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芳 《当代医学》2011,17(4):17-18
目的检测系统性狼疮(SLE)患者血清中CystC水平的变化,评价CystC在SLE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意义。方法选择2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25例SLE肾功能正常者为患者组以及30例狼疮肾炎者为LN组,比较各组血清中CystC、C3、IgG及Cr的水平。结果 SLE患者组血清Cyst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N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ystC及IgG均显著性升高(P〈0.01),而C3则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血清CystC在SLE患者早期评价肾脏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抗C1q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狼疮肾炎(LN)诊断和病情活动性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对SLE患者(n=102)、疾病对照组(n=60)和正常对照组(n=40)外周血血清中抗C1q抗体进行检测。102例SLE分为疾病活动组(60例)和疾病稳定组(42例),并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组(50例)和非LN组(52例)。比较各组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和水平,并与SLE患者实验室指标、活动性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抗C1q抗体的阳性率在SLE患者中为64.7%,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阳P〈0.05)。在SLE活动组,抗C1q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SLE稳定组(P〈0.01)。LN组患者的血清抗C1q抗体的水平及阳性率显著高于非LN组的SLE患者(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分别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GLO、IgG、ESR、CRP和24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白细胞、补体C3、C4、白蛋白含量分别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抗C1q抗体检测对SLE及LN的诊断和疾病活动性判断有重要价值。检测抗C1q抗体的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活动,为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策略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C1q 抗体与疾病活动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62例SLE患者和47 例其他风湿性疾病患者及21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C1q抗体的浓度.62例SLE分为疾病活动组(36例)和疾病稳定组(26例),并按LN判定标准分为LN 组(32例)和非LN组(30例).分析各组抗C1q抗体水平与SLE患者补体指标、SLE活动性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中血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64.51%,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P<0.05).SLE活动组抗C1q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LN组患者血清抗C1q 抗体的水平显著高于非LN组SLE患者(P<0.01).血清中抗C1q抗体水平与SLEDAI评分、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3、C4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 C1q抗体水平能反映SLE的疾病活动程度,并与SLE肾损害相关,对活动性LN敏感度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定女性系统红班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泌乳素(prolactin,PRL)及自身抗体ANA、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水平,了解PRL与女性SLE患者发病及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测定43例女性SLE患者血清PRL水平,与34例体检健康女性血清PRL水平比较。同时采用间接免疫光法测定患者血清中ANA滴度;全自动速率比浊法测定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并做PRL与各项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女性SLE患者血清PRL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RL水平与ANA滴度及IgG,IgA,IgM,C3,C4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大于0.05)。结论;本文实验数据提示女性SLE患者血清PRL水平明显升高,PRL水平测定对SLE疾病发展状况的观察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C1q水平变化对SLE疾病活动性判断及狼疮肾炎(LN)的诊断意义。方法  150例研究对象,根据临床资料,分为SLE组(60例)、其他风湿疾病组(30例)、其他肾脏疾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4组,其中SLE组包括33例LN患者和27例非LN患者。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C1q水平,并与其他SLE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SLE组的血清C1q水平低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其他肾脏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F =41.428,P =0.000),其中LN组的血清C1q水平低于非LN组(t =-4.262,P =0.000),SLE病情活动期患者C1q水平低于病情稳定期患者(t =-5.159,P =0.000)。②在SLE组中C1q诊断LN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59.3%。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717。③相关分析表明,SLE患者血清C1q水平与C3、C4呈正相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积分呈负相关(r=0.593、0.448和-0.589,P =0.000)。结论  血清C1q不仅有助于SLE及LN的诊断,且对SLE的病情评估及疗效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7和IL-35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作用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5例SLE患者和25名健康者血清IL-17和IL-35水平,比较SLE患者与对照者、SLE活动组与SLE非活动组、狼疮肾炎(LN)患者与非LN患者中两种细胞因子的差异,分析SLE患者血清IL-17、IL-35、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的相关性以及LN患者血清IL-17、IL-35与尿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者相比,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IL-35水平降低(P<0.01),且SLE活动组的血清IL-17水平高于非活动组(P<0.01),IL-35水平低于非活动组(P<0.01)。