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现代城市环境控制中,集中供热热力管网是减少城市供暖小锅炉空气污染的关键。随着我国城市规划及旧城区改造脚步的不断加快,热力管网的科学布局及敷设成为了影响供热效果的关键。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供热需求、满足城市空气环境保护需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根据热负荷分布情况、小区情况以及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热力管网的设计与布局,利用供热干线、直线的合理分布保障供热负荷,保障供热效果。本文就热力管网的布局与敷设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万良 《科技资讯》2009,(23):100-100
工业集中供热是由一个大型的热源通过热力管网向一个或几个较大区域或工业企业集中供热的方式。集中供热由热源,熟网和热用户三者组成,叫做集中供热系统。热源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工业锅炉组成,热用户分为工业用热和生活用热,在集中供热系统中,存在着很大的节能潜力,如锅炉的选型,燃料的选用,管网的设计与维护,本文就供热介质的连用对节能降耗所起的作用略微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前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行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研究不但对节约工程投资、降低供热能耗、提高效益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实现供热可靠和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文章就解决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问题上进行相关的研究,提出了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城市供热系统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城市集中供热基本上都是按热用户的采暖面积收费,缺乏计量设备和调节手段,绝大多数居住建筑是非节能建筑,没有供热计量设施,热用户无法进行自主调节;新建居住建筑相当一部分也未安装供热计量设施;许多城市的供热设施严重老化,供热能源浪费严重,城市供热热源、管网、热力站、建筑入口无计量装置,无法考核单位和设施的能耗。  相似文献   

5.
集中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由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网向城市、镇或其中某些区域热用户供应热能的方式。从施工过程质量管理与施工过程质量监督两方面,介绍了供热管网工程施工中质量监管的要点,以期对热力施工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的迅速发展,供热管网越来越多的走向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但是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管网工程规模大,影响因素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环境美化。这不仅给供热管网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给管网正常运行的合理调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结合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优化设计,指出应从管线的布局、管径的设计和管网的运行这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  相似文献   

7.
陈鹏 《科技咨询导报》2013,(32):46-46,48
由于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的意识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的增强,环保产品也随着我国变频器产品的问世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变频器的产业的规模也随着变频器产品的广泛应用而不断扩大。变频器产品集中供热行业并大力发展着,例如水泵和供热锅炉以及换热站等风机都需要变频器的控制,从而使供热企业的节能增效目标得以实现。—下主要是通过对变频器的基本应用和变频器的控制以及变频器应用于供热系统热力站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介绍和阐述,从而使变频器在集中供热系统热力站中应用的节能性特征集中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管网供热区域迅速扩大,集中供热管网供热方案不断出现。本文将简单对采暖热源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2007年中山市热电联产规划工作为基础,分析了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在能源、环境、经济性等方面的效益以及带来的社会影响,以量化的方式阐述了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分散小锅炉供热等供热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过程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由水泵能耗和供、回水管网的热损组成,降低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对实现低碳供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网络图论、流体输配原理和管道的一维传热,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的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并针对天津市实际供热管网的运行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利用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的精确性.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输配能耗的计算模型,并对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进行经济性分析.基于所建立的能耗分析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了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以供热管网的总输配损耗的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热源的供水温度、热源泵的转速比、热力站入口处的阀门开度为决策变量,以满足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为约束条件,通过进行算法参数匹配,给出基于PSO算法的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优化调度的计算步骤,并结合天津市实际管网对优化调度方法的调控过程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管网存在输配延迟属性,热力站的总负荷变化与室外温度变化不存在静态的正相关性,此外,也发现水泵运行费用为整个管网运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运行费用的58%以上.本研究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调节的优...  相似文献   

11.
作为集中供热效率控制的重要指标之,热网效率的提高目前已经成为了供热节能工作的焦点问题。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供热管网的现状,并由此提出了转变热网运行方式、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推广多热源联产模式、应用各种节能新技术、以及注重建筑节能保暖等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管网改造对策,为充分发挥集中供热应有的节能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集中供热网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集中供热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专家模糊控制方法实现了对热网各热力子站二次供水温度的控制.这种具有全局性优化性能的智能协调控制方法可对集中供热网实现整体控制;深入探讨了专家模糊控制方法和智能协调控制方法的设计.沈阳皇姑供热网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全网内热量的合理分配,提高供热网的供热质量,达到稳定和均衡供热.  相似文献   

13.
城市热水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水锅炉、热水循环泵、补水泵、管网及室内散热器组成。要满足采暖指标,达到采暖用户室内设计温度,除应对锅炉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和调整外,还应根据采暖季节。采暖时间等变化情况,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节。着重对供热系统的经济运行进行阐述,分析了如何进行供热系统的调节以达到供热的最佳效果和节能降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目前集中供热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原有的一些效率低,耗煤量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锅炉被迅速大量的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产热量大、效率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大中型锅炉.供热形式也由低温水锅炉直供,发展成为高温水锅炉(130-800C)→高温水管网→热交换站(95-700C)→低温水管网→用户.而交换站,或者说交换器在这个运行环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选择怎样的换热器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建筑能耗节能的重点是供热能耗,传统集中供热管网采用阀门节流,虽然消除了冷热不均现象,但这是以能源浪费为代价的,可见集中供热管网的节能措施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建立动力分布式定速加压泵供热管网的计算模型,对以不同环路选取主循环泵的供热管网进行了能耗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动力分布式定速加压泵供热管网中,选择主循环泵的环路逐渐靠近热源,供热管网的能耗逐渐降低;选择主循环泵的环路逐渐靠近热源,供热管网的节能率开始保持稳定增长,当选择主循环泵所在的环路离热源足够近时,供热管网的节能率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集中供暖过程中供热管网水力失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薇 《科技信息》2011,(25):I0339-I0339,I0350
近几年来,我国城镇集中供热,有了迅速发展。随着各种形式供热系统的兴建,供热管网运行的调节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供热管网运行中,普遍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供热管网的水力失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任淇 《科技资讯》2012,(9):50-50
为了执行国家关于能源开发的方针和政策,有效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积极倡导"在城市积极推广集中供热"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经济效益,需编制好城市供热工程设施规划。集中供热就是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力网向城市、或城镇其中某些区域需热用户供热。这就把我们供热工程中的规划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城市供热工程中怎样合理的规划与如何使供热现行状相互协调这两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使两者达到完美平衡,让供热工程满足需求的同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要让我们的供热工程规划对现状分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安排,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划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前瞻性。本文着重探讨供热工程中规划与现状分析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18.
供热管网是集中供热系统中工程量最大、投资最多、施工任务最重、综合影响因素最多的一个环节,选择合理的敷设方式对管网设计及节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管网的不同敷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并计算不同方式敷设方式的管道热损失。  相似文献   

19.
胥向东 《科技信息》2013,(5):396-396,435
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最近的研究,在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源、供热管网、换热站以及供热计量改革方面分析节能降耗的技术方法,提高热电集中供热系统的供热能力和质量,使热电集中供热系统进一步节能降耗,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目前常见的采暖方式:城市集中热力网供热;居住区规模集中供热;分户供热三种,井论述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