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PA教育以培养具备公共精神、服务意识和廉洁品质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培养过程中MPA学生的特殊性导致教与学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影响到培养目标的落实。教学实践中应不断解决这些矛盾以推动MPA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公共管理教育的显著特色,通过对MPA授课教师和MPA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MPA公共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在案例搜集、教师授课、学生参与及学校激励机制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通过建设公共管理精品案例库、加强案例教学方法培训、多角度培养学生决策能力、建立案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和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高素质公共管理者的社会要求随之提升,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MPA教育发展现状,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美国MPA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MPA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高素质公共管理者的社会要求随之提升,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MPA教育发展现状,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美国MPA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MPA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MPA教学的实践性在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深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培养具有较强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管理人才,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正是MPA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海关合作培养MPA人才的实践经验,对在合作培养模式下MPA教学实践性的深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是正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的MPA教学方法创新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教育的特性出发,针对管理教育对教学方法的要求及目前MPA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以MPA绩效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例,详细地阐述了情景模拟教学的过程和特点,并总结出相关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是刚从国外引入我国的一种全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我军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两大需要”、“两大任务”,迫切需要借鉴外军培养新型人才的先进方法与模式。本文着眼于利用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普适性特征,阐述了我军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的意义与需要,为我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8.
在公共管理学深入普及、日益发展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经验,中国开始了旨在培养公共领域的时代精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人力资源的公共管理硕士生(MPA)教育。同时,对公共管理硕士生专业素养也有了新的界定:包括作为总体性要求的优良品质,基础素养要求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作为根本性要求的分析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认为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引入案例教学,在培养MPA研究生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障碍.因此,须优化案例教学的理念、案例、师资与硬件等四大要素,切实提高MPA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MPA面对面     
公共管理硕士(MPA)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学位,对它的认识及培养规律的探索也有一个过程。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人才的尝试,清华大学引入国外职业教育中的定向项目(Orientation)、并与入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新生提供一个新颖的、直接的“入门”启迪项目。这个项目包括入学典礼、校史与院史沿革、培养过程展示、拓展训练、团队建设、MPA教育与人生发展等栏目。 作为这个项目中的重要一环,“MPA面对面”活动邀请了几位具有国外MPA教育经历的成功人士,就中外公共管理的比较、MPA对人生职业发展的意义、如何当好MPA学生以及未来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与MPA新生进行了开放式、互动式、面对面的交流。以下是此次活动的访谈记录。  相似文献   

11.
MPA全称为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中文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它与MBA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学位,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管理类硕士学位之一,它属于职业背景教育,和MBA、法律硕士一起,成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与MBA开设的目的及针对对象不同,MBA针对工商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而MPA则主要针对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专门人才。2001年的5月,我国的MPA教育在大家的期待中正式启动。国务院学位办下达通知,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去年7月10日至31日报名,1…  相似文献   

12.
认为当前我国MPA教育中广泛存在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性”不足、培养院校特色不鲜明以及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MPA教育必须不断创新,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类别的公务员设计不同的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公共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宁波大学"地方性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和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中心生源主要来自宁波的实际,宁波大学MPA教育必须进一步增强其地方特色。为此,必须努力体现地方特色的MPA教学内容,增强地方特色的MPA师资力量,构建地方特色的MPA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成人教育》2006,(7):F0004-F0004
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2001年武汉大学被列为全国高校MPA教育的首批试点单位。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简称MPA教育中心,依托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施教学与管理。根据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武汉大学的现有办学条件和办学经验,MPA教育中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能、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熟练从事政府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招生情况如下:一、招生对象: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工龄三年以上…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5):F0002-F0002,F0003,F0004
<正>经教育部批准 ,湖北大学于2005年成为全国第三批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PA)培养单位,并于同年成立湖北大学MPA教育中心,挂靠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通过国家学位办公室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教学合格评估,现面向全国招收公  相似文献   

16.
作者系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不久前去欧美,对开展MPA 教育主要的学校进行过考察,这些学校风格不一、各具特色。其中,在历年全美公共管理教育排名榜上名列前茅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 MPA 教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认为,认真借鉴哈佛大学等名校 MPA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研究确定我国 MPA教育试点班的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探索有中国特色又同国际接轨的MPA 教育的新路子,以及研究我国高层次、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大量培养,推进加入 WTO 后政府与公共领域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MPA教育在中国:出路与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PA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的MPA教育要立足于国情,放眼全球,借鉴西方MPA教育的成功经验;要寻求多学科知识背景,做到专业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要建构理性的制度平台,使MPA教学与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安排。因此,模式的国际化、学科的综合化、专业的技能化、教学的操作化、管理的制度化、服务的本土化是21世纪中国引进并发展MPA教育的出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知识化、专业化高层次公务员队伍的平台。河北大学于2005年成为全国第三批试点单位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同时也是河北省首批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的高校之一。开展MPA教育以来,河北大学结合地方性院校的实际,依托综合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在MPA专业学位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经过5年的努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逐渐凸显。  相似文献   

19.
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培养目标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MPA硕士学位论文是检验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MPA教育培养的特点,基于公共管理应用型导向,对MPA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规范与管理、学位论文写作类型规范与管理、学位论文研究流程指导与管理和学位论文评审与管理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为培养高水平法律素养的公共管理人才,行政法教学至关重要。为此,应首先正确定位MPA行政法的教学目标,使之符合并服务于MPA总的培养目标;同时应根据MPA行政法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实践、专题讲座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员比较系统地掌握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增强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