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国英  朱玲 《口腔医学》2004,24(6):337-340
目的 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mRNA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hTERTmRNA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对口腔黏膜单纯性增生 (HP)9例 ,轻度异常增生 (LD) 11例 ,中度异常增生 (MD) 10例 ,重度异常增生 (即原位癌 ,CIS) 9例 ,鳞癌 (SCC) 11例 ,进行hTERTmR NA及PCNA蛋白检测 ,结果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 口腔黏膜上皮从HP、LD、MD到CIS、SCC ,hTERT、PCNA蛋白的阳性细胞面积指数及吸光度 (A)值均逐渐上升 ,鳞癌最高。在HP及LD ,hTERT、PCNA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基底层 ,但随着细胞异常增生程度的加重 ,阳性表达细胞从基底层向角化层进展。在高分化鳞癌中 ,主要分布在癌巢周边 ,分化较差的鳞癌则散布于整个肿瘤组织中。PCNA与hTERTmRNA表达呈线性正相关。结论 hTERT与PCNA均参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过程 ;PCNA与hTERTmRNA表达的正相关 ,表明hTERT激活细胞多处于高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评估和分析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在口腔颊部粘膜上皮中的表达方式以确定上皮细胞由正常到恶变过程中的细胞增殖程度。标本包括正常(N)、炎症(IF)、癌旁上皮(EAC)及鳞癌(SCC)。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所有标本的基底层、棘层细胞进行PCNA分布的评估,结果通过PCNA指数(PI)显示。结果显示,无论是基底层还是棘层,PI值均以N、IF、EAC、SCC的次序上升,其中以基底层的规律性最为明显。SCC的PI值明显高于其它各组,EAC组与SCC组最为接近;此外,所有病变组的PI值均明显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e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口腔鳞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与p53蛋白表达和细胞增殖的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单纯增生、20例上皮异常增生和32例口腔鳞癌组织中iNOS、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 结果口腔鳞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iNOS、p53、Ki-67表达的上调;三种蛋白的表达与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分级有关(P<0.05),与鳞癌的病理分级无关;各组中iNOS和p53表达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iNOS阳性表达的鳞癌组织中Ki-67标记指数较阴性者显著增高(P<0.05).结论iNOS与p53蛋白互为反馈影响,在口腔鳞癌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鳞癌中iNOS的阳性表达可能提示该组织的快速增殖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K2在金黄地鼠颊囊黏膜从正常黏膜到单纯增生、异常增生及鳞癌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DMBA诱导48只金黄地鼠颊囊癌变动物模型,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CDK2蛋白的表达.结果CDK2在异常增生上皮及鳞癌的表达与正常和单纯增生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阳性染色等级随病理等级改变提高(P<0.05).结论CDK2参与了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视网膜母细胞瘤RB1-诱导卷曲蛋白1(RB1CC1)在人和小鼠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及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口腔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人及小鼠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高分化鳞癌原发灶组织中RB1CC1蛋白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RB1CC1蛋白在人上皮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RB1CC1蛋白在鼠正常组、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RB1CC1 mRNA的表达量在异常增生组与高分化鳞癌组无明显差异,正常口腔黏膜组均高于异常增生组与高分化鳞癌组(P<0.05);小鼠RB1CC1 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口腔黏膜组与异常增生组、高分化鳞癌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B1CC1表达在人和小鼠相似, RB1CC1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早期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PCNA、p53蛋白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口腔黏膜单纯增生(HP)9例,轻度异常增生(LD)11例,中度异常增生(MD)10例,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CIS)9例,鳞癌(SCC)11例中p53蛋白、PCNA和hTERTmRNA的表达。结果:PCNA、p53和hTERT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均有表达的异常。结论:hTERT、PCNA和p53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它们的异常表达有助于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的早期诊断,为研究癌前病变癌变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和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国英  朱玲  祁兵 《口腔医学》2003,23(3):137-139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形态计量学角度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癌变的可能性,并为口腔黏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参考资料。方法:采用多功能图象分析系统对取自口腔黏膜的正常、口腔扁平苔藓(OLP)、伴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白斑(LK)、鳞癌(SCC)的上皮棘层细胞及胞核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分析,选择表示细胞及细胞核大小和形状的二维参数9个,体视学参数10个,并比较这些参数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及差异。结果:无论从二维或三维的各项形态学指标,OLP的测量值都处于正常与LK和鳞癌之间,与正常组相比,各参数值多无显著性差异,而与鳞癌组差异显著。结论:OLP是一种介于正常与轻、中度上皮异常增生之间的病变,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癌变潜能低于癌前白斑。二维定量和三维定量结合可更全面地反映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细胞及细胞核的量变质变过程;核质比值、细胞核体积密度可作为鉴别良恶性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口腔鳞癌中hTRT mRNA的表达及其与PCNA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hTRT)在口腔鳞癌、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2例口腔鳞癌标本。结果:正常癌旁上皮、上皮异常增生组织及鳞癌hTRT mRNA阳性率分别为20%、41.7%、82.7%。PC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hTRT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TRT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TRT与PCNA阳性表达呈正相关,表明hTRT激活细胞多处于高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1.
