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6 毫秒
1.
一、对“痰饮”含义的探讨“痰饮”名称,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首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匱要略》,其中立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一门。考在唐代以前,“痰”字多作“淡”,如今本《脉经》、《千金方》等,其中之痰饮则作“淡饮”。关于对“淡饮”含义的解释,据唐慧琳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说:“淡饮,谓胸上液也。”按古“淡”字与“澹”通,系水饮动摇之意,如《说文》云:“澹,水摇也。”这与仲景所谓“水走腸间,  相似文献   

2.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第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活,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统编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认为“寒作邪解,此指痰饮。胸有寒,指胸隔停滞痰饮的病理。”以寒训邪.又推之痰饮,实觉牵强。笔者细绎仲景原义.前后互参,认为“胸有寒”作“胸有实”较妥。试论如下:三寒饮当温不可妄吐《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总的原则,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匾要略)冶痰饮,分治…  相似文献   

4.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5.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6.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7.
痰饮,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之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列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具有巨大指导意义。本文对其用药规律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对痰饮病的治疗所作的绑领性概括。本文试对“和之”大法的含义进行初步研讨,以期就正于同道。《金匮》“痰饮”的含义《金匮》所论之“痰饮”,与后世痰饮病在概念上有明显的区别,虽其痰饮之名相同,但究其实质内容有异。如仲景所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且看仲景对“痰饮”的临床特点所作的描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但(?)从仲景对“痰饮”的分类方法和所论述的临床特点来看,“痰饮”属于后世所述之“饮证”。“痰饮”之名,《素问》谓之“积饮”,在两汉时期  相似文献   

9.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10.
古代饮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莉华  钱俊华 《河南中医》2009,29(8):737-739
先秦时期对饮病已有初步认识,《黄帝内经》时代饮病学说的思想就已萌芽;后汉张仲景首创“痰饮”病名,《金匮要略》对饮病论治的总结,形成了饮病学说的系统理论;至宋元,饮病学说研究较前人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当属巢元方痰饮分治;明清时代,饮病学说的研究逐渐完善,医家在理论上大多遵循前人观点,许多医家已经主张痰饮分治,逐渐改变了以往痰饮混称、混治的局面,痰饮病学说发展为独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伤寒论》所载113方(佚一方)中,有40方配有大枣,仅次于甘草,和桂枝并列第二位。现从八方方面选代表方剂试析如下。一、顾脾解毒(计1方) 十枣汤是攻逐水饮的主要方剂,《金匱要略·痰饮篇》说:“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水邪积聚于胸,治必祛除,用  相似文献   

12.
《内经》有水饮、积饮、溢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载有痰饮、溢饮、支溢、悬饮主治之方,提出了广义之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总的治疗法则。《金匮要略》“当以温药和之”里有药与法的关系,也有发汗利水、攻补行消等治则,但均属温药,只适宜痰饮之属于寒者,不能统治所有痰饮病,即使是狭义之痰饮,不辨寒热虚实率以温药和之也会使治疗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3.
崔秀丽 《陕西中医》2006,27(10):1308-1309
古时“痰”本作“淡”,《脉经》、《千金翼》均作“淡饮”。淡与澹通,是水液摇动的意思,《说文》云:“澹,水摇也。”因此,这里所说的痰饮,当指淡饮,丹波元坚《杂病光要》:“痰本作淡,淡,澹动,澹水动也,故水走肠间,名为淡饮。”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和阐述,严用和《济生方》认为:“人之七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益,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结成痰。”从水与气的关系来论述本病的病机。叶天士在总结前代治疗痰饮病的基础上,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治疗大法,迄今仍为临证所用,现代名医严德馨从“痰瘀同源”说,配合应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痰饮病“以温药和之”的临床体会临朐县朐山医院(262600)郎会汾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临床体会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及痰饮病,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并提出了温阳化饮、发汗、攻下、逐水等治法,其中所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相似文献   

15.
悬饮是常见的病证。《金匮要略》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中谈到:“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通过临症观察,我们发现本病起始于阳,故似太阳表证。多因失治误治,热入与水互结于胸胁而成饮。邪热入里临症多表现为发热汗  相似文献   

16.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17.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18.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19.
痰饮病中据痰饮所在不同部位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之分。在胃肠者 ,笔者则冠以胃饮病 ,自拟建中逐饮汤治疗 ,每多效验 ,兹介绍如下 :1 病理机制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 :“太阴所至 ,为积饮丕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 :“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太阴之胜……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 ,历来医家著作中有“积饮不散 ,亦能变痰”、“停水则生湿”之论。本病实由后天之本虚损 ,水湿寒滞阳明胃土 ,脾失健运 ,肾不温煦 ,聚湿生痰所致。胃饮的主要特征为胃脘胀痛、…  相似文献   

20.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