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刚  胡蓉  舒平  杨璐舟  刘尧  黄丽 《生物磁学》2013,(36):7112-71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IOP、ACD及AL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治疗前后IOP与CA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该组治疗前后AL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平均视野缺损值、平均模式标准差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术后与对照组术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明显大于观察组(10.00%)。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63眼)PACG并发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力、房角粘连度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天、7天和术后1、3、6月时眼压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观察组眼压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视力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上升(P<0.01),且观察组视力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而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6月房角粘连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0%,观察组为18.8%,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PACG并发白内障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以及小梁切除术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散光、眼压,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术后裸眼视力、散光和眼压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OL)联合小梁切除术(TB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9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厚晶状体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41例52眼)和B组(41例46眼),A组行Phaco+IOL+TBL治疗,B组单纯行TBL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及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的变化、视力提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A组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视力提高率为86.54%,显著高于B组的32.61%(P0.05);两组术后ACD、TIA、AOD500及TCPD均显著提高,且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B组的17.39%(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伴厚晶状体白内障的疗效较单用小梁切除术更好,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手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09例(123眼),按照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8例(65眼)患者为A组,采用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粘连180°、眼压30 mm Hg的51例(58眼)患者为B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术后7 d、1、3、6个月的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对于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应按照患者房角粘连状况和眼压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不同术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6例(66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27,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B组(n=29,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比较两组患者视力、眼压、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分呈升高趋势,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视力呈先升高后降低,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B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视力均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眼压均呈不断下降趋势,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舒张末期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阻力指数(RI)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相比,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改善患者视力、眼压、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较佳,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8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4例每组。观察组行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照组行经典小梁切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IOL植入术,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86.36%,视力0.5率为81.8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73%、68.18%(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和散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功能滤泡形成率为84.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观察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6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760%(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73%(P0.05)。结论:无缝线巩膜隧道瓣小梁切除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IOL植入术联合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较经典三联术式具有更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眼压、保护角膜内皮、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B组(31例,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IOP)、前房深度(ACD)、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BCVA及IOP和术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IOP控制至正常范围。且术后1周,A组视力恢复及眼压控制均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ACD及ECD均较术前明显变化,ACD加深,ECD减少(P0.05),且A组ACD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Phaco+IOL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能有效降低眼压,在早期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切口和双切口联合手术对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眼压(IOP)及中央前房深度(CC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切口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面积、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IOP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均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裸眼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IOP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CT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视力、IOP及CCT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中脂质过氧化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探讨脂质过氧化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5例(35眼)和透明晶状体15例(15眼)作为白内障纽和对照组,测定其维生素C(VitC)、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白内障组晶状体内VitC含量和SOD酶活性均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39.30%(P〈0.01)和63.50%(P〈0.01),MDA含量较明显升高(P〈O.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对照组透明晶状体中MDA含量与SOD活性、VitC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858,P〈0.01;r-=.0.883,P〈0.01),而白内障组晶状体中三者未发现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脂质过氧化参与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形成,SOD和VitC对晶状体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5月在我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78眼),随机分为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的36例(46眼)患者为A组,术中不用丝裂霉素c的24例(32眼)为B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眼压(10P)、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co)、平均细胞面积(AVG)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分析其数量的改变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术前眼压为(35.4±13.7)mmHg,B组术前眼压为(32.5±1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5.7±3.7)mmHg、(17.0±3.2)mmHg,均低于B组的(19.4±3.7)mmHg、(20.2±2.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475±484)个/mm2、(2199±373)个/mm2、(2164±332)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31.4±67.6)μm2、(480.6±66.8)μm2、(463.8±46.2)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1.1±7.4)%、(34.4±6.3)%、(31.2±7.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各参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342±94)个/mm2、(2185+215)个/mm2、(2074218)个/mm2;平均细胞面积分别为(453.9土94.8)μm2、(516.3±100.8)μm2、(499.81+106.4)μm2;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分别为(30.2土3.0)%、(32.7±2.9)%、(31.4±4.3)%;除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有意义(P〈0.05)外,余参数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4%高于B组的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1%高于B组的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用丝裂霉素C的降压效果比不用丝裂霉素C的效果好,但短期内前者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加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收治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25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9例。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血压下降率,服药依从性,治疗后达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高血压诊断(91.5%)、高血压病因(98.4%)、高血压症状(100.0%)、高血压并发症(92.2%)掌握情况明显比对照组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压下降率为81.4%,明显高于对照组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达标率高达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达标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6%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1%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不同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联合用药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10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心室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_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eaventricularend—diastolic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1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U,PwT)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xaction,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VST、L、,PwT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有效扭转左心室肥厚,降压效果较单独应用氨氯地平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疗效。方法:对接受不同术式治疗的57例57只眼NVG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20例(A组),改良小梁切除术15例(B组),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22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眼痛症状、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并随访3~6个月。结果:A组患者出院时的平均眼压为(28.13+4.83)mmHg,B组为(19.24±5.48)mmHg,C组为(21.22±4.76)mmHg。随访期间,术后A组9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45%;B组11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73.3%;C组13例眼压正常,手术成功率57.1%。B组手术成功率最高,A组最低。结论:三种手术方法均可不同程度降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单纯睫状体冷凝术后眼压控制效果欠佳,有视力眼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改良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经济的手术方式;引流阀植入术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术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靶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54例老年糖尿病并慢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7例,观察组患者予靶剂量美托洛尔及常规治疗方案,对照组仅按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及用药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NYHA分级、LVESD、LVEDD、LVEF、6min步行距离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更加显著(P0.05)。在随访的6个月内,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两组患者平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靶剂量美托洛尔治疗合并糖尿病的慢性心衰患者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活动耐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子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PDGF-A)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2011年6月-2012年1月收治的72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作为实验组,10例无白内障发生的透明晶状体前囊膜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两组上皮细胞中PDGF—A的表达,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并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及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有PDGF—A表达,且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表达明显高于透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PDGF-A强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不同年龄组白内障人群中PDGF—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PDGF—A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呈高表达;②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PDGF—A的表达量与晶状体的混浊程度呈正相关;(3)PDGF.A的过度表达可能在年轻人白内障的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