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矿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方法:体外培养出生1d大鼠磨牙牙乳头细胞,进行组织学染色,透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牙乳头细胞能形成细胞克隆,第3代细胞在含2mmol/L β-甘油磷酸钠、50mg/L抗坏血酸、10^-8moL/L地塞米松的培养液中培养7~8d后可呈现复层生长,培养14~16d后细胞结节中出现矿化,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反应;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出现大量含有致密小体的基质小泡样超微结构。结论:发育阶段较早的大鼠牙乳头细胞具有增殖和矿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组织块原代培养法是否可用于涎腺肌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研究 ,并探讨肌上皮细胞的组织发生。方法 :采用组织块原代培养法 ,通过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测手段 ,对不同时期大鼠颌下腺肌上皮细胞进行研究。结果 :肌上皮样细胞及含有分泌颗粒的分泌细胞见于体外培养第 3d。肌微丝及Actin阳性细胞分别最早出现于培养第 6d和 7d。此结果与体内研究结果相一致。结论 :肌上皮细胞可能来源于上皮干细胞 ;体外组织块培养方法亦适用于细胞分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 behaviour of an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Cypridina luciferin analogue system in non-flow, tank-flow, and piston-flow cells is analysed via simplified substance balance models. The existence of optimal species-capture conditions is demonstrated to be a function of (mean) residence times in the cel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SCC-9细胞中CD44+的肿瘤细胞亚群,鉴定CD44+亚群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方法:采用CD44免疫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D44+的细胞亚群;检测各细胞亚群的细胞周期;检测CD133、Oct-4、BIM-1在CD44+和CD44-中的表达;检测各细胞亚群克隆形成率。结果:SCC-9细胞中CD44+的细胞亚群约占30%;CD44+的肿瘤细胞亚群70%处于G0/G1期;胚胎干细胞因子CD133、Oct-4、BIM-1在CD44+和CD44-的OSCCs中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CD44+细胞亚群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CD44-的细胞亚群。结论:在SCC-9舌鳞癌细胞系中CD44+细胞亚群具有肿瘤干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体外培养的牙髓细胞在形态上同一般成纤维细胞相似,但在生物学特性上却表现出较高的分化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牙髓细胞中存在未分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表现出多向分化能力。本文就牙髓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关标记物如碱性磷酸酶活性、矿化结节以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牙髓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牙髓细胞为实验对象,以 不同浓度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牙髓细胞,通过二甲基噻唑二苯基四唑溴盐比色法对细胞的增殖情况进行研究, 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的周期进行分析。结果 1~200μg/L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可明显促进牙髓细胞的增殖 (P<0·05),100μg/L为最大效应浓度。100μg/L的肝细胞生长因子作用牙髓细胞3 d对其细胞周期无显著性影响, 作用5 d缩短了G1期,增加了S期比例。结论 肝细胞生长因子对牙髓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Since it was first described in 1986. basaloid-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SC) has been considered a distinct varian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at occurs in a variety of anatomic sites, including the head and neck region. We repor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cell line established from a basaloid-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e cell line exhibited a highly invasive capacity, indicating that BSC has very aggressive behavior. This cell line may be a useful model for elucidation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S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牙胚细胞(TGC)作为诱导成牙环境,将牙髓干细胞(DPSC)、外胚间充质干细胞(EMSC)分别与其共培养,观察DPSC和EMSC的分化能力。方法利用出生后4 d的大鼠TGC作为诱导成牙环境,将培养的DPSC、EMSC使用BrdU标记及鉴定后与其共培养,免疫荧光双标检测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牙本质涎蛋白(DSP)的表达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及图像分析DPSC、EMSC在成牙环境中的分化能力。结果共培养7 d后,EMSC共培养组DSP阳性细胞的转化率高于DPSC共培养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表明共培养7 d后,共培养组与TGC单独培养组差异显著(P<0.05)。共培养组3、7 d后ALP活性明显增高,EMSC共培养组较DPSC共培养组ALP活性高。结论混合培养的TGC作为诱导细胞分化的微环境与DPSC、EMSC共培养后,能够诱导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EMSC分化能力高于DPS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口腔鳞癌患者外周血DC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口腔鳞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口腔颌面部良性病变者相比,OSCC患者外周血D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对肿瘤患者外周血DC水平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结论:OSCC可能阻抑DC的分化发育,导致外周血DC水平降低.这种DC的下降与OSCC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而且可能影响DC启动的机体抗肿瘤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