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蚕病害分传染性蚕病及非传染性蚕病两大类,传染性蚕病包括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微粒子病,是发生最广、危害最大和防治最难的一类蚕病。在养蚕过程中,常常由于传染性蚕病的危害,造成蚕茧减产和茧质下降。因此,在大面积养蚕生产中,应特别重视传染性蚕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
黄美红 《蚕桑通报》2002,33(1):62-64
随着蚕业实用技术的普及应用 ,广大蚕农生产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 ,当前影响蚕茧单位产量的因素之一 ,主要是能否控制蚕病的发生。目前在各期蚕的饲养过程中 ,小蚕通常疾病发生率较低 ,而到了4龄以后 ,尤其是5龄开始 ,各类蚕病就会逐渐暴发出来。本文就蚕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处理误区 ,论述蚕病的发生种类、原因和防治对策。1蚕业生产技术误区蚕桑生产涉及到种桑、养蚕两项技术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既要照顾到有优质、充足的桑叶资源 ,又要顾及到饲养技术的应用到位 ,以确保实现无病高产。然而 ,还有许多蚕农由于忽视了对蚕桑适用技术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蚕病是影响蚕茧蚕种生产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解放以来,随着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病的科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蚕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曾经严重威胁养蚕生产的微粒子病、僵病、蝇蛆病、细菌病和壁虱病,都有了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各地对蚕的病毒病也总结出许多预防经验,提出了综合性防病措施,无病高产典型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4.
白僵病和血液型脓病的防治对策蒋华堂(修水县蚕桑局)蚕桑生产的最终产品为蚕茧,它是生产效益的具体体现。蚕病则是蚕在转化成茧的过程中一项极其重大的破坏因素,是蚕桑生产夺取高产丰收一道严重的障碍。当前,一我国蚕病的总发病损失率大约在10%左右,低的蚕区约为...  相似文献   

5.
王小琼  詹明兵 《四川蚕业》2020,(1):49-51,53
蚕种生产是否能够全面完成任务,取决于蚕种生产过程中蚕、蛹、蛾、卵数量能否保全。包括操作不当造成的遗失、病理上的损失、蚕病造成的损失、农药中毒造成的损失。只有操作方法得当,防止蚕头肌体受损不能结茧制种造成的损失,预防各种蚕病的发生,杜绝农药中毒现象,保全蚕头.  相似文献   

6.
在生产过程中 ,往往由于蚕农思想上不重视 ,消毒马虎 ,用药不标准 ,操作粗放 ,不符合规范等各种原因 ,致使蚕病暴发 ,不但给当季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而且由于病原污染环境 ,造成蚕病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危及蚕桑生产。因此 ,应及时正确诊断 ,采取针对措施 ,控制蚕病蔓延 ,减少经济损失。在生产过程中 ,可以直接用肉眼识别蚕病。即根据蚕的群体发育、食桑状况、体形体色、举动、病斑等外部症状和血液、消化管等各种器官组织的病变来进行判断。对一时难以确诊的 ,可借助显微镜制作临时玻片标本镜检检查病原来区分判别 ,以达到早期诊断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型过程中,蚕病发生出现了新特点,传统的蚕病防治技术体系已不能满足蚕桑规模化、省力化的生产需要。笔者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从转变四个防病技术理念入手,提出了建立蚕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掌握蚕病发生规律,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采取综合防治方法,把蚕病的发生、发展压低到最低限度,防患于未然,是获得蚕茧丰收的重要保证。在家蚕群体饲养过程中,病原十分普遍,一旦发病,容易蔓延。所以及早正确诊断蚕病,以便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是养蚕生产中必须掌握的技术环节。怎样诊断蚕病?(一)加强发育检查:诊断蚕病,必须发现病蚕,及时察觉蚕病苗头,发现愈早,愈能防微杜断。  相似文献   

9.
<正>蚕在饲养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原的侵害,引发各种蚕病,造成损失.为了控制蚕病,增加养蚕收益,人们经过多年的探求,发现了若干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蚕病的药物.但在生产实践中,蚕农用药步入误区者甚多.  相似文献   

