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复习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解剖及其闭塞的病因病理,探讨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操作方法。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形成后,经眼动脉或其吻合动脉接触性溶栓,效果明显。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使血栓局部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疗效好,见效快,用药量小,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 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价值,了解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M RA表现、好发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4-2013-02我院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22例均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 AW4.5工作站采用M IP及V 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3例,共25处。其中19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6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10例;3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例。22例中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者20例(90.9%),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16例,伴AVM1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8例,血管狭窄2例。结论3.0T磁共振M 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急诊脑血管造影显示,基底动脉主干或其较大主要分支闭塞17例,双侧椎动脉闭塞4例,一侧椎动脉闭塞,另一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严重狭窄5例,未见血管闭塞19例。符合动脉溶栓条件,实施接触性动脉溶栓的病人45例。结果45例病人溶栓后血管成功再通17例(65,4%),血管不成功再通9例(34.6%)。30例疗效好。溶栓后发现基础血管中重度狭窄5例,溶栓后近期复发1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急诊动脉溶栓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血管再通率,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卒中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手术夹闭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位于深部下丘脑和脑干周围,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发出重要血管穿通动脉复杂,手术十分困难。国内文献报道不多。从2001至2005年4月作者手术夹闭108例动脉瘤,其中5例为基底动脉顶分叉处动脉瘤,手术后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原始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血管,随着脑血管发育成熟而闭塞消失,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供血系统,少数原始血管未闭,常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这类血管主要有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舌下动脉,原始耳动脉和寰椎前节间动脉,其中原始三叉动脉未闭出现率最高,约占85%,且可发生多种变异,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1},现对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PTA)的结构特点及与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例1 女性,26岁。2年前因突发颅内出血,行DSA检查示左顶AVM,供血动脉为大脑前动脉,向上矢状窦引流。给予动脉栓塞术,术后恢复顺利。栓塞术后1年半,复查CTA,发现原AVM处,有部分残留,供血动脉为脉络膜后动脉,引流静脉为大脑大静脉。在CTA扫描下行立体定向定位。并给予单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动脉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三叉神经根动脉的来源及其配布方式。结果0)43.5%三叉神经根动脉源于脑桥支,另外还可来源于小脑下前动脉(AICA)、三叉小脑动脉、小脑上动脉(SCA)等;②这些滋养动脉间可发生吻合,构成头侧环和尾侧环;③50%的滋养动脉自神经根下面穿入,30.7%从其上面穿入。结论①脑桥支和AICA是三叉神经根动脉的主要来源;②三叉神经根动脉的分支间的吻合在近入根区处较多,而在根干部较少;③三叉神经根动脉的穿支多自神经根的上面或下面穿入。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动脉夹层是指动脉血管壁的病理性夹层累及动脉的内膜、形成内膜下血肿并扩张到内膜和中膜之间。 夹层动脉瘤或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  相似文献   

9.
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闭塞颅内动脉瘤(附20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自1993年1月~8月,我们用自制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其中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病例4例。20例中,动脉瘤分布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颈内-后交通动脉3例,颈动脉窝动脉(颈眼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4例,前交通动脉7例,基底动脉下段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均做了微弹簧圈动脉瘤内闭塞术,其中14例完全闭塞,其余6例部分闭塞(准备第二次栓塞)。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在闭塞动脉瘤同时亦闭塞了同侧前动脉(无任何症状)以外,其余18例均保持载瘤动脉通畅。20例栓塞无一例死亡及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亲属活体肾移植在国内开展增多,供肾动脉血管变异较为常见,因此需重视动脉重建的方法,以保证手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供肾多支动脉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亲属活体肾移植国内刚刚起步,相关经验尚少。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供肾多支动脉的血管重建方式在肾移植中的应用经验。 方法:2006-01/2008-12完成38例亲属活体肾移植,其中供肾单支动脉30例,多支动脉8例。术中证实多支动脉供肾中5例供者2支动脉变异,2例供者3支动脉变异,1例供者4支动脉变异。多支动脉供肾分别采用侧侧共干吻合或端侧吻合后分别与髂内动脉或髂外动脉吻合。观察肾移植手术结果及近期随访结果。 结果与结论:8例多支动脉供肾者肾移植后7~10 d出院,均未输血,未出现并发症。受者肾移植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3个月,未见急性肾小管坏死、肾血管栓塞、肾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移植肾血供均良好。多支动脉供肾组受者吻合血管开放后泌尿时间、血肌酐水平与单支动脉供肾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选择合适方法进行血管重建,不会影响肾移植效果,采用受者的髂内动脉及其分支进行血管重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夹层动脉瘤又称动脉剥离,是指病理性夹层发生在动脉中膜层内或中膜和外膜之间的剥离,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以上病理变化发生在颅内动脉者称之为颅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夹层最初作为主动脉疾病而受关注,后来发现颈动脉、椎动脉及颅内动脉亦有发生。现将颅内夹层动脉瘤流行病学特征、好发部位、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其诊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为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应用TCD检测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内动脉的各项参数与20例正常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前动脉及左侧前动脉、椎动脉的搏动指数或和阻力指数显著降低(P<0.05或0.01)。