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真 《东南传播》2021,(12):53-55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浪潮,传统媒体必须转变传播理念和传播形式,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对台媒体也不例外.为了满足台湾受众的新需求,不断扩大受众份额、提升竞争力.东南广播公司等传统对台媒体全力推动新媒体改革走向深水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播理念和方式,精准服务受众,不断开拓传播渠道,实现了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基于大数据技术下的精准广告技术日渐成熟.本文从提升技术,加大对数据的分析;建立明确的目标受众数据库;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精准广告创意,增强传播效果;重视新媒体发展,扩大精准广告传播范围等多角度对精准广告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电视栏目品牌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类电视台通过对成功的品牌栏目进行简单模仿就能获得较高收视率的恶性竞争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品牌栏目必须基于目标受众数据化分析建构栏目品牌要素;基于"用户体验"展开精准可控的栏目品牌管理;基于"制播互动"创新栏目内容制作模式;基于"多屏融合"推广栏目品牌,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栏目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纵观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发展在当代的社会文化和传播语境中早已成为大势所趋,而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也为整个社会信息文化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播速度更快、阅读更便捷、资讯更前沿更及时、受众更广泛、大数据搜索引擎等优势也使得新媒体不断普及,并被广泛接受.但此外,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需求增加、资讯膨胀和传播分异,也使...  相似文献   

5.
郭琳 《声屏世界》2017,(2):47-49
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逐步改变了电视栏目品牌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类电视台通过对成功的品牌栏目进行简单模仿就能获得较高收视率的恶性竞争已经不能应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因此,电视品牌栏目必须基于目标受众数据化分析建构栏目品牌要素;基于"用户体验"展开精准可控的栏目品牌管理;基于"制播互动"创新栏目内容制作模式;基于"多屏融合"推广栏目品牌,探索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电视栏目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6.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语境是以互动性为本质特征的传播语境,相较于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网络自制的新闻评论节目可以依靠大数据技术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实现节目的精准定位和传播.《今日喷喷喷》作为全网首档新闻评论直播节目,利用在线直播、弹幕评论及"灌水"规则,体现出强互动性的节目特征.其话题选取兼顾"新鲜度"和"热度",且形成了完成一次制作,多平台协同发力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节目嘉宾的选取和语言风格的转向也为传统新闻评论节目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不断深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局面已经打开。互联网在众多受众的心理上形成了重要的场景和阵地,传统的媒体传播就像探索中的"深水池",怎么"融"又怎么"合"成为了广播电台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考。当前,媒体环境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互动化构建,实现了新闻常态的积极性拓展。传统形式的传播已经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广播电台想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就应当从传播方式上进行创新,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低价格、内容丰富的服务信息,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互动等优势,加大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便于更好服务于受众,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赋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传播的历史机遇下,坚持“内容为王”始终是革命纪念馆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核心要义。从传播者层面上讲,必须坚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深度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传播策略;从受众层面上讲,就是加强受众研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传播内容,有效缓解受众的资讯焦虑;从传播渠道层面上讲,新媒体视域下不论是跨界合作还是新渠道开辟,革命纪念馆要掌握可控的话语权,始终保持为民服务的本质和初心。总之,基于对革命文物的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与科技手段有效融合,面向公众推出更多优质的展览和服务,是革命纪念馆实现高质量传播的必由之路和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增强了信息传播力量,人们阅读资讯选择自主性也更强。促使自媒体人应运而生,他们结合受众需求,利用网络便利为受众提供新的资讯展现方式,探索使用商业手段使得自身获益,利用福利优惠大众的抽奖方式拉近粉丝和自身的距离,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媒体融合,先网后台"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媒体领域发展的一股潮流,然而对于许多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来说,如何实现真正的"融合传播",还是一个正在实践中摸索的课题。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社会公众对于资讯的海量需求给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保证资讯的真实可信有用,又要实现这些资讯的精准投放、有效传播。在当前媒体融合大潮中,社交化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新趋势。要适应新的宣传需求和用户标准,主流电视新闻节目必须以社交化传播为切入口,加快融合传播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张铭珊 《东南传播》2016,(5):146-147
在崭新的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环境呈现多样性,其营销策略也随之调整和变化,本文将以"互联网+"思维去探索广告的传播新形态。从广告传播的基本要素出发,探讨面对新媒体环境,广告传播趋势呈现的特征。随着营销本质的突破升级,广告传播模式将回归沟通;由于受众的细分,需要广告进行精准的定向提供时刻的消费;最后增强多屏接触、提升互动体验感,才能实现将受众转化为消费者。  相似文献   

13.
郭立 《传媒》2017,(18)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先依赖"渠道"优势的传统媒体在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上都受到了严重挑战,其配套的生产流程亦呈现出无法适应互联网生态下的信息需求和受众需求的态势.在新媒体时代,要想真正成为一个具备全新业态的主流媒体,必须打造自有平台,在生产流程、技术架构、媒资共享等方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一体化运行.  相似文献   

14.
柳长盛 《今传媒》2016,(1):136-137
当今,媒介环境正在巨变,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也随之"升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对电视媒体的受众青睐度产生冲击,但其自身的传播弊端也为电视媒体重塑受众认同提供基础,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受众的需求方式进行分析,提供相应对策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岳琳 《新闻前哨》2021,(2):25-26
新媒体是在媒体技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更多受众参与提供条件的媒体形式。新媒体传播,要注重这种受众参与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在新媒体传播中,提高受众的参与体验效果,同时也要强化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新媒体传播要想实现社会广泛关注,就要将受众文化的民主化、多样化以及个性化进行探究,加强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移动视频的消费门槛逐步降低,受众通过收看新媒体移动短视频获得资讯已成为内容传播行业的新形态。而与此同时,传统电视行业的电视开机率与节目收视率均不理想。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借鉴新媒体短视频的特性对传统媒体电视节目进行短视频化,从而提升电视节目内容的传播能力,以此达到节目内容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广播记者要讲好品牌故事,必须要遵循新闻传播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将传统媒体的特质与新媒体的特质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省级广播电台注重本土化是根本,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遵循"三贴近"原则,精选传承百年以上的传统制作技艺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深入实地采访,提供客观、公正、准确、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在传播过程中,广播记者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将好的新闻作品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相融合,通过碎片化和个性化节目滚动播出,体现广播节目的及时、便捷、陪伴、互动等;同时整合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内容形式,通过广播、微信、微博、电商等多渠道、多平台进行传播,为受众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通过消费者的情绪将供给和需求相连接,从而实现了受众从听广播发展到用广播,从"受众为本"向"用户为本"的转变,这样既降低消费者的"搜索成本",引导受众理性消费,又可以将这些偏于一隅的好产品广为宣传,推动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正是媒体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新闻媒介受到了巨大冲击,尤其是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地方广播电视台想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新闻传播力。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生存环境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加强融媒合作,实现交互传播;创新报道模式,抢占传播前沿;找准传播定位,贴近受众生活;加强角色转换,重视节目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业态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科技传播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在数量、类型和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科技内容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科技传播理念、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甚至突破,以融合与创新的策略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这就要求科技传播主要围绕科技传播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就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实践性的论证,并对如何有效实施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丰富科技传播的思路和方法,释放科技传播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20.
曹蔚 《青年记者》2015,(5):62-63
新媒体语境下"碎片化"的受众受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划分。受众的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受众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性与多样性。由于受众具有流动性、广泛性、隔离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其需求也是难以界定的。同时,受众在大众传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播呈现出双向性,对于信息的选择也是由受众心理所决定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受众"碎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