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草药》2020,(17)
目的通过对国槐Sophora japonica不同组织器官进行综合评价,为其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比色法检测样品中芦丁、水仙苷、槲皮素、异鼠李素、重金属含量以及Fe~(3+)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DPPH·)、ABTS自由基(ABTS~(·+))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FRAP)。运用SPSS20.0软件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国槐不同组织器官中4种黄酮类成分总含量为花蕾花花轴叶枝条;抗氧化能力依次为花蕾花花轴叶枝条,与黄酮类成分总量呈正相关。花和花蕾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部分叶、花轴和枝条中Cd超标。聚类分析将花和花蕾聚为一类,花轴、叶和枝条聚为另一类;主成分分析将8个变量提取为2个主成分(PC1和PC2),不同组织器官间PC1值有明显差异,不同批次间表现在PC2值上有差异。结论国槐花及花蕾中重金属含量低,黄酮类成分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品质优良;花轴及叶也含有较高的黄酮类成分及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对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的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鉴定,找出炮制前后差异成分。方法 运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 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25 mL·min-1,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采集检测,利用PeakView 1.2.0.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质谱所提供的成分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裂解碎片离子信息,并结合对照品及文献信息进行成分鉴定。各样品质谱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的原则筛选得到多花黄精炮制前后差异成分。结果 从多花黄精生品及酒制品中共鉴定得到38个成分,包括甾体皂苷类15个、生物碱类6个、黄酮类3个、氨基酸类2个、有机酸类2个、其他类10个。PCA及OPLS-DA结果表明多花黄精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共筛选得到kingianoside Z,disporopsin,亚油酸等16个炮制差异成分。结论 UPLC-Q-TOF-MS技术可准确、全面地鉴定多花黄精中的化学成分,多花黄精中主要含有甾体皂苷类、黄酮类及生物碱类成分。其炮制前后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同类成分间的转化是造成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为多花黄精的物质基础研究及炮制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 采用 Agilent Extend-C18色谱柱(3.0 mm×100 mm,1.8 μm),流动相0.1%乙酸水溶液(A)-0.1%乙酸甲醇溶液(B)梯度洗脱(0~25 min,5%~95%B;25~30 min,95%B;30~30.1 min,95%~5%B;30.1~35 min,5%B),流速 0.4 mL·min-1,柱温 30 ℃。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模式扫描,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通过多级离子碎片信息结合mzCloud网络数据库,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对照品比对及文献数据进行准确定性。结果 共鉴定43种黄酮类成分,其中黄酮类24种,黄酮醇类5种,二氢黄酮类13种,查尔酮类1种。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的黄酮类成分在物质种类上较为一致,但峰面积存在差异。依据峰面积比较相对含量,发现30种黄酮类成分的相对含量随陈化时间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橙皮苷,diosmin,6-去甲氧基橘皮素,川陈皮素,橘皮素等24种黄酮类成分相对含量增加明显;柚皮素、新橙皮苷等其他13种黄酮类成分相对含量随陈化时间增加总体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方法可全面、准确、高效地测定不同陈化时间广陈皮的黄酮类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变化,可为广陈皮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并为阐释陈皮“陈久者良”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葛根产地、气候因子、葛根总黄酮、葛根多糖含量及药用抗氧化活性等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气候因子与葛根品质形成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葛根总黄酮和多糖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分析葛根产地和气候因子及各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葛根总黄酮ABTS+清除率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年日照时数呈正相关(P<0.05);海拔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年日照时数与总黄酮含量呈负相关;总黄酮含量与总黄酮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海拔越低,年日照时数越长,则总黄酮含量越低,而总黄酮ABTS+清除率越高。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与无霜期呈负相关(P<0.05),与7月均温呈负相关(P<0.01);无霜期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7月均温与葛根多糖含量呈正相关(P<0.05);葛根多糖含量与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呈负相关;即产地无霜期越短,7月均温越低,则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而葛根多糖ABTS+清除率越高。7月均温均与葛根样品中总黄酮、多糖含量均呈相关性(P<0.05),7月均温越低,葛根总黄酮含量越高,葛根多糖含量越低,葛根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越强。结论 葛根对ABTS+的清除能力比DPPH+强,各产地气候因子、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核心气候因子诱导葛根药用活性成分形成的内在规律展开进一步研究将为揭示葛根道地性形成机制及后续拟境调控葛根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藿香与广藿香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藿香和广藿香的茎、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并分析二者药理药效是否具有可替代性. 方法: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方法进行研究. 结果: 发现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总能力有一定相关性(r=0.609 9).