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10年6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针对农业科技明确指出: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建成农业高值转化的产业体系。本文对"生态高值农业"进行论述。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又能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将农业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谓高值,就是要体现农业有很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因此,"生态高值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它以健康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性,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重视环境,加强科技,形成产业。重点以下几方面入手:(1)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规划指标体系,执行指标体系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2)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构建;(3)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的构建;(4)加强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的实践检验-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低碳农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描述气候变化、固碳减排对粮食安全、土壤碳汇、森林固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影响和促进作用,深入分析发展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农业领域内开发高效循环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固碳减排目的。由此,提出发展低碳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之一,它是一个复合技术体系,涉及了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改造、提升低碳农业技术,改变农业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状况,实现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后提出发展现代的低碳农业产业经济的对策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后备资源潜力、科技储备等方面剖析湘北红壤丘岗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同时阐明了阻碍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土壤肥力普遍偏低、季节性干旱严重、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的资金短缺、体制缺陷和思想观念陈旧等。提出了10条促进该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技术途径和措施,即:(1)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2)充分发挥“土壤水库”和工程水库的作用,抗御季节性干旱;(3)协调水土矛盾,建立丘岗开发的资源互利型利用模式;(4)全而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5)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或生产项目;(6)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它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杠杆作用;(7)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8)增强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9)建立完善的投资管理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10)强化农业先进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5.
遗传资源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投入要素,通过将遗传资源投入纳入C-D生产函数模型,并对2001—2007年江苏省农业生产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江苏省遗传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动物遗传资源投入和科技进步。与固定资产和劳动力投入要素相比,遗传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整体贡献明显,其中动物遗传资源的贡献高于植物遗传资源。因此,江苏省应优化农业结构,提高遗传资源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农业生态水平衡水循环研究的方向是研究农田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水分交换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和理论上的意义,其研究任务可分四个层次:(1)在试验站综合观测场进行点的试验;(2)在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的试验示范区进行小区,小流域的试验;(3)在更大的生态类型区域内进行更全面,更复杂问题的研究;(4)在区域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生态类型地区水平衡水循环进行联网研究,作者认为,在CERN中应重视有关农业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原刊名《生态农业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大农业学术期刊 ,科学出版社出版 ,主要刊登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农、林、牧、副、渔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创新的研究学术论文、研究技术报告 (包括理论与应用研究、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与实用生物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城镇绿地生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 )、研究简报及综述、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示范区典型模式与典型经验等 ,适于国内外从事生态学、生…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超贤  林瑞如 《生态环境》2004,13(3):459-460
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猪沼果”等生态家园技术模式的推广,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多种生态服务,但公众对于其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自然保护。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之一、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及重要的农业国家,中国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履行公约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回顾了过去几十年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发展过程、具体措施及成效,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程度逐年加强,在种质资源保护、渔业资源保护、牧业资源保护、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生境退化和破坏、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锐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鉴于2020年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受重视程度增加,笔者对于中国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6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体系;建立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计划,整合农业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和农业可续发展,推动多目标的协同实现;推动建立完善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和生态补偿措施;完善针对外来物种防控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加强科普教育和推动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主要刊登农牧业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综述、简报等。设有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省师宗县黑尔壮族社区为例,收集整理了66种农业种质资源,分析了该社区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原因,探讨了民族村落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980年以前,黑尔壮族社区农业种质资源较为丰富,但由于现代农业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品种严重丧失;被保留下来的地方品种大都与当地生产生活,尤其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以黑尔糯稻为例,分析了黑尔糯稻种质资源得以保留的原因及面临的威胁;同时,提出其他种质资源,如油菜、姜、花生等也是该社区保留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的地方种质资源。针对村落农业种质资源丧失的现状,建议通过生态补偿等措施,调动壮族村民的积极性,运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掘并开发利用村落农业种质资源,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农家保护策略,促进民族村落农业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2.
