突出“积”,用“根本”、“泉源”显示“德义”的重要,选词精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实施远教工程,使全县教师同样享受教育优质资源,实现鼠标一点便可“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目的,交口县教育局在远教工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我县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论篇》中说:“《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这虽是评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而言,但我认为对纂修二十四卷,几十万字的《黔阳县志》(以下简称《县志》)来说,“兹事体大”,为能做到“体大虑周”,“思深意远”,也是难能可贵的。《县志》在这方面却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现就个人阅读所得,略陈一隅之见,以就正于领导、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