通过比较藿香与广藿香的抗氧化能力发现,广藿香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79.6±3.14) mg·L-1],藿香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 (4.41±0.23) mg·L-1],广藿香石油醚部位Fe3+的还原能力最强[TEAC (1 822.99±1 141.13) μmol·g-1]. 结论: 广藿香与藿香均具有一定抗氧化能力,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药用植物金荞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时空分布规律,为金荞麦合理采收、资源化利用和高价值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根茎繁殖不同生长年限的金荞麦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育时期采集根、茎、叶、花器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器官样品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结果 随着金荞麦生育期推进,植株不同器官的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增加,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的含量最高;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根茎和茎秆(P<0.05)。不同器官间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花中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表儿茶素含量在茎秆中最低。黄酮类物质含量在根茎不同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儿茶素和总黄酮含量在根茎不同组织部位表现为须根>韧皮部>根茎(不含须根)>木质部(P<0.05),儿茶素和芦丁分别在须根和韧皮部含量最高。1年生与2年生金荞麦植株不同器官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考虑产量的前提下,根茎繁殖金荞麦种植1年即可采收,适宜采收期为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滇黄精酒制过程样品粉末外观颜色与5个非糖类成分含量的关联性,确定颜色量化值用于判断酒黄精炮制终点的可行性,从甾体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中筛选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标志物。方法 利用色差仪量化滇黄精酒制不同时间点样品粉末的表观颜色变化,计算总色值(E*ab)、总色差值(ΔE*ab),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炮制0、5、10、14、16、18、20、22、24、26、28 h的酒黄精(编号S0~S10)中原薯蓣皂苷、伪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元和水仙苷的含量,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样品粉末色度值与5个成分含量进行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样品粉末E*ab呈下降趋势,外观颜色由浅黄色向漆黑色变化;5个成分含量随时间动态变化趋势明显,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CA结果显示,滇黄精酒制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炮制前期(样品S0~S1)、中期(样品S2~S4)和后期(样品S5~S10);PCA结果显示,初始样品与炮制过程样品的颜色、5个成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样品S8和S9的差异最小;PLS-DA结果显示,b*、伪原薯蓣皂苷含量、水仙苷含量、薯蓣皂苷元含量和原薯蓣皂苷含量的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均>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原薯蓣皂苷、薯蓣皂苷和水仙苷的含量与E*ab呈显著正相关(P<0.01),薯蓣皂苷元含量与E*ab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伪原薯蓣皂苷含量与E*ab无线性相关。结论 在滇黄精酒制过程中,颜色量化值与化学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能客观判定酒黄精的炮制终点,可考虑将原薯蓣皂苷作为滇黄精酒制过程控制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长年限苦参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不同年限苦参药材茎、叶、芦头、侧根、根5个部分总生物碱与5种单体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年限苦参药材不同部位中5种指标性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 5种指标性生物碱在不同生长年限 苦参不同部位的分布有不同特点,不同部位槐果碱的含量分布叶>茎>侧根>主根>芦头,苦参碱的分布是叶>茎>芦头>侧根>主根,氧化槐果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槐定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叶>茎>芦头,氧化苦参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指标性生物碱成分含量随之增加,第4年有效成分增加幅度较小,其中主根中5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依次为一年生13.58 mg·g-1,两年生20.49 mg·g-1,三年生27.74 mg·g-1,四年生31.32 mg·g-1结论: 上述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苦参以及苦参的生长年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收时期牻牛儿苗中4种酚酸类活性成分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不同采收时期牻牛儿苗中活性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柯里拉京及鞣花酸的含量,为最佳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RP-HPLC,AgilentT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0.4%磷酸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9 nm,柱温30 ℃。 结果: 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柯里拉京,鞣花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92~4.920 g·L-1r=0.999 3),0.497~4.970 g·L-1r=0.999 7),0.995~9.950 g·L-1r=0.999 8),0.989~9.890 g·L-1r=0.999 7);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6%(RSD 2.1%),99.78%(RSD 1.3%),100.18%(RSD 1.0%),100.21%(RSD 1.4%)。 结论: 牻牛儿苗中没食子酸及原儿茶酸的含量在五月末达到最大值,柯里拉京及鞣花酸的含量在六月末达到最大值。4种酚酸活性成分总量在六月末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0.
