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首发为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DSA特征及其与癫痫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首发为癫痫的脑动静脉畸形(CAVM)患者的畸形血管团影像学特征及其与癫痫的关系。方法 选择14例首发癫痫的CAVM患者,先行脑电图(EEG)检查,然后均以血管内介入法行全脑血管造影,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AVM多位于幕上,共12例(85.7%),其中以位于额顶叶居多(10例,83.3%),且累及范围较大,畸形血管团〉6cm者9例(65%),多为毛细血管扩张型。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12例,85.7%)。5例合并出血,其中2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4例EEG棘尖波灶与CAVM位置不符。结论 本组病例CAVM范围大而弥散,血供丰富。其所致癫痫,多为部分性发作,CAVM位置与致痫灶大多相符。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一种常见疾病 ,脑电检查在致痫灶的术前定位及手术中监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回顾我科1996年 1月~ 1999年 11月实施的癫痫手术 4 9例 ,对脑电监测在其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32例 ,女性 17例 ,年龄7~ 4 2岁 ,平均 19 4岁。病程 5~ 2 2年 ,平均 8 3年。引起癫痫的病因 :脑发育不全 7例 ,脑血管畸形4例 ,头部外伤后 15例 ,脑炎后 5例 ,有出生后窒息史者 4例 ,不明原因者 14例。癫痫发作类型 :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 2 0例 ,局限性上肢或下肢抽搐扩展至全身性发作 16例 ,失神性小发作 7例 ,感觉性复杂部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中DSA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术中DSA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47例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次切除后术中DSA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10例,有残留37例。术中DSA次数中位数为2.0(2.0,3.5)次。26例采用动脉瘤夹定位畸形血管团位置,定位造影次数中位数为1.5(1.0,2.0)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完全切除44例,部分残留3例。5例术后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46例,预后不良1例;DSA随访发现复发7例。结论 术中DSA辅助下手术切除脑动静脉畸形,有助于提高畸形团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畸形(AVMs)是一种复杂的血管病变,其特点是动脉血直接流入引流静脉,没有流经毛细血管床。通常缺乏小动脉和毛细血管产生的阻力,除了脑血管的解剖结构发生改变外,脑血流动力学也会出现显著改变。癫痫是该病的第二大临床表现,占诊治AVMs的20%~45%,癫痫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现将其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在脑深部血管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共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融合行脑深部直视显微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烟雾病合并脉络膜后动脉末梢分支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2段与腁周动脉外伤性多发假性动脉瘤1例,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在手术前行脑血管造影获得平板DSA三维影像数据和MRI层厚2.0 mm三维断层影像数据,手术中将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通过Dicom接口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进行融合,在神经导航引导下行显微直视手术切除、夹闭或电灼病灶,术后均复查DSA或320-CTA。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切除病灶。术后4例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出现脑分裂综合征。结论 在脑深部血管微小病变手术中,使用MRI与DSA三维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能够精准找到脑深部微小血管病灶并看清楚病灶与周围脑结构的解剖关系,以最小手术损伤完整、彻底的切除脑深部血管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平板DSA数据的神经导航在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静脉瘤患者的DSA数据转换成DynaCT数据后,导入StealStation导航系统(Medtronic),并在该系统辅助下完成开颅脑动静脉畸形及静脉瘤切除术。结果DSA数据被顺利导入导航系统,并完整的与MRI图像相融合,帮助术者确定骨窗范围,准确定位脑内血肿、畸形血管团和静脉瘤的相对空间位置。术中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术后患者一般情况恢复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利用DSA数据进行神经导航体现出在动静脉畸形等血管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存在巨大优势,充分利用神经导航提供的有效定位信息能够保证手术的安全顺利完成,但其对各种血管性病变的定位精准性还需要更多的病例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癫痫外科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对麻醉的要求较高,要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以减少对术中脑电监测的干扰,而各种麻醉药对皮质脑电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本文就各种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及其他麻醉药对皮质脑电的影响与可能作用机制等有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1病例资料53岁男性,因脑出血术后1年突发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发作1 d于2019年12月入院。2018年12月因左侧基底节区出血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能自行下地行走。1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出现意识不清,伴四肢抽搐发作,每次持续2~3 min,共发作3次。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颞叶多发血肿(图1A),较大者约1.3 cm×0.6 cm;CTA未见明显血管畸形(图1B)。入院体格检查:神志嗜睡,运动性失语,左侧额颞顶部可见弧形手术疤痕切口,颅骨缺如,骨窗凹陷,右侧肢体肌力3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深部病变切除手术62例,使用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实施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皮质脑电图和直接皮质电刺激等,术中应用B超或无框架导航技术定位病变,尽可能全切病变。结果病灶全切除40例,次全切除22例。术后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短暂加重6例,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立即改善45例,无明显变化11例。术后病理:海绵状血管瘤15例,脑脓肿5例,胶质瘤28例,脑寄生虫5例,脑膜瘤5例,其他4例。随访0.5~6年,平均3年,全切除病例均未见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进展。结论使用多种神经电生理监护手段可大幅增加脑深部病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D打印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在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栓塞治疗的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术前完善常规影像学检查且构建3D打印模型的10例患者为试验组,以同等级的未构建3D打印模型的1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栓塞前后畸形血管团大小、栓塞率、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与其MRA/CTA所测得的AVM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栓塞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栓塞前后面积的平均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其DSA所测AVM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DICOM影像融合技术3D打印脑AVM模型能更加直观、精确地显示AVM解剖结构特征,在明确AVM大小、S-M分级、提高栓塞治疗效果以及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1例通过DSA、CT与MRI融合影像联合神经导航诊治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经验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外伤性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总结DSA、CT与MRI融合影像对颅内多发假性动脉瘤的诊治价值及临床应用。