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动态     
目的 探讨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治团队的构建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方法 成立战创伤救治团队,包括组织架构、救治原则、救治流程、工作职责;对战创伤救治团队中的护士进行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培训.结果 建立并完善了医院战创伤患者的救治流程、急性战创伤急诊服务流程图以及突发重大成批伤病员救治流程.受训护士理论知识平均成绩由(80.5±5.87)分上升至(92.3±4.25)分,操作成绩由(87.0±5.66)分提高至(93.0±4.29)分.战创伤救治团队成功救治18名某地拥挤踩踏事件的伤员.结论 在军事战争和非战争灾害救援中,部队医院急救护士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救治流程、多学科协作下的战创伤救护模式以及有效的培训管理,有助于提高教治效果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严重创伤的特点和救治方法。方法:对47例妊娠期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按救治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多科会诊救治组(n=16例)和急救创伤团队救治组(n=31例),探讨不同救治方式对患者的疗效。结果:急救创伤团队救治组死亡3例(9.7%),ISS评分为(35.9±3.9)分,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为(58.0±6.0)min,并发症发生率为41.9%,平均住院时间为(28.0±4.0)d;多科会诊救治组死亡6例(37.5%),ISS评分为(37.1±3.6)分,平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为(137.0±11.0)min,并发症发生率为68.8%,平均住院时间为(39.0±3.0)d。2组患者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死亡率、入院至手术开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专业的急救创伤团队,早期液体复苏和原发伤的确定性手术治疗以及微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妊娠期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科专科医院门诊护士对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培训方法及效果。方法对门诊的16名护士采取集中授课、分小组练习、一对一方式进行急救理论、急救技能和模拟演练培训。培训后对护士进行急救理论、急救操作和情境模拟演练考核。结果 16名护士急救理论成绩为(84.2±5.2)分;急救操作成绩中,心肺复苏为(92.7±4.7)分、吸痰为(93.1±3.8)分、电除颤为(93.4±5.2)分、简易呼吸气囊使用为(88.8±5.8)分;情境模拟演练成绩为(86.9±3.9)分。结论经应急能力培训,护士较好地掌握了急救理论和技能,并能在模拟的情境中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医务人员进行初级创伤救治培训的效果。方法对289名医务人员进行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培训,评价PTC的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医务人员的PTC理论成绩由(13.72±3.63)分提升为(26.68±2.12)分(t=42.320,P<0.001);实践操作成绩由(4.32±0.81)分提升为(8.21±0.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210,P=0.006);PTC讲师资格考核成绩培训后为(7.62±1.04)分。结论通过培训,医务人员的初级创伤救治培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培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创伤护理团队结构化岗位设置对护士人力成本和救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创伤护理团队结构化岗位设置分诊护士岗位、呼吸护士岗位、循环护士岗位和创伤护士岗位,并制定岗位人员要求、岗位职责与抢救流程、培训考核、护理质量改进措施等.急诊科一旦收治严重创伤患者,立即按结构化岗位要求从当班护士中抽调相应护士各1人组成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开展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工作.结果 2017年7月至12月收治的患者采用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救治,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通过设置创伤护理团队结构化岗位临时组建结构化创伤护理团队进行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1月至12月,抢救过程中气道管理时间、药物使用时间、使用颈椎/颈托板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血标本送检时间、急诊抢救时间、首次C T检查时间均明显短于2017年7月至12月、2018年1月至12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护理团队结构化岗位设置可降低护士人力成本及缩短各项救治时间,对救治成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元化分层培训模式对神经内科护士专业核心能力的影响。方法2014年对神经内科不同层级护士,采取多元化分层培训模式,培训前根据培训内容需求调查设置课程;培训后对109名护士进行培训内容掌握度自评得分比较;从培训前对内容了解程度、此培训内容是否最新最难、是否提高专科知识、实践及专科护理能力5方面调查培训效果;进行专科理论与临床实境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2013年比较。结果多元化分层培训内容掌握度方面:基础知识总分由(8.52±2.89)分上升至(12.43±2.67)分,专科知识总分由(31.96±11.19)分上升至(47.18±11.52)分,专科技术总分由(8.34±3.14)分上升至(11.82±3.37)分,急救技术总分由(29.07±10.71)分上升至(40.68±9.91)分,总分(77.9±24.85)分上升至(112.11±22.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培训效果反馈总认可度90.89%;专科考核成绩方面:理论成绩由(81.27±0.74)分上升至(86.08±4.54)分;临床实境成绩由(79.76±5.84)分上升至(83.68±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培训部门满意度:总满意率90.7%。结论对神经内科护士进行多元化分层培训,能提高其专业核心能力,促进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推动护理专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Miller金字塔教学法在肝胆胰外科专科团队急救演练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整群抽样法选取40名肝胆胰外科护士,按病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培训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Miller金字塔教学法进行专科团队急救演练培训。