葡萄籽多酚性成分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葡萄籽多酚性成分对小鼠的抗氧化性。方法 小鼠每日颈背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40 mg·kg-1,过滤灭菌),建立衰老模型;治疗组在注射D-半乳糖的同时以葡萄籽多酚性提取物组不同剂量(10、20、40 mg·kg-1,qd)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则以生理盐水代之。结果 葡萄籽多酚性成分能降低血清、脑及肝内丙二醛(MDA)的水平,同时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的活力。结论 葡萄籽多酚性成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段亚辉  张云  王雪  韩利文  李震宇 《中草药》2019,50(3):669-674
目的采用斑马鱼模型比较款冬叶、花的肝脏、肾脏毒性,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3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健康AB系及转基因系斑马鱼,将款冬叶、款冬花以及款冬叶、花分别与紫菀配伍后的4个样品溶于斑马鱼培养用水,分别以0.5、1.0、1.5 mg/mL给药,以培养用水为对照,处理72 h后观察各组样品对斑马鱼肝、肾形态及各指标的影响,以斑马鱼肝脏的荧光面积和肝脏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评价药物对肝脏的毒性,以斑马鱼表型变化结合培养液蛋白量评价药物的肾脏毒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对斑马鱼肝脏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但在1.5 mg/mL剂量下,款冬花及款冬花+紫菀组斑马鱼的肝脏荧光面积减小。各药物处理组斑马鱼表型及培养液蛋白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款冬花及款冬花配伍紫菀在高剂量时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而款冬叶及款冬叶配伍紫菀未表现出明显的肝肾毒性,即款冬叶入药的安全性风险不高于款冬花。研究结果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山东产忍冬花、茎、叶不同药用部位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分别提取忍冬花、茎、叶的挥发油,利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和比较;用70%乙醇分别提取忍冬花、茎、叶,提取液回收溶剂后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DPPH比色法对各萃取物、萃取后的水相部位及挥发油分别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比较。结果:从忍冬花、茎、叶中共分离鉴定了49种成分,三者共有成分11种,分别占各自挥发油含量的60.66%,77.98%和80.38%,含量最高的均为棕榈酸。忍冬花、茎、叶的不同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各样品间存在一定差异。乙酸乙酯萃取物清除能力最强,依次是正丁醇萃取物、水相、挥发油、石油醚萃取物;花的清除能力最强,茎和叶次之。结论:忍冬花、茎、叶中挥发油成分具有较高相似性;三者挥发油及不同极性提取物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菊花、叶和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菊花、叶、茎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绿原酸为对照组(CHA),分为菊花水提物组(JH-S),菊花醇提物组(JH-C),菊叶水提物组(JY-S),菊叶醇提物组(JY-C),菊花茎水提物组(JJ-S),菊花茎醇提物组(JJ-C),分别测定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及对羟基自由基(·OH),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脂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O-2·)的清除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菊花,叶,茎提取物和绿原酸的抗氧化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菊花、叶、茎的水、醇提取物(0.20 g·L-1)和绿原酸相比,还原能力分别为2.260,2.270,2.261,2.260,2.261,2.272,2.256均无差异,且各醇提物和水提物之间也无差异;对·OH,O-2·均具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水提物的作用均好于其醇提物,尤其抗O-2·作用明显强于绿原酸清除DPPH·,脂自由基方面效果均优于水提物,菊茎醇提取物对DPPH·清除率略高于绿原酸,相同浓度下菊叶清除脂自由基作用胜于菊花。结论:菊花、叶和茎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菊叶抗氧化作用与菊花相当。菊叶和茎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从金银花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23个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分别对其核苷酸特性、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二级结构及保守域、系统进化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3个金银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可以分为2类:赖氨酸甲基转移酶和精氨酸甲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具有明显的种间表达偏好性和器官表达偏好性,即23个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基因在金银花花蕾中表达量均高于红金银花,但在金银花叶中表达量均低于红金银花,并获得8个花蕾特异性表达基因,为进一步了解金银花类药用植物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功能以及活性成分表观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忍冬叶总黄酮的分离工艺及其对9种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以河南封丘忍冬叶为研究对象,以总黄酮为主要考察指标,通过大孔树脂柱色谱分离得到忍冬叶总黄酮,并对其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抑菌圈活性等体外抗菌评价。