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SLEDAI评分正相关而IL-35水平与SLEDAI评分负相关,且血清IL-17水平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与非LN患者比较,LN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升高而IL-35水平减低(P<0.05),且LN患者尿蛋白定量(24 h)与血清IL-17水平正相关,与IL-35水平负相关。结论:IL-17和IL-35是一对紧密相关的促炎/抗炎细胞因子,血清IL-17水平升高、IL-35水平下降,两者的平衡失调,参与了SLE的疾病发生及其肾脏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病理类型及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4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狼疮肾炎37例,非狼疮肾炎10例)血清抗C1q抗体水平,并与狼疮肾炎病理类型及活动性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血清抗C1q抗体水平(92±55)U/ml,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LN患者(99±56)U/ml高于非LN患者(64±53)U/ml(t=3.185,P〈0.01)。各肾脏病理类型的血清抗C1q抗体水平有统计学差异,IV型LN患者(126±48)U/ml,高于其他各LN病理分型(P〈0.01)。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肾脏病理病变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750,P〈0.01)。肾炎复发组血清抗C1q抗体水平(131±54)U/ml在各临床活动度分组中最高(P〈0.01)。结论血清抗C1q抗体水平与SLE患者肾脏损害显著相关,监测其变化可为临床评估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正常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的SLE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9 例初诊SLE患者,比较血清IgG 水平正常组和血清IgG水平升高组的肾外临床表现,狼疮肾炎表现,血沉(ESR)、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免疫学指标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的差别,分析血清IgG 水平与血清补体C3、C4 水平及SLEDAI 积分的相关性,并分析血清IgG水平与尿蛋白、尿IgG水平的相关性。结果①IgG 正常组非感染性发热、脱发、关节炎及贫血的发生率低于IgG 升高组(p <0.05),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IgG 升高组( p<0.05);②两组狼疮性肾炎发生率相似,但IgG 正常组的尿蛋白、尿IgG水平高于IgG 升高组(p <0.05),IgG正常组肾病水平蛋白尿、血尿的发生率高于IgG 升高组(p <0.05)。尿蛋白水平、尿IgG 水平与血清IgG 水平呈负相关性(p <0.05);③IgG 正常组的ESR、hs-CRP 水平低于IgG 升高组(p <0.01)。IgG 正常组血清IgG、IgA 及IgM 水平低于IgG 升高组(p <0.01)。IgG正常组ANA、dsDNA、sm、AnuA 阳性率低于IgG 升高组(p <0.05)。两组C3 水平、C3 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SLEDA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清IgG 水平与C3、C4 水平及SLEDAI 评分无直线相关性( p>0.05)。结论血清IgG 水平正常的活动性SLE 患者并不少见,其肾脏损害相对明显,而SLE相关的自身抗体阳性率较低。IgG 水平与狼疮疾病活动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冯小成  吴艺 《中外医疗》2010,29(19):10-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gG、IgA、IgE及C3的影响,以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56例葡萄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中西医结合组)28例和B组(西医组)28例,于治疗前后将2组人员的血清IgG、IgA、IgE及C3水平进行统计,同时选取28名健康人为C组(对照组),检测其血清IgG、IgA、IgE及C3水平,将3组人员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治疗前A组与B组的血清IgG、IgE水平均高于C组,血清IgA、C3低于C组,治疗后B组明显高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gG、IgA、IgE及C3的影响较大,说明了其在葡萄膜炎治疗中的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肾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SLE肾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收治的95例SLE患者按照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诊断标准分为狼疮肾炎组(LN组,n=64)和非狼疮肾炎组(NLN组,n=31),另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采集所有受试者血液样本,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和血尿酸浓度,并同步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分析检测结果。结果:SLE组患者血清CRP和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SLE患者LN组血清CRP和血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NL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NLN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LN组血尿酸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SLE患者LN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均显著高于NLN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SLE患者NLN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肾损伤患者体液免疫被不同程度地激活,B细胞功能亢进,全身炎症反应严重,肾脏存在不同程度受损;血清CRP、血尿酸和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可能参与了SLE肾损伤病理过程,是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翁燕  赵银洁 《四川医学》2014,(1):108-110