结果 患者为25岁女性,车祸多发伤入院,经术前DSA检查为左侧大脑前A2段及胼周动脉多发假性动脉瘤,术前经3D-DSA与CT融合影像确定出血责任动脉瘤,经3D-DSA与MRI融合影像解决了精确定位,在神经导航指引下,一期手术完成了两个动脉瘤夹闭并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结论 DSA与CT融合图像可以帮助判定多发动脉瘤中出血的责任动脉瘤,DSA与MRI融合图像输入神经导航为脑深部不能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开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及颅内电极三维重建在癫痫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于行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以进行慢性皮层脑电评估的癫痫患者,获取其术前MRI及电极植入术后CT的影像资料,利用SynergyCranial软件将两种影像进行融合,并对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重建,以显示出颅内电极与骨窗、脑表面的相对位置,为致痫灶的定位及下一步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结果 在2015年4月至8月共对10例需慢性皮层脑电监测的癫痫患者进行了开颅颅内电极植入术。通过术前MRI与电极植入术后CT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在MRI断层图像上观察到皮层电极中各触点与脑沟、脑回的相对平面位置,克服了术后无法行MRI检查的弊端。通过对影像融合后的颅内电极、脑表面及颅骨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可以立体直观地观察到颅内电极与脑表面和骨窗的相对空间位置,电极触点的重建成功率达90%。根据重建出的三维融合影像,结合皮层脑电图的监测结果,划定出致痫灶的位置与范围,制定手术计划,进行致痫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 在对行颅内电极监测的癫痫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利用影像融合和颅内电极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获得更为准确且直观的致痫灶定位信息,有利于提高致痫灶切除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相似文献
14.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以来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3D-CTA及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2例患者共85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1例;多发动脉瘤11例,9例发现2个动脉瘤,2例发现3个动脉瘤。3D-CTA发现67例80个动脉瘤,而DSA发现70例83个动脉瘤。动脉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的测量值在CTA与D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65%及94.12%,而D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分别为98.82%及97.65%,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D-CTA是一种快速、价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并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较好评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和瘤体长径。结果 88例患者,3D-CTA检出75例患者中80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DSA检出78例患者中90个动脉瘤,10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CTA检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0%、100.0%和76.9%。对所有动脉瘤以及长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9%、100%、93.3%、57.9%。3D-CTA和3D-DSA所测动脉瘤瘤颈和长径经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检验,两种方法所测瘤颈(ρ=0.94,P0.01,R2=0.88)和长径(ρ=0.93,P0.01,R2=0.86)有强相关;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3D-CTA和3D-DSA所测瘤颈(Z=-1.49,P0.1)和长径(Z=-1.33P0.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A对长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AVM)隐匿性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2016年1~12月就诊于我院的20例AVM,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 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对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结果 20例中,5例(25%)隐匿性出血阳性,其中3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检索出5篇论著及1篇评论,这些研究均为病理学研究,隐匿性出血阳性率在28.6%~37.0%;常规MRI对隐匿性出血的检出率约为6.6%,高分辨MRI检出率约为20%。结论 SWI在检测未破裂AVM隐匿性出血中具有较高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Onyx胶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相关的供血动脉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2例大脑后动脉远端AVM相关的大型供血动脉蒂动脉瘤病例资料.结果 根据病变血管构筑特征及临床特点,对1例病人采用Onyx胶结合弹簧圈的方法进行栓塞,而对另1例病人则采用单纯利用Onyx胶进行栓塞.结果 提示Onyx胶结合弹簧圈的方法能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并能达到致密栓塞.结论 Onyx胶结合弹簧圈的方法有助于治疗动静脉畸形(AVM)相关的大型供血动脉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其中2例将融合的数据通过Dicom格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除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外余原有颅神经损害均恢复,且无并发症,MRI复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 术前MRI与Dyna-CTA/3D-DSA三维融合影像,尤其是动态融合影像上,可在融合影像的冠状位、矢状位与轴位上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联合神经导航在颅内肿瘤显微手术中定位及实时监测的作用。方法 筛选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5例术中实时超声监测联合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肿瘤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35例神经导航引导但未行术中实时超声监测的颅内肿瘤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率[91.42%(32/35)]与对照组[82.85%(29/35)]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84.1±20.58)min]较对照组[(306.5±11.92)min]明显缩短(P<0.05)。术前,观察组KPS评分[(58.74±2.076)分]与对照组[(56.34±1.381)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观察组KPS评分[(83.21±6.217)分]和对照组[(76.49±4.638)分]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而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门诊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术中超声可精准定位并实时引导,监测肿瘤残余,提高手术效率并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RI与Dyna-CTA融合影像在垂体腺瘤尤其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经鼻蝶切除术前评价、术中导航和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3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均行MRI与Dyna-CTA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的关系,并将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辅助下行经鼻蝶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 手术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并发症包括短暂性尿崩6例,术后垂体功能低下5例,术中脑脊液漏1例;无颈内动脉损伤,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1例患者再次手术,1例行γ刀治疗。结论 术前MRI与Dyna-CTA三维动态融合影像,可全方位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