蔡承智  梁颖  廖承红 《生态环境》2010,19(9):2265-2268
运用3种方法预测的作物产量潜力分别为:(1)利用作物历年单产回归拟合后进行趋势外推,得出多数作物的未来产量潜力极限大约将是现在单产的2~3倍;(2)运用"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划"(AEZ)模型计算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区域单产最高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的单产潜力分别是它们2005年全国平均单产的1.2、2.2、2.2、2.9、2.0、1.9倍;(3)运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计算世界主要粮油作物单产的光合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产量的最大光合生产潜力大约分别是目前高产地区单产的1.4、2.5、1.2、1.8、1.9、2.2倍。据此: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再从"封闭"系统特性出发,论述了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人类所能做的是尽力延缓"终点"的出现:行动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1990—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效率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演变过程进行测度与刻画,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黄河流域9省(区)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且总体水平较低,山东和四川处于引领地位。(2)黄河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总体呈现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从空间格局演化来看,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呈现以山东和四川为核心的"双核"特征;从上、中、下游来看,则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从影响因素结果分析来看,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业结构对流域农业资源环境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财政支农政策、工业化水平、环境规制和农业受灾率则具有一定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黄河流域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奶牛-沼气-牧草”循环型农业模式(模式I)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经济效益,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并与单一奶牛养殖模式(模式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式Ⅰ的净能值产出率(4.06)比模式Ⅱ(4.13)低;模式Ⅰ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值为10.27,模式Ⅱ为9.57,模式Ⅰ具有更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模式Ⅰ的环境负载率(0.11)低于模式Ⅱ(0.12),并且模式Ⅱ能值废弃率为21.72%,模式I为0,因此模式Ⅰ对环境的压力小;模式Ⅰ产出能值反馈率达到30.63%,系统自组织能力强。模式Ⅰ的净效益是模式Ⅱ的1.13倍,但产投比是模式Ⅱ的97.64%。以能值-货币价值计算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与实际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模式Ⅰ具有环境压力小、自组织能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特征,但仍需进一步优化系统内部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影响模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是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以采取措施从源头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环境属于复合多动态系统,传统的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预测,但参数调控方面的功能较不完善。文章将基于信息反馈控制理论的系统动力学引入城市环境影响模拟中,构建城市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整环保投入、科技投入、经济增长速率以及单位能耗等系统变量,对武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量和主要资源消耗量(能源、水)等进行了四种情景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系统动力学适合于研究复杂系统行为,具有较强的模拟和调控能力,同时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和信息成本高等缺点;(2)"两型"发展模式(Ⅳ)下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低于其它3种情景,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武汉市污染物削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慨述了广州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指出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污水等外源污染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养殖业废水直接排放和频繁使用农用化学品也对农业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控管理体系、推行农业生产许可制度、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等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流域经济发展与河流水质时空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闽西南地区的九龙江流域为例,综合采用数理统计、GIS技术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方法,对该流域1981—2009年经济发展与河流水质变化进行时空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呈现"第1产业缓增,第2、3产业产值增加较快"的总体经济格局,农业污染突出;农业种植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流域氮、磷肥平均施用强度呈线性增加趋势;氮、磷肥平均折纯施用量之比从1981年的4∶1下降到2009年的2∶1,引起水化学改变并增加水华发生风险;各县(市、区)污染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河流水质变化和沿程分布与流域社会经济布局有很好的空间相关性;北溪流域畜禽养殖业的过快发展、西溪流域以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和高强度施肥、低效率利用是导致河流水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EKC曲线尚未出现明显拐点,若农业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流域水环境将持续恶化;九龙江水质演变规律是流域社会经济布局、污染源排放强度和方式发生变化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8.
科学地划分农业生态类型区对于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相关分析,选择了包括自然本底、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效益在内的26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全省划分为四个生态类型区,即山区林地生态区(Ⅰ)、盆地丘陵生态区(Ⅱ)、水网平原生态区(Ⅲ)和沿海岛屿生态区(Ⅳ)。在分区的基础上,分别对各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资源—环境双重约束下我国生态赤字地区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利用生态脆弱指数和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PI)对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西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资源环境绩效水平从2000年的72.4上升为2007年的116.1,但趋势并不明显,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水平在全国的第24—26位徘徊。综合绩效指数、SO2排放绩效指数、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绩效指数和生物资源指数呈现"N"型变动,水污染指数下呈"∧"变动态势,大气污染指数呈现"W"型剧烈变动,生态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生态脆弱性趋势没有明显改变。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下降态势并不稳定。1995—2007年,广西区域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区域环境水平和资源转化效率呈剧烈变动的下降趋势,抗逆水平和生态保护指数有所提高,土地资源指数呈现下降态势,排放强度指数下降明显,生态脆弱指数保持恒定,气候变异指数呈波浪状变动,环境治理指数呈剧烈变动。广西面临生态环境的整体不稳定性和对外力干预敏感性的双重压力。广西应发挥地处泛珠三角的地缘优势和辐射"东盟"的区位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力度,缩短目前资源密集型的发展阶段,改善生态效率和承载力,提升广西在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李鹏  张俊飚  单海军 《生态环境》2012,(6):1178-1183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管理问题凸显。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户对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补贴政策对农户提高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管理效率的作用,并基于政府与农户的动态博弈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管理效率提升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即:(1)根据不同的资源化管理方式的差异制定并实施差别补贴政策;(2)实行区域差别补贴标准;(3)延长补贴期限,实行分年度对农户进行不同数量的补贴;(4)培养农户管理意识,加强农户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