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血流速度较女性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脑内动脉血管弹性减退、阻力增高、血管紧张度增高,女性患者左侧大脑优势半球动脉损害比较严重。在精神分裂症治疗时,合并活血化瘀及改善脑血管弹性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神经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50例成人脑标本小脑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穿动脉及大致分布,检查各小脑动脉与出入脑干的颅神经的接触关系。结果:50例人脑有小脑下后动脉(PICA)94支,小脑下前动脉(AICA)97支和小脑上动脉(SCA)112支。2侧PICA和12侧SCA接触三叉神经根,2侧AICA接触面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接触多形成压迹。结论:小脑动脉的局部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颅后窝手术时,对这些动脉尤其是行程可能有变异的动脉及穿支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并保护与小脑动脉关系密切的脑神经根;对某些脑干血管综合征患者及某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蝶骨嵴脑膜瘤供血来源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70例蝶骨嵴脑膜瘤的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进行分析。颈外动脉系统供血占24%,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占20%,双重供血占36%,供血血管不明确占20%。在颈外系统中参与供血最多的动脉是硬脑膜中动脉、圆孔动脉。在颈内系统中是眼动脉的分支、脑膜垂体干和大脑中动脉的分支。通过采用术前颈外动脉结扎的方法以控制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19例中,肿瘤全切和近全切除达74%。提示,颈外动脉结扎取得最好效果的是直径〈7c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和诊断标准并不统一。因此,国际专家组织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开始规范TCD的操作方法,统一诊断标准,确定使用范围。第一部分介绍脑血管疾病的频谱TCD检查。颞窗常用于观察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C1段(ICA)及前交通动脉(AComA)、后交通动脉(PComA)的侧支循环;眼窗用于观察眼动脉(OA)和ICA虹吸部;枕窗用于观察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尽管Willis环的构成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但完整的诊断性TCD检查还是应该评价双侧的脑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M2段(深度范围30~40 mm),M1段(深度范围40~65 mm)[大脑中动脉M1段中点的深度位于50 mm处(范围45~55 mm),平均长度约16 mm(范围5~24 mm)],大脑前动脉A1段(深度范围60~75 mm),颈内动脉C1段(60~70 mm),大脑后动脉P1~P2段(平均深度63 mm,范围55~75 mm),前交通动脉(70~80 mm),后交通动脉(58~65 mm),眼动脉(40~50 mm),颈内动脉虹吸部(55~65 mm),椎动脉(40~75 mm),以及基底动脉近端(75~80 mm)、中段(80~90 mm)、远段(90~110 mm)。经下颌下窗检测颈段ICA远端(40~60 mm)可以计算VMCA/VICA比值或Lindegaard指数,用于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程度。诊断性TCD检查的目的是探查上述动脉节段的特征性频谱,确定动脉血液流动方向,计算脑动脉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对于频谱多普勒和具有M-模的超声装置来说,建立标准化的检查程序,诸如选择探头的位置、角度和深度及血管的区分等,将有助于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3例,术中发现小脑上动脉压迫22例,小脑下前动脉压迫5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例,静脉压迫5例;三叉神经根受动脉压迫扭曲或有明显压迹者24例,神经与动脉接触但无扭曲、压迹4例。28例动脉压迫者术后疼痛均消失,但2例三叉神经根仅与动脉接触而无明显压迹和扭曲者术后疼痛复发;5例静脉压迫者仅3例疼痛消失,2例疼痛减轻。提出神经根受压的部位在本病的发病中不是决定因素,关键是神经根受压的程度。静脉压迫和动脉仅与三叉神经根接触而无压迹、扭曲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远不如三叉神经根明显受压者显著,应同时行感觉根切断术,以提高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报告2例胼胝体AVM(其中1例多发)的27个病灶。5个位于膝部,4个位于膝部,18个位于压部.供血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其次是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动脉等分支,24个AVM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作了全部切除,术后能正常生活达88.5%.无死亡,并对胼胝体AVM显微外科切除手术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局部动脉内溶栓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在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中的应用,方法:7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用局部动脉内灌注t-PA溶栓,6例M1段同时存在狭窄,用PTA成功消除,所有病例均有发病6小时内开始治疗,结果:7例均获得闭塞动脉完全再通,6例M1段狭窄用PTA消除,5例偏瘫完全恢复,1例有脑出血并发症,结论:局部动脉内溶栓和PTA结合可能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两种栓塞途径插入线栓在小鼠身上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比较分析两种模型实验动物的术后存活率、行为学、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筛选出更为可行有效的脑梗死模型建立方法。 方法42只C57BL/6雄性小鼠,体质量20~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MCAO模型颈外动脉插线组(18只,颈外组)、MCAO模型颈总动脉插线组(18只,颈总组)。颈外组从颈外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颈总组从颈总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结扎与模型组同侧颈总动脉相同,但不插入线栓。颈外组和颈总组缺血1 h、假手术组颈总动脉结扎1 h,其后拔出线栓解除结扎,同时再灌注24 h,其后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灌流取脑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并测出脑组织含水量,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颈外组和颈总组小鼠均出现脑卒中表现、神经功能评分升高、出现脑水肿、有明显梗死体积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假手术组未出现与之相对的明显表征。颈总组与颈外组相比,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接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组相对颈外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死亡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栓塞途径所造成的脑梗死比较结果一致,但考虑到部分实验需要长期给药观察,颈外动脉栓塞途径实验动物存活率更高,所以推荐采用颈外动脉插线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20.
貌似神经疾病的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误诊为神经疾病的原因及其与相关疾病鉴别的要点。方法 分析总结9例经Doppler超声,血管造影,手术等确诊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发病形式,临床特征。结果 急性动脉阻塞组误诊脊前动脉综合征2例,周围神经病2例,脑梗死3例。慢性动脉阻塞组误诊腰椎管狭窄综合征伴腰骶神经根病1例,脊髓蛛网膜炎1例,结论 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可以在早期出现与神经疾病相似的某些症状,应掌握其临床特征,进行筛选性的辅助检查,以便与神经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