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子提出的以孝为中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可以称作孝之三境界。他认为,孝的理想境界,就是以知恩报恩的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他物,使自己与他人他物都能充分显发天赋的潜能,共同臻于理想境界,从而也就使父母祖先的生命在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努力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不朽。  相似文献   

2.
孝道在构建传统中国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根基,维护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孝的产生源于社会和谐建设之需要;儒家以孝为人之德性的根本,强调塑造个人良好品德促社会和谐发展;孝为为政之本,以政治和谐维持整体社会和谐;孝产生后即和礼、法及宗教紧密结合,调节着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进行孝文化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儒家,荀子首先提出了“礼法”概念,开启了儒家礼的法典化进程。荀子释礼为法,将礼从内在心性引向外在法典,展现了儒家内部的礼法观变革;又以礼纳法,批判了法家以严酷刑律治国的思想,提出以礼为国家法典之主导的思想。苟子的礼法思想,以“重建”整个社会制度为归旨,故而为儒家进入政治生活领域打开了通道,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4.
韩非"文学"观受先秦时代影响,是一种范义的文化意义上的文学,是为其政治观所服务的。韩非的刑名法术之学本于黄老,在文学上表现为厌弃形式上的雕琢文饰,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美。韩非又是"法""术""势"的集大成者。为了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韩非提出"耕战"说,并驳斥修习"文学"、"礼"之儒者,认为他们不仅无益于世,甚至会引诱百姓放弃耕战之正事。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孝"的观念是完整而有系统性的."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孝"的心理基础是子女对于父母恩爱的回报,其认识论基础是对于父辈志向、品性和精神的肯定和继承.<论语>中还提出了"孝"的行为准则和具体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家庭养老方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础之一,传统孝文化对家庭养老关系中的子女行为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传统孝文化中"善事父母、敬养双亲"的影响日渐式微。如何继续发挥孝文化在家庭养老中的"导引"作用,就要深化对传统孝文化的认知,不断提高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精华元素的自觉意识,积极推进新型孝文化社会系统工程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孝道观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孝道观既有对传统孝道观的诸多继承,如高度认可孝道,注重"善事父母"等,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主张孝道的主体内容本义化;强调"孝"的双向、平等;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强调理性的、自律的"孝";不拘泥于孝顺的具体形式;强调"孝"的社会意义等。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儒家哲学,通过"仁"、"义"、"礼"、"信"等一系列哲学范畴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主体心灵善性的追求;并且提出以"克己复礼"、"养浩然之气"等修养方式达到"仁"的境界,先秦儒家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曾子提出的以孝为中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将孝分为三个层次,可以称作孝之三境界。他认为,孝的理想境界,就是以知恩报恩的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他人他物,使自己与他人他物都能充分显发天赋的潜能,共同臻于理想境界,从而也就使父母祖先的生命在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努力中达到最大程度的不朽。  相似文献   

11.
盟礼以杀牲祭神为核心仪节,以“信”为礼义,其中有人神之间的约束机制作为社会心理基础。《左传》记载隐公三年周郑交质,是春秋时期第一次在盟礼之外互相以嫡子为抵押,在人神之信外另取“人”为致信手段。”交质“破坏了盟礼的人神之信,也使人言之信面临危机。盟礼交质,是君王王权的失落,也是君王神权的失落。隐公三年君子曰就周郑交质这一事件,论述盟礼应当回归人神之信,并引《诗》以证人神之信。《左传》君子曰试图在“信”的危机年代里重建人神之信。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持有的坚定信心。儒家孝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儒家仁礼思想的根本所在。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承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社会职能,当前应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出发,审视孝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发掘孝文化的多重育人价值,构建"六化"实现路径,培育具有孝德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3.
孔子礼学虽然脱胎于周礼,但在对"礼"之正当性的解释上,孔子礼学与周礼存在根本不同,周礼通过"礼、德、天道"的理论思路解释礼之正当性,而孔子礼学则发现了周礼所忽视的主体价值自觉意识,提出了以"仁、义、礼"为基本架构的礼学体系,完成了从功利之"礼"到仁义之"礼"的价值转向。孔子礼学与周礼,看似"貌合",实为"神离"。  相似文献   

14.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孝道文化是中国孝文化的精华表述。孝乃善之根本、爱之源头及忠之基础。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可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教育相结合,以活动为主线开展孝道教育,利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优势推广孝道思想,调动各项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践行孝道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论语》  相似文献   

18.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论语》  相似文献   

19.
依据心理学对“礼”的内涵解释,分析了大学生“礼”的表征.礼心是“礼”的根本和精髓,而礼行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学生礼心包括敬人之心、谦让之心、平等之心;礼行主要包括衣着得体、举止端庄、谈吐文雅、尊老敬贤、尊重差异、诚实守信等.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儒佛不同的孝亲观及其宋代佛学禅师契嵩对儒佛之孝的调和与融通。分析了佛家之孝因基于佛教理论高于儒家之孝的具体内容。指出这实际上是佛教中国化、儒学化、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