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介绍党中勤教授长期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门诊及住院病例,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宣传健康教育,进行整理并总结导师临床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结论党中勤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始发因素是饮食不节,关键是脾虚失运,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是痰瘀同治。  相似文献   

2.
池晓玲教授认为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机中,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常为其根本,外候表现为痰瘀互结,提出了本病应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方法。又强调治疗该病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天、地、人三者间相互交感,以丙申年为例结合五运六气的变动规律进行用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3.
肝癖又名肝痞,多因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引起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酒精性及非酒精性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病理状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病工作组脂肪肝分组于2006年将脂肪肝称为"肝癖"病,包括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我院肝病科(国家级中医重点肝病专科建设单位)多年来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名老中医治疗肝癖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研制出消脂复肝丸,自2003年以来治疗肝癖病1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排除酒精及病毒引起的肝脏从单纯脂肪变性发展到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本病与多种代谢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严重危及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生命健康.笔者采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本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介绍吴耀南教授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血留着于肝的主要病机,提出"痰瘀同源、互化、同病"的"痰瘀相关论",采取"痰瘀同治"的方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党中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及其关于本病的学术思想。党中勤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患者嗜食肥甘厚味,脾运不及,致脾失健运,痰浊停聚中焦,土壅木郁,痰瘀膏浊沉积于肝而成,治疗以疏肝健脾、化痰祛瘀、通腑为主。  相似文献   

7.
刘艳红  顾勤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79-88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脂肪肝的一种,病机多认为是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最终痹阻肝脏脉络导致脂肪肝,痰、湿、瘀等为病机之关键.中医药治疗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或单味中药,或专方专药,或经典古方加减,或自拟方药运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全球流行率逐年升高,但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中医学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臌胀”“肝癖”“痰浊”“积聚”等,认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是本病主要特点,痰、湿、浊、瘀、热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有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氧化应激、调节脂质代谢和调节免疫等多种作用,与肝脏功能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广泛关注。许多研究揭示了肠-肝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相关,饮食、抗生素、益生菌及益生元、粪菌移植、微生态制剂、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从现代医学对肠道菌群生理功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现代医学“肠”的消化吸收、调节代谢、改善免疫等功能可属于中医“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功能的范畴。文章从中医“肝脾相关”“肝与大肠相通”“肝从左升,肺从右降,肺与大肠相表里”等理论视角出发,就中医学对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系的认识及相关治疗作一综述,阐述中医学治疗本病的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过食肥甘和情志不遂为基本病因,其病位在肝脾,以肝郁脾虚为本,痰/浊、湿、瘀为标,治疗以调肝理脾为治疗大法。文章以20多位名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经验为基础,简述了各位名医从调肝理脾论治本病的临床策略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0.
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简称脂肪肝,是一种病变主体在肝小叶,以肝细胞弥漫性大泡性脂肪变为主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认为FLD由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因素所致,通常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现代医学目前仍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学没有FLD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归于"痰证"、"积聚"、"胁痛"等病证.其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形成痰、湿、瘀互结,痹阻肝脏脉络.FLD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脂肪肝常见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脾虚、肝郁气滞、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等证型.中医治疗主要从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出发,根据证型选方用药并随证加减.近年来以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研究继续取得较好效果,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陈黎  蒋阳昆  林海  张红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9-171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8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中医证候分型,其中41例为痰瘀证,42例为非痰瘀证,以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作为对照,两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匹配。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谷丙转氨酶、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痰瘀证及非痰瘀证组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瘦素水平无显著差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组合并代谢综合征显著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51.2%VS38.1%VS8%),合并中心性肥胖者亦高于非痰瘀证组及健康对照组(70.7%VS61.9%VS26%)。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的病理本质是痰凝及血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证患者临床特征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脂联素、谷丙转氨酶、胰岛素抵抗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均较非痰瘀证升高,存在明显的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集聚的特征,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高月求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位在肝,病机关键是脾失健运、痰浊沉积,久病及肾,终成脾肾亏虚、痰瘀互结之证,治疗时倡导从脾论治。临证以自拟方参葛方加减,配合饮食结构调整及运动指导等治疗,标本兼顾,疗效满意。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脂肝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用脂肝消(荷叶12 g,丹参15 g,虎杖10 g,葛根10 g,姜黄10 g,泽泻15 g,鸡骨草10 g,决明子12 g,绞股蓝12 g,绿茶6 g)治疗。结果:痊愈17例,显效32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结论:脂肝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活条件及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非感染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临床症状少且无明显特异性,给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病机分析及证型判定带来困难,中医诊治建立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湿、热、痰、浊、瘀等病理因素特点、联系及鉴别要点,分析本病正虚与邪实的阶段性特征及病理性质演变,理清病位脏腑,尤其是本病中肝与脾、肾、肺的关系,系统阐述本病病机特点,以期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本病从单纯性脂肪肝进一步发展,可能逐步形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2]。  相似文献   

16.
肝癖,现代医学称之为脂肪性肝病,其已成为我国最常见慢性肝病,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最为常见,重度脂肪性肝病易发展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早期干预疾病进展是重中之重。现代医学目前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药物,文章介绍了张斌教授治疗肝癖的经验。张斌教授认为:肝癖的病因主要为饮食失节、劳逸失常,病机根本在于肝郁脾虚、痰湿内蕴,肝癖久病多有痰淤互结之征象。张斌教授通过中药疏肝健脾、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联合饮食控制、运动干预治疗重度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另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是除外饮酒和其他明确的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性变为主要病变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之一,目前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1])。现代医学用于治疗脂肪肝的药物种类有限,并且效果不明确~([2])。中药治疗脂肪肝  相似文献   

18.
从血脂代谢紊乱起始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展中存在着一定的病机演变规律,即谷气过旺,消耗不足,是血脂增高及脂质代谢紊乱形成的始动病机环节;气化失司,膏脂凝结,是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的病理基础;脂浊壅滞,聚结肝胞,是高脂血症及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形成主要病机;脾运失健,痰瘀互结,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的病理基础和病机关键;痰瘀郁热,积损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形成病理关键及其预后转折点。其中脾失运化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程进展的关键因素,而气化失司则贯穿与整个疾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钊  陈道云 《光明中医》2012,27(1):191-193
酒精性脂肪肝为酒精性肝病的早期病变,是酒精性肝病的表现形式之一,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中医认为该病病因多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或痰瘀互结所致。中医药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运用辨证论治理论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就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治疗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何教授认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位在肝,病性以邪实为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浊内阻,痰、湿、瘀互结是其重要病机。故应以疏肝健脾益气、化痰除湿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祛脂愈肝颗粒为基本方。强调基础治疗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简要介绍何鲜平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