从专业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低年资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倾向、教学质量满意度等进行多元化评价。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分别为(90.40±3.82)分和(82.00±5.65)分,操作技能成绩分别为(92.60±3.89)分和(87.35±5.91)分,两组间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低年资护士培训前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总得分分别为(222.00±20.54)分和(225.08±23.77)分,培训后总分分别为(295.83±12.70)分和(250.08±19.20)分,两组培训后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方面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ller金字塔教学法在肝胆胰外科专科团队急救演练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在骨科护士岗位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应急救援护理技能培训小组,参照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内涵及权重,制定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对22名骨科护士进行为期6个月的急救护理技能在职岗位培训。应用考核标准、应急救援护理能力指标体系,在培训前后评价护士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掌握情况、骨科护士应急救治综合能力。结果骨科护士的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培训前(76.91±10.92)分、培训后(95.59±5.37)分,急救护理技能培训前(80.73±7.36)分、培训后(89.91±3.68)分,应急救援综合能力优良率培训后明显高于培训前,各评价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急救援护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护士岗位培训,可提高岗位培训质量,提升专科护士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分析急诊科护士灾害准备培训效果。方法 选取268名急诊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由具备带教急诊科护士培训资质的20名急救专家按照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进行培训,以柯氏模型为指导,采用问卷调查、笔试、情景模拟、工作坊等方法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与结果层4个层面进行评价。 结果 急诊科护士对培训的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68±0.83)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理论评分(72.51±8.24)分高于培训前(62.14±7.31)分,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实践技能评分(74.08±6.87)分高于培训前(68.23±6.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急诊科护士的备灾准备度、应对准备度、灾后恢复准备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采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对急诊科护士进行灾害准备培训有助于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灾害准备度、灾害急救知识与专项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10.
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探讨急救程序化管理对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作用。方法通过建立急救中心网络体系,采用统一创伤评分对病人进行评估,普及自救知识、开通绿色急救通道、优化护理流程、完善创伤急救模式、注重对护士急救护理业务培训和考核,充分发挥医院护理整体资源等。结果与急救中心建立前3年相比出车时间提早5~20min,平均提早10min;急救抢救成功率上升至96.33%,特别在救治大量危重病人中,显现独特优势。结论急救程序化管理,能够为抢救病人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现代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基层医院开展门诊护士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体会.方法 全院19名门诊护士,培训前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培训目标、内容、方法,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结果 培训前急救知识考核( 67.86±5.46)分、急救技能考核(73.32±5.31)分,培训后急救知识考核( 77.47±3.97)分、急救技能考核(90.31±3.24)分.结论 通过培训提高门诊护士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有利于应对门诊突发意外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在骨科创伤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骨科进行培训的32名护士为观察1组,采用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同期收治的62例病人为观察2组;以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骨科学习的护士为对照1组,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同期收治的62例病人为对照2组,比较培训同期两组病人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及两组骨科护士急救培训成绩。[结果]两组病人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骨科护士急救培训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标准化抢救护理流程科学规范,分工明确,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骨科护士的综合抢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法在急诊科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急诊科新护士按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40人、观察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新护士出科时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模拟案例测评上的成绩差异及综合素质自我评价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新护士出科时理论成绩(86.85±5.02)分、操作成绩(91.05±5.62)分、模拟案例成绩(88.33±1.90)分,高于对照组新护士的出科时理论成绩(72.50±5.46)分、操作成绩(76.68±5.58)分、模拟案例成绩(65.35±2.