10.
桑蚕本身比较娇气,饲养形式又都是高密度养殖,这就决定了桑蚕生产中易暴发蚕病。蚕病对桑蚕生产的危害性很大,特别是在养蚕及防病技术不熟练的蚕户中蚕病的发生率相当高,以致蚕茧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严重影响桑蚕生产的发展,因此,做好蚕病防治是桑蚕安全生产的必要保证。要防治蚕病,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弄清蚕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原理,并掌握防治蚕病的关键技术,完全可以减少蚕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1.
蚕病的发生与蔓延与蚕的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的关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及蚕病发生的特点,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将养蚕技术和防治方法紧密结合,做好综合防治,才能杜绝或减少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四川蚕业》2017,(4):52-54
<正>养蚕生产环节多,技术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蚕病一直是蚕种、蚕茧生产丰收优质的最大威胁,直接影响到蚕茧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是蚕业生产不稳定、不安全、风险大的主要因素。凉山州夏、秋两季发种量占全年60%以上,而夏秋季往往是蚕病最容易发生的季节,如何做好夏秋季蚕病防控工作,夺取蚕茧产、质量双丰收,是凉山州蚕业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农村大面积蚕桑生产积累的经验,谈些认识和  相似文献   

13.
张军 《四川蚕业》2012,40(3):55-55
<正>栽桑养蚕的目的是要获得量多质优的蚕茧,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往往易发生脓病、僵病等传染性蚕病,并造成严重损失。在养蚕生产中除采取坚持"三消制度",杀灭病原和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抗病力等措施外,还应加强观察,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蚕病蔓延传染,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4.
<正> 蚕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潜育期,前躯期,明显期等阶段,当侵入蚕体的病原增殖到一定的数量,寄生部位的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时,才在蚕体外部表现出明显的病症。这时,蚕儿已经病入膏肓,企图对这样的病蚕进行抡救的任何努力都已很难凑效,因此,防治蚕病必须把重点放在防上。而且,蚕病的种类颇多,影响蚕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也相当复杂,生产中发生蚕病,往往是多种疾病兼有,在多数场合也並非由某一因素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浅析晚秋蚕僵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射阳县每年在晚秋蚕饲养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僵病,给全县的蚕桑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常会出现大幅下降并伴有阴雨天气,早晚温差大,难适宜蚕儿生长发育.如果蚕农没有及时做好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僵病的暴发.笔者认为只要基本掌握僵病发生的特点和原因,并结合生产实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避免该蚕病对秋蚕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蚕茧生产中单张产茧量与减蚕率高低成反比。本文从养蚕过程中的预防蚕病、补催青、选叶用叶、眠期处理等方面降低减蚕率,阐述提高单张产茧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白僵病属真菌病的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类蚕病,一般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然而2006年春、夏蚕期,嵊州市郑亚兴户在蚕儿饲养期间有大面积白僵病发生,严重影响了该蚕户2006年春、夏蚕蚕茧产质量.为找出发病原因,确保下期蚕作安全,杜绝该蚕病的蔓延,笔者特地对该蚕户2005年冬天以来的蚕作生产进行了生产调查,现对其春蚕白僵病发生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养蚕生产中蚕病发生及危害的特点,分析了老蚕区养蚕中蚕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加强蚕病防治、提高农村养蚕经济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肠道病在秋期原蚕饲养中经常发生,它造成蚕儿死亡,产茧量低下,并导致死笼率提高,出现克蚁单产低、公斤茧制种低的现象,对蚕种生产威胁较大.我们近几年来对绍兴蚕种场秋期饲育原蚕过程中发生的细菌性肠道病所造成的损失感触较深,加深了对细菌性肠道病发生原因的认识,取得了预防细菌性肠道病发生的有益经验,提高了我场在秋期蚕种繁育过程中防治本病的水平,秋期蚕种生产取得了较为稳定的成绩.一、细菌性肠道病发生的原因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生是由于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蚕儿体质虚弱,代谢机能下降,生理机能失调,胃液杀菌力减弱,细菌在肠道内大量滋长繁殖,使蚕出现病变.秋期饲育  相似文献   

20.
李有德 《四川蚕业》2000,28(3):27-29
<正> 蚕病是养蚕生产的大敌,无论什么季节,什么条件下养蚕,都有蚕病的发生和危害,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生产中,要明确病原的种类与致病特点,蚕病病原的存在场所及病原、环境与蚕体对蚕病发生的相互关系。针对这些情况,采取一些关键措施,就能搞好养蚕生产,获得高产、高质、高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