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并不少见,以往都是采用单纯穿孔修补术或胃大部切除术,随着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开展,国内外不少作者提出:在急诊穿孔修补术的基础上可加作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高度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迷切[1])。我们自1990年8月至1...  相似文献   

2.
许瑞云  凌启波 《广东医学》1996,17(7):483-484
作者对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进行改良,设计了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以狗为实验对象,观察手术前后胃组织内胆碱能纤维和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术后胃固有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内的胆碱能纤维明显减少,壁细胞的泌酸功能受到极度抑制,提示LFS能有效地去除壁细胞的迷走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3.
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对患者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李世拥,安萍,苑树俊我们对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和胃大部切除术后7~14年的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内因子和铁蛋白含量测定,以进一步阐明EPCV术后远期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并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种改良的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壁细胞迷走神经末梢切断术)。手术方法是于胃小弯上,从幽门近侧6cm到贲门下方2.0~2.5cm,分别在小网膜前、后叶附着于胃前、后壁处将小网膜切开;然后于贲门切迹下,从小弯侧第一根胃支到大弯侧最高一根胃短动脉的平面,将胃前、后壁浆肌层作环形切开,以便尽量在末梢处切断支配壁细胞的迷走神经纤维。临床施行40例,平均随访13个月,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用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设计要求制作2组实验模型,即胃体前壁迷走神经完全切断和胃小弯及胃底前壁浆肌层切开加迷走神经后干切断术(ASPTV),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外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发展,采用了胃壁细胞性迷走神经切断——即胃近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或称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这种手术,仅切断胃近端2/3的神经;通过保留胃前、后壁的Latajet氏神经,保存了胃窦部及幽门的迷走神经支配;同样,通过保留了腹腔支和肝支保留了供给肠道和胆道的迷走神  相似文献   

7.
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穿孔的传统手术方法,但手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国内李世拥等报道了扩大的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EPCV)。我院自1993年7月~2006年10月间收集并采取EPCV法治疗十二指肠并发急性穿孑L85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掌握迷走神经诸胃支的直接来源、行走与分布规律,对成功地进行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关系至为密切.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报导有较大分歧.特别是分布于胃前壁诸支的直接来源、行走位置,分支分布情况有不同意见.为此,1967年以来,结合制作教学示教标本,  相似文献   

9.
溃疡病外科手术方法主要是胃大部切除术和胃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大部切除术分为Billroth(毕罗)Ⅰ式和Ⅱ式。毕罗Ⅱ式又因吻合口为全口或半口,结肠前或结肠后,顺蠕动或逆蠕动之不同分为不同的术式。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从40年代开始主要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手术方式的不断完善,有迷走神经干切断术;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型术(或加胃空肠吻合术、胃窦切除术、半胃切除术);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在国内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出血和狭窄的近、远期效果.方法 观察50例十二指肠溃疡并发穿孔、出血和狭窄病人扩大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治疗效果,46例病人得到随访和观察,随访期为3.0~10 a,平均6 a,其中穿孔28例,出血6例和狭窄12例.结果 总的溃疡复发率为2.2%,狭窄复发率占...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着重观察迷走神经切断术对大鼠胃APUD细胞数量的影响。将32  相似文献   

12.
观察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加修补术,治疗幽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和实用价值。纤维胃镜检查溃疡愈合情况,测定基础胃酸,五肽胃不必素刺激胃酸分泌量,高峰酸与择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术前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院对溃疡病穿孔不适合行胃大部分切除或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CV)的病例采用穿孔修补术 洛赛克(S L)的治疗,经1~5年随访,并与以前行穿孔修补术的病例对比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43年Dragtedt 首创用全迷走神经切断术(即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溃疡病;1947年Jackson 改进为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即全胃迷走神经切断术);1970  相似文献   

15.
自 1 970年Johnson首创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 (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并发症 ,在临床应用 30余年 ,其手术安全性高 ,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 ,已得到人们公认。 1 996年 9月至 2 0 0 1年 1 2月 ,我院对 2 0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病人施行了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996年 9月至 2 0 0 1年 1 2月 ,我院对 2 0例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病人施行了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 ,其中男性 1 4例 ,女性 6例 ,年龄 1 8~ 6 0岁 ,平均 4 2岁。穿孔到手术时间隔最短 6小时 ,最长 6 0小时 ,8小时以上者 1 6例 (占 80 % ) ,穿…  相似文献   

16.
1970年Johnston等首创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又称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Parietal cell vagotomy,pcv)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其穿孔,出血和幽门狭窄等并发症以后,外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观点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鉴于该手术安全性大,手术死亡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在我国迅速开展。本院自1990年9月-2004年9月14年间共开展高选择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及合并症38例,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100具尸体、30例患者解剖和组织学的观察及有关资料的研究,结合临床和手术操作等体会,对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时神经切断不完全的可能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指出:胃迷走神经解削的复杂性、胃窦体的组织学分界与胃窦支的相对关系的不完全一致性及其它等因素,决定了一部份病例要达到完全性壁细胞迷切是不可能的,这可能使很  相似文献   

18.
迷走神经切断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术式,目前在欧洲已经取代胃大部分切除术,但在我国,迷走神经切断术仍然未普及,最大的原因是迷走神经切断术术后溃疡复发率较高,迷走神经切断术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术式不断地改良,以降低溃疡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下称高选迷切)是切断支配胃底和胃体部壁细胞的迷走神经分支,而保留胃窦部的神经支配,达到既降低胃酸促使溃疡自愈,又保存了胃窦部正常的排空功能,也保持了幽门防止胆汁及肠液返流的功能。对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于1977年6月至1977年10月在穿孔单纯缝合的同时加高选迷切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合并急性穿孔13例,其中1例术后一年半在  相似文献   

20.
<正> 在英国以外的地方,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和胃空肠吻合术作为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常规的选择方法曾得到少数人的支持。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胃空肠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并迷走神经干切断术的效果略有不同。在北美洲,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并胃切除术被广泛采用。新近,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已成为流行方法。对一组施行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和后侧胃空肠吻合术的305名病例有关复发和副作用方面进行重查,显示这种手术令人满意,特别是手术年龄在40岁以上的那些病人病人和方法有X线和内窥镜根据,经内科试验治疗但仍有严重症状包括延误工作和睡眠障碍的305名连续的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接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