目的 探讨血清尿素、血清肌酐、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α1-微球蛋白、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和尿足细胞标志蛋白,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性肾炎(L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SLE合并LN患者41例、SLE未合并LN患者15例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进行Urea、Cr和Cys C水平测定,同时对尿液中MA、TRU、α1-MG、NAG和PCX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SLE合并LN患者血清urea、Cr和Cys C水平及尿液PCX、TRU、MA、NAG、α1-MG水平都显著高于SLE未合并LN患者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 血cys C、尿TRU和尿α1-MG联合检测既可同时监测LN患者的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膜损害和近端肾小管损害,又可提高灵敏度,是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方便、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G(IgG)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及放免法(RIA)测定6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8例肝硬化(LC)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gG、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IgG、HA、LN及PC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1);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组HA、PCⅢ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硬化组IgG、HA、LN、PCⅢ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度组(P<0.01),各指标水平均以肝硬化为最高。肝硬化Ⅲ、Ⅳ期IgG、HA、LN、PCⅢ水平明显高于0、Ⅰ、Ⅱ期(P<0.05或P<0.01),Ⅳ期 IgG、HA、LN及PCⅢ水平明显高于Ⅲ期(P<0.01),0~Ⅱ期各组LN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IgG、HA、LN及PCⅢ水平随肝纤维化分级升高而增高 (P<0.01或P<0.05)。结论:IgG水平及HA、LN、PCⅢ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相一致,可作为肝纤维化动态观察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的关系,为研究SLE的免疫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SLE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三色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和不伴狼疮性肾炎组)和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中Th1和Th2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分泌情况。结果:(1)狼疮性肾炎(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不伴有LN的SLE患者Th1较对照组降低(P〈0.05)。(3)LN患者Th1及Th1/Th2比值较不伴有LN的SLE患者明显升高(P〈0.01)。结论:伴有LN的SLE患者Th1细胞功能亢进,具有Th1优势。不伴有LN的SLE是一种Th2细胞相对占优势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王胜  杨清 《吉林医学》2011,32(16):3214-3214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IgA、IgG、IgM、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 ic lupus erythem atosus,SLE)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ELISA)法对55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患者血清IgA、IgG、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血清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清中IgA、IgG、IgM、IgE水平,可为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赵书山  王健  袁成达 《浙江医学》2013,35(13):1260-1262
目的探讨IL-17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2例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SLE患者(SLE组)及26例同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测定外周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外周血抗ds- DNA等抗体及免疫球蛋白、补体等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活动期和缓解期SLE患者间血清IL-17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皮肤损害的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较无皮肤损害者高,使用环磷酰胺的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较未使用环磷酰胺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SLEDAI、血沉、CRP、IgG、C3、C4均无相关性(均P>0.05)。19例SLE活动期患者治疗1个月后血清IL-17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7与狼疮患者的皮肤损害密切相关;IL-17在SLE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疾病严重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研究可溶性 klotho(s-k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 )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34例首诊首治 SLE 患者,根据是否合并 LN 分为 SLE 不合并 LN 组(SLE 组,19例)和合并 LN 组(LN 组,15例),将17例常规体检者列为对照组。常规检测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和双链 DNA(dsDNA)。采用 ELISA 法检测 s-kl 、25羟基维生素 D(25-OH-D)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对 SLE 组和 LN 组患者进行 SLE 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根据 Cockcroft-Gault 公式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3组间差异并对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 SLE 组和 LN组中平均动脉压、血常规、酶学[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补体(补体 C3和补体 C4)及 dsDNA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及 SLE 组比较,LN 组24 h Upro 、血脂[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和血肌酐(SCr)显著升高,而血清清蛋白(ALB)和 CCr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 组与对照组 s-kl 、25-OH-D 和 FGF-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 LN 组中 s-kl 、25-OH-D 及 FGF-23血清水平与对照组和 SL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N 组患者 SLEDAI 评分较 SLE 组评分高(P <0.05)。