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理论计算分析与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研究堰流和孔流的界限、影响闸孔出流流量偏离与闸门上下游水位、闸门开启高度等因子的定量关系及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的条件,确定弧形闸门的流量系数、淹没系数和垂直收缩系数等,得到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的水力计算方法,找到影响弧形闸门闸孔出流的流量、开启高度、上下游水位差的表征关系式,并通过试验和经验图表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临涣闸站流量测验资料,率定出临涣闸闸孔流速与上下游水位差之间关系.利用该关系今后不用测流即可计算过闸流量,可有效减轻工作量、提高推流精度,也为该站今后流量巡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水闸运行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如准确计算下泄流量、流态判别、确定已知泄流量下的上下游水位等。为使平板闸门过闸流量计算准确又方便,根据平板闸门下宽顶堰模型实测数据,对闸孔出流的不同流态进行分析,提出了闸孔淹没出流的简易判别方法并用数学回归分析得到精度较高的自由出流、淹没出流流量计算公式,可供工程水力计算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闸孔出流流量推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孔流情况下流量系数关系曲线受闸门开启高度影响及关系曲线底部点据密集,上部稀少,点据分布极不均匀,不利于中上部系数分析等特点,提出了用闸上下水位差(或闸上水头)与闸孔过水断面平均流速建立相关关系来定线推流.所定关系曲线具有上下点据分布均匀,相关关系较高,无系统性偏差,且不受闸门变化的影响等优点,且此方法计算方便,推流简单,可推广应用于同类型无流量系数的拦河闸推求其孔流情况下的流量及过水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水力学推导,对于闸孔出流只要观测闸门上下游水位和让开启高度,即可判定闸孔出流的流态,并根据公式计算泄流量,该方法简便快捷,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水闸除险加固方案,利用流域模型法对河道洪水流量进行演算,求得水闸上下游的设计流量及校核流量。利用明渠均匀流公式,根据不同洪水流量计算水闸上下游水位,并据此复核闸室的过流能力。通过计算,提出加高闸门、闸顶的除险加固方法,以此控制水闸的下泄流量,起到保护下游防洪安全,实现引水灌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讨赖河嘉峪关水文站堰闸推流方法做了详细的分析论证。根据实测资料,绘制出堰闸前水头h_u—流量系数C_1、溢洪坝上游水头h_u—流量系数C_1及闸门开启高度与闸前水头之比e/h_u—孔流流量系数M等关系曲线图,找出堰闸出流规律,确定出流流量计算公式,推求自由式堰流和孔流流量系数及溢洪坝流量系数,并率定得出经验公式。在Excel电子表格中编制出孔流流量计算模块,完成推流计算,解决了复杂的测验和整编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上虞市西大堤一号闸为研究对象,从水闸流量计算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其出流状态的复杂性与参数的多变性,同时利用自动化检测所得的上下游水位和闸门开度等数据,对公式进行了反复的试算和验证,最终得出一系列比较合理和准确的流量计算法。为水闸的流量计算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河闸是淮河下游洪泽湖入江水道的主要控制泄洪口门,计63孔,每孔净宽10m;总宽697.75m,闸顶高程17.0m,底板高程7.5m。据观测资料分析,该闸闸基测压管水位存在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 当闸门开度较大、上下游水头差较小时,测压管水位高于相应的上游水位,最高达1m多;当闸门关闭,上下游水位差增大时,测压管水位降落到相应上游水位以下。 当闸门关闭,上下游水位较稳定时,测压管水位实测值与一般计算值  相似文献   

10.
万福闸淹没孔流历年来一直采用堰闸流量系数法推流,由于受到闸门开启高度和下游潮汐涨落影响,关系曲线点据下部密集,上部稀少,点据分布极不均匀。笔者通过对堰闸流量定线方法的简要综述,详细介绍堰闸流量系数法与堰闸过水平均流速法在万福闸孔流推流中的具体应用,并通过误差精度和相关关系的分析比较,判别出适合万福闸孔流推流的定线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民黄河》2014,(1):111-114
通过平面弧形双开闸门物理模型试验,对闸门对称开启、不对称开启和浮起运行三种情况的闸下水流流态进行了观测,测量闸门上下游水位、过闸流量、闸门开度等水力参数,分析闸下水流流态,总结出平面弧形双开闸门运行时闸下水流流动的特性。闸门对称开启时,闸下没有影响闸门运行的不良流态,主流居中,两侧回流区对称;闸门不对称开启时,闸门的开度小比开度大时对流态的影响大;闸门浮起运行时,闸下海漫段主流偏于两侧,河道中心部位形成两个强弱周期转换的回流区。  相似文献   