结果:建立了忍冬叶总黄酮简便、有效的分离工艺,证实了忍冬叶总黄酮对9种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好的广谱抑菌性(MIC为1.95~62.5 g·L~(-1),MBC几乎均为125 g·L~(-1))。此外,当忍冬叶总黄酮部位同时含有较多绿原酸(4.2%)时,不仅得率高(10.5%),活性也更强。结论:忍冬叶总黄酮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性,可以将其开发抗畜禽病原菌药物或者饲料添加剂,这也为忍冬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款冬花药材掺杂现象,对款冬花药材中花蕾及其杂质(花梗、根茎、主根)的化学组成进行比较,为款冬花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采用HPLC测定款冬花蕾及其杂质中款冬酮的含量,同时建立款冬花指纹图谱,采用相似度评价和共有峰峰面积对花蕾及杂质进行比较,对药材中各成分含量与花蕾占比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同时对花蕾和杂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分析各类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款冬花蕾中款冬酮含量以及指纹图谱中13个共有峰的峰面积均明显高于其他掺杂部位,且与花蕾占比存在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款冬花蕾与花梗、根茎、主根等掺杂部位可明显区分。指纹图谱各主要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咖啡酰奎宁酸类成分之间、黄酮类成分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倍半萜类成分中,款冬酮和款冬素酯存在较强的正相关,不同类别的成分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款冬花药材中主要成分均主要分布于花蕾,当药材中花梗、主根、根茎等杂质较多时会严重影响款冬花药材质量。目前《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款冬花项下尚未设置杂质检查项目,为了保证款冬花药材的质量,应增加其杂质检查。  相似文献   

17.
王玲娜  孙希芳  张芳  张永清 《中草药》2017,48(15):3182-3188
目的通过探索不同发育时期金银花颜色和每个花蕾活性成分量的相关性,为金银花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色度计测量不同发育时期金银花的颜色;HPLC法测定金银花样品中酚酸类、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等14种化合物的量;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金银花颜色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花蕾的发育,酚酸类、黄酮类化合物量在二白期、大白期最高,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量在大白期、银花期最高,从活性成分量结果考虑,金银花的最佳采收期为大白期;金银花发育过程中酚酸类、黄酮类化合物量与亮度(L*)呈显著正相关,酚酸类、黄酮类和环烯醚萜类成分量均与褐变指数(BI)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金银花的颜色与活性成分量密切相关,L*与BI可以更好地将外观指标与内在质量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与总酚的产率和纯度并探究其抗氧化机制。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和总酚的提取参数。使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进行纯化。通过UPLC-MS/MS分析纯化前后提取物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清除试验和分子对接评价提取物的抗氧化潜力。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 g·mL-1,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60 min。最佳纯化条件为:上样浓度0.12 g·mL-1,上样体积3 BV,上样流速3.0 BV/h,洗脱溶剂80%乙醇,洗脱流速4.5 BV/h,洗脱体积4 BV。与纯化前相比,纯化后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纯度分别提高了2.85倍和4.03倍。UPLC-MS/MS分析证实,纯化后部分黄酮和酚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此外,神农香菊茎叶提取物显示出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黄酮成分与黄嘌呤氧化酶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结论 本文对神农香菊茎叶总黄酮与总酚的富集和纯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表明了其潜在抗氧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罗布麻和混淆品白麻不同部位(叶、花、茎、根)指标成分的含量,对药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中指标成分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紫云英苷、芦丁、白麻苷、新绿原酸、绿原酸等14种黄酮和3种酚酸类成分含量。基于各组分进行聚类、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比较各组样品。结果:罗布麻和白麻不同部位样品主要活性成分为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三叶豆苷等。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显示,根中主要成分类似,叶、花中黄酮与酚酸含量均较高;罗布麻和白麻的差异成分主要表现在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金丝桃苷、白麻苷、山柰酚、表儿茶素、隐绿原酸、紫云英苷、三叶豆苷、异槲皮苷。结论:罗布麻与白麻主要成分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评价罗布麻属药材成分差异和罗布麻传统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