相关分析表明,s-kl 与25-OH-D 、C3及 C4存在正相关关系,与FGF-23、SLEDAI 和 dsDNA 存在负相关关系(均 P <0.05)。回归分析提示,s-kl 、25-OH-D 和 FGF-23与 SLE 活动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SLE 和 LN 患者体内 s-kl 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引起 FGF-23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进一步导致 SLE 和 LN 患者维生素 D(VitD)缺乏和病情活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在神经精神狼疮(NP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包括12例NPSLE和11例非-NPSLE)和10例正常者的血清和脑脊液。结果血清抗GM1IgG、IgM水平在SLE患者与正常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抗GM1IgG、IgM阳性率,NPSLE为25.0%,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和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SLE血清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血清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G、IgM阳性率,SLE患者为52.2%,正常人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NPSLE为75.0%,非-NPSLE为27.3%,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NPSLE为83.3%,非-NPSLE为18.2%,二者在抗体阳性率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SLE脑脊液抗GM1IgG阳性率和水平与脑脊液抗GM1IgM阳性率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抗GM1抗体检测可能有助于NPSLE的诊断;脑脊液局部产生的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的损害,尤其在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脑脊液抗GM1抗体可能引起NPSLE患者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uuA)水平,探讨AuuA与SLE及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对SLE病情预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7例SLE患者(其中伴有LN38例),53例其他风湿病患者和27名健康对照者血清AuuA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对34例活动期SLE患者进行随访检测,比较治疗前后AuuA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AuuA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LN组AuuA水平明显高于非LN组(P〈0.01)。治疗后随病情转归血清AuuA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uuA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是SLE患者并发肾脏损害的诱发因素之一。动态检测血清AuuA水平对临床上监测SLE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 leptin, Lp)和可溶性瘦素受体( soluble leptin receptor, sLR)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发病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收治的87例SLE患者和8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Lp和sLR浓度,并将SLE患者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合并狼疮肾炎组和无狼疮肾炎组、合并关节症状组和无关节症状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分析SLE患者血清Lp和sLR水平与病程、体重指数( BMI )、血沉、血红蛋白、血小板、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补体( C3、C4)、SLEDAI评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血清Lp水平(7.06±3.19) 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5.36±2.66) ng/mL(P<0.05);血清sLR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清Lp和sLR水平在SLE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狼疮肾炎组和无狼疮肾炎组,有关节症状和无关节症状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SLE 患者血清Lp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375,P=0.022),与sLR 呈负相关(r=-0.219,P=0.041)。 SLE患者血清sLR水平与血沉、IgG、IgA、IgM均呈正相关(r=0.387,P=0.001;r=0.336,P=0.009; r=0.331,P=0.010;r=0.366,P=0.004),与其它临床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血清Lp水平显著升高,Lp的水平变化可能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但血清Lp和sLR浓度尚不能作为SLE病情评价及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TNF-α及其可溶性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Bs)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05例SLE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TNF—α、sTNFB1、sTNFB2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血清中TNF—α、sTNFBs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LEDAI积分提示SLE活动组的患者血清中sTNFR1、sTNFR2表达水平高于SLE非活动组患者(P〈0.001);抗dsDNA抗体阳性组血清中TNF-α、sTNFRs水平均高于抗dsDNA抗体阴性组(P〈0.01)。SLE患者肾脏受累组中TNF—α、sTNFBs水平均高于非肾脏受累组(P〈0.001)。另外,SLE患者血清中sTNFBs表达水平与TG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388、r=0.436(P〈0.01)。结论:sTNFRs与SLE患者血清中TG水平存在正相关,与疾病活动性及肾脏受累亦呈正相关,因此有可能作为判断疾病活动和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