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素质自评为"好"的人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结论分阶段多模式培训用于急诊科新护士教学可有效提高新护士急救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科学的战伤救护培训方法,以提升部队医院护理队伍战伤救护综合能力。方法通过解放军第960医院自制的"医院护理人员战现场救治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对全院所有护理人员备战能力进行初级评估,设计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分层次、分重点开展护理备战练兵,培训10个月后再次评估备战能力,分析训练效果。结果该院护理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理论知识成绩提高到(92.75±6.93)分,操作技能成绩提高到(94.83±3.72)分,"白金十分钟"综合救护评分提高到(85.31±9.19)分,综合救治时间缩短为(7.85±4.23)min,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训练效果显著。结论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练兵,有利于提高各类护理人员的战伤救治能力,为提高部队医院平战时综合救护水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煤矿创伤伤员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巫彩奕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94-695
目的探讨对煤矿创伤伤员采取一体化救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制订一体化救治流程;完善指挥、通讯、运输系统;健全三级急救组织;培训各级护理急救人员。结果 1 049例创伤伤员安全转运到医院急诊科、专科病房或ICU。伤员死亡率为0.67%;伤员及事故单位对出诊、急救满意度达98.00%;投诉率为零。结论对煤矿创伤伤员实施一体化救治模式,建立了急救生命的绿色通道,降低了伤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交通伤与战创伤伤情的特点。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第117医院住院的2 588例高速公路交通伤患者的损伤部位、伤员损伤类别、急救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并与昆明某医院病历记载的战创伤伤员救治资料进行比较。结果高速公路交通伤伤员的主要损伤部位与战创伤伤员相比,除多部位伤及其他伤外,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损伤类别与战创伤伤员相比,除肢体坏死以外,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创伤的急救护理均为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结论高速公路交通伤急救中护士的快速反应能力、熟练的急救技能、批量伤员快速分流、有效的急救管理模式是交通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也是军队护理人员探索平战结合的急救护理重点,也是提高应对战时及突发性事件卫勤保障中救护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团队模式下院前创伤急救物品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某院急诊科院前出车救治的122例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成立创伤团队先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分别行创伤团队模式下院前创伤急救物品管理和常规物品配置管理,评价并比较两组院前创伤急救仪器完好率、物品准备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标准化急救流程在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7~12月使用一般急救流程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将2017年1~6月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救治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对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前后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医生对急诊护士抢救工作满意率进行比较。结果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由改善前(8.40±2.10)min,缩短为(3.62±1.41)min;医生对急诊护士抢救工作满意率由53.33%提高至82.98%,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能提高STEMI患者的抢救效果,缩短患者在抢救室救治时间和首次医疗接触到首次心电图时间,优化抢救流程,提高医护间的配合。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创伤发生率日渐增多,而及时有效的急救是避免和降低创伤造成危害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创伤急救医疗体系及创伤新理念的建立,无缝隙创伤急救一体化救治模式已成为目前创伤急救发展方向[1],急救模式的改变为急救护理团队提出了更新与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国内创伤一体化急救模式的运行及急救护士培训现状进行综述,为开展创伤一体化急救护士培训提供依据和指导,从而更好地配合创伤急救,提高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优化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本科实施手术的117例妇产科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提供手术配合,观察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找出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流程步骤及救治环节中的失效模式,进行根因分析与危害评分,根据危害分值制订改进措施并实施。比较再造流程前后的手术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等各项指标。结果再造流程前后,手术准备时间由原来的(15.76±7.83)min降为(8.22±2.34)min(P0.05);手术时间由再造前的(56.32±14.77)min缩短为(37.96±10.85)min(P0.05);护士的急救综合素质能力考核成绩由(88.27±5.21)分提至(94.24±2.14)分(P0.05);手术医生对护理配合的满意度由75.00%提升至95.00%。结论 FMEA的运用规范了妇产科危重症手术护理配合抢救的流程,完善了管理细节,使手术室急救护理能高效、安全、有序的开展,提升了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