12.
本程序应用实测流量资料,以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数学模型 Y=bx_1~(b1)x_2~(b2)的各参数,进而计算不同时段的过堰闸水量。一、软件的功能与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推算不同堰闸,各种流态下的流硅系数,计算不同历时的水量。其主要功能是:1.建立两个数据文件:·实测流量及相应的闸上、闸下水位、闸门开启高度、开启孔数。·推流时段内的闸上、闸下水位、闸门开启高度、开启孔数。2.由微机完成对上述两个数据文件中的原始资料的侦错、改错。3.应用经过校对的数据文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求出数学模型各参数,并回代进行误差评定。  相似文献   

13.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节制闸过流公式率定及曲线绘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线路长、分水口门多、无在线调蓄水库,且正处于初期运行阶段,需逐步建立健全各类闸门技术档案,尤其是率定各类闸门过流公式和绘制闸门控制运用图表,这对于精确实施渠道控制、指导闸门日常控制操作、保障输水调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刁河节制闸为例,基于量纲分析法,在孔流条件下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通水运行观测数据开展了节制闸过流公式率定,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节制闸不同闸前、闸后水位差下的过闸流量与闸门开度关系曲线。结果显示:量纲分析法物理概念比较清晰,公式形式较为简单,率定工作量大大降低,实测流量与计算流量误差基本在±6%之间,而平均误差约为3%,率定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同时节制闸过闸流量曲线的绘制,为日常调度人员掌握过闸流量变化、适时开展闸门调度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利用洪泽湖水资源,其主要口门三河闸须精准调度运行。研究定流量调度时三河闸 闸门开高的精准确定方法。采用规范确定的水闸出流公式,结合2004年至2016年流量实测资料和长期 调度运行实践,提出确定闸门开高的经验公式。重新率定三河闸淹没孔流、淹没堰流关系曲线,绘制三 河闸调度流量差-上游水位变幅值关系曲线和三河闸(中渡)流量-水位关系曲线,分析三河闸孔流和 堰流分界值确定方法,提出了定流量调度时确定三河闸闸门开高的方法。2016年测流数据表明,此方法 预测流量的最大绝对误差为5.74%,误差小于5%的概率达84%;可靠性较高,可用于三河闸精准控制。  相似文献   

15.
堰闸站流量资料插补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宪发 《中国水利》2013,(Z2):101-102
堰闸站由于受上下游水利工程运用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率定不出单一的相关曲线或随参数变化的一组曲线,无法用关系曲线推流,一般采用连实测流量过程线法推流,当闸门调度频繁、过程难以控制时,需要对未控制到的流量变化的转折点予以插补。所以应该选择方法合理、便于操作的插补方法,弥补测验之不足,以推求出准确合理的流量过程,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流量资料成果的整编。  相似文献   

16.
以历史放水资料为基础,根据实测数据,推求了适用于邢家渡水闸的流量系数,建立流量推算公式,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较好。建立流量~开度~水位关系曲线,根据流量推算公式,在已知流量指标的前提下,还可以反推闸门开度,为调整闸门开度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本文建立的闸孔出流流量公式计算过程简便,精度较高,对水闸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垂直闸门的闸下出流,只要闸门开度a比上、下游水位H_0、H_1小的情况下,可假定其出流量与通过矩形孔口的出流量相同。  相似文献   

18.
堰闸站的流量资料整编,一般均采用过闸流量系数法,根据闸型和流态,选择相关因素与流量系数建立关系,然后再做辅助曲线进行推流,工作烦琐,不利于电算整编。现用落差指数法探求在新建堰闸出现淹没式堰流时的流量单值化处理。一、新建港基本情况落差指数法适用于河床稳定受洪水涨落和变动回水混合影响下的天然河道中下游水文测站的流量校正计算。新建港水闸为直立式平扳闸门,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现有的水工建筑物测流,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工作量,提高测验精度。在推算流量之前,必须实测流量以率定流量系数,找出流量系数与某些相关因素,如水头、上下游水位差、闸门开启高度等之间的关系。 江苏省有些水闸经长期使用,闸孔边壁与底板平整度、上下游河道断面形态等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流量系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伯斯阿木水库工程导流兼深孔泄洪洞工作闸门过闸水流水力特性,考虑闸门开度与过闸流量因素,借助水工模型试验方法,分析了过闸水流的水位、流速以及压强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开度会影响闸前上游水位的稳定性,而过闸流量只会影响水位值。过闸流量对过闸水体流速影响效应高于开度因素。开度增大,面板时均压强降低,而过闸流量对之影响相反。开度、过闸流量会改变面板零压强分布区,影响面板渗流安全。论文可为挡水闸门的运营调度以及过闸水流稳定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