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内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及第2周时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1周及第2周后,观察组IgG、IgM、IgA及CD4 、CD8 水平较同时间段的对照组为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2周时IgG、IgM、IgA及CD4 、CD8 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第1周及第2周时的TP、TC、TG及Hb水平较同时间段的对照组为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第2周时TP、TC、TG及Hb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而言,应用免疫肠内营养支持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还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6月治疗重症脑卒中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前IgA、IgM、IgG指标、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治疗后上述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A组,治疗后2周NIHSS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其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营养支持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开展营养支持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128例,根据患者术前有无行营养支持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8 d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评估2组患者营养状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IgA、IgG、IgM、CD+4/CD+8等免疫学指标.记录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8 d时,干预组患者NRS2002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 d时,2组IgA、IgG、IgM、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对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88例重症脑卒中患者资料加以探讨,随机分成2组,各组44例;对照组予肠外营养支持,实验组予EEN支持,比对2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结果实验组BUN、GUN、ALT及Alb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IgM、IgG及Ig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采取EEN支持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吴珍霞 《中国药业》2013,22(5):45-47
目的探讨瑞代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神经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昏迷患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瑞代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自制均浆膳支持治疗,分别测定两组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后1个月的营养指标,分别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肠内营养后,两组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血红蛋白(Hb)水平均升高,但对照组与肠内营养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3,1.618,0.423,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水平差异有显著性(t=3.056,4.707,2.750,P<0.05),且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5,3.565,2.135,P<0.05)。肠内营养后,治疗组IgA,IgG,IgM水平显著上升,与肠内营养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894,1.788,1.672,P<0.05);对照组IgA,IgG,IgM水平显著下降,与肠内营养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614,2.652,1.804,P<0.05);且治疗组IgA,IgG,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346,4.164,3.399,P<0.05)。结论使用瑞代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神经科昏迷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一种理想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陶文强  周雯  蒋光辉  万建国 《江西医药》2014,(12):1373-1375
目的:探讨精氨酸对外科重症患者营养和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32例外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精氨酸组(n=16例)和对照组(n=16例),精氨酸组患者在常规营养支持基础上静脉给予精氨酸20g/d,连用7d。治疗第1d与第8d分别抽血检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细胞免疫指标(CD3+、CD4+)、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结果精氨酸组患者第8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CD3+、CD4+、IgG、IgM均较第1d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仅第8d血清前白蛋白均较第1d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白蛋白、IgA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CD3+、CD4+、IgG、IgM升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添加精氨酸的营养支持能有效提高外科重症患者免疫应答水平,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1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每组50例。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实施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则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后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以及IgA、IgG和IgM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各指标水平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21±1.41)、(12.21±1.21)d,均短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8.42±2.11)、(15.23±1.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8.00%低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8和CD4/CD8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优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降低白细胞水平,改善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应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给予应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4+细胞水平、CD4+/CD8+以及IgA、IgG、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术后营养不良患者营养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鹰潭市人民医院就诊的急性胆囊炎患者82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强化组(n=41)和对照组(n=41),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强化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注射谷氨酰胺强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营养指标[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术后1周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变化。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TF、PA、ALB、IgA、IgM、IgG、CD3+、CD4+、CD8+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两组患者的TF、PA、ALB、IgA、IgM、IgG、CD3+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比较肠内免疫营养和普通肠内营养对胃癌切除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胃癌行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术后需做营养支持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n=18)普通肠内营养组(n=18),均在手术后第2~8天给予等热卡(125 kJ.kg-1.d-1)营养支持;在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9 d检测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细胞因子(IL-1α、IL-2、IL-6、IL-10、TNF-α)及NK细胞活性。结果:经过7 d的营养支持,与普通肠内营养组相比肠内免疫营养组的CD3、IgM、IL-2显著增加(P<0.05),淋巴细胞总数、IgA、CD4、CD4/CD8、IgG、IgA、IL-6和NK细胞活性非常显著增加(P<0.01)。结论: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较普通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的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减少术后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营养指标、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9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以肠内营养混悬液(TPF)为主的常规化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应用TPF+谷氨酰胺营养支持方案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指标[红细胞(RBC)、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E、IgA、IgM]水平以及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A(196.35±15.24)mg/L、ALB(33.45±3.12)g/L、RBC(4.33±1.02)×1012/L均高于对照组的(173.26±16.24)mg/L、(28.53±3.03)g/L、(3.90±0.98)×1012/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精神健康、情绪角色、社会功能、活力水平、总体健康、肢体疼痛、躯体角色、躯体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IgM、IgA、IgG水平分别为(1.66±0.63)、(3.17±1.02)、(11.36±1.74)g/L,均高于对照组的(1.32±0.77)、(2.43±0.96)、(9.22±1.03)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晚期胃癌患者应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其机体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同时也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终末期肿瘤营养不良患者肠外营养液药学监护新模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8年7月—12月实施肠外营养液药学监护新模式后的终末期肿瘤营养不良患者60例为观察组,并选取2018年1月—6月新模式实施前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gA、IgM、Ig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3^+、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P、Hb、ALB、TSF、BMI等营养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液中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外营养液药学监护新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升终末期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持续滴注鼻饲法对脑出血高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持续滴注鼻饲对此类患者的作用.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住院高龄脑出血患者90例,根据鼻饲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按照不同时间进行鼻饲,观察组采用持续滴注鼻饲法,通过不同的鼻饲护理方式进行2周,观察并对比两组的营养学指标、脑出血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生发生率为8.44%、治愈率为93.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56%和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针对脑出血高龄患者采用持续滴注鼻饲法可以有效减少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治愈率,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EPN)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早期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学指标、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营养支持后观察组Ig G、Ig A、Ig M水平,CD_3、CD_4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CD_8百分比与CD_4/CD_8比值降低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1=21.445,t_2=27.186,t_3=19.187,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62,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早期康复,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行早期肠内营养干预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34例为观察组,同期行普通营养干预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33例为对照组;从营养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预后免疫功能方面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者患者总蛋白(TP)和清蛋白(AL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TP和ALB水平均有所升高,且观察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gM、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A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起效快,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体质,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三腔二囊管行肠内营养对老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患者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胸外科收治的GEVB进行三腔二囊管急救止血110例,按营养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采用三腔二囊管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静脉肠外营养,配合口服肠内营养乳剂.观察并比较两组止血效果、营养指标、生化指标及免疫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上臂肌围、三头肌皮褶厚度、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上臂肌围和体质量增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观察组Alb增加、PT缩短时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后CD3+、CD4+、CD4+/CD8+值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值增高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三腔二囊管肠内营养对老年GEVB患者可有效止血并防止治疗后短期再出血,有助于早期营养物质合成以及机体各项功能达标,提高免疫功能和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17.
曹雪  李欣欣  王磊  王晓光 《肿瘤药学》2022,12(1):122-125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专用型肠内营养乳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化疗的84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其具体营养状态予以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予以肠内营养乳剂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各项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化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而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失眠、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乳剂可有效改善肿瘤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N)用于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治疗组采用早期EN,对照组采用传统胃肠营养.治疗2周后比较2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和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营养支持前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2周后,2组ALB、Hb及体质量指数均高于营养支持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和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EN可更好地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并发症及出血等发生率,从而明显改善预后,且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