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静 《今传媒》2016,(10):38-38
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网络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努力。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及媒体融合的环境下,对信息传播的把控及安全管理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及社会稳定。网络安全是互联网发展的基础,研究风险传播对实现网络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期“风险研究”栏目着重对媒体融合时代的一些现象及问题展开探讨,并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规制传播风险,促进网络健康传播。庞宇博士提出,媒体融合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领导者形象塑造的垄断局面和正面宣传,以社交媒体所营造的即时互动、自由宽松的公共舆论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参与领导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颜维君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探讨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并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探析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孟岚则关注的是融媒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等现象,指出官媒应学会利用信息传播的新型平台来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郝光提出了推进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的思路和路径,即可借鉴长征胜利前后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经验,从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要素进行分析,以推动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2.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媒介发展历程角度,梳理人际传播媒介的演进,探讨人际传播在各个媒体时代的地位及表现形式,为研究媒介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5.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6.
张春彩 《新闻知识》2012,(12):111-112
媒介融合是当前大众媒介发展的唯一趋势,很多大众媒体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媒体的概念,这些都是为了应对新技术变革与受众广泛参与传播活动的发展现状。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诉诸文字传播与理性阅读的报纸在一百多年来不断进行变革,面对媒介融合的态势,报纸率先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但是媒介融合不同于以往的媒介变革,在保持报纸文字理性的基础上,需要在报纸版面设计上开始变革;这种变革不仅是版面形象的革新,更需要在设计思想上契合媒介融合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本理念变化进行分析,阐述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的要求,探讨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本理念变化进行分析,阐述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人才面临的困境以及对新闻传播教育产生的要求,探讨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超 《东南传播》2014,(9):29-30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同媒介间的融合变得越发频繁与融洽,移动媒介、网络社交媒介等新形式的出现,使得媒介终端的使用功能被广泛开发,媒体对大众的传播由面对面到点对点,媒体与大众之间的互动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台湾公共电视台,虽然作为一个非商业性质的电视台,亦不能固步自封,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应顺势而为,克服困难,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孙明 《新闻战线》2015,(5):83-85
传统纸媒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遭遇种种困境已是老生常谈之问题,在媒体风云变幻的今天怎样让新旧媒体更好地协同发展以及让媒体促进社会发展,媒介融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答案。媒介融合的概念讨论及问题所在作为新闻传播业界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这一概念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兴盛而出现,是当今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共有的传媒现象。虽然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实践是在西方媒  相似文献   

12.
金佳  殷帆 《新闻世界》2012,(5):175-176
本文以2011年新闻传播学术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为对象,分别从对媒介融合概念的理解、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方面对2011年媒介融合研究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新时期广告传播现状回顾一下广告传播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众传播形成之前,广告传播是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广告信息借助大众媒体实现了点对多点的"广播",这时的广告信息传播可以是全球性的,快速的,可测度的。进入数字新媒体时代,融合渐成风尚,媒介间的壁垒被逐步摧  相似文献   

15.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陆雨晨 《新闻世界》2011,(8):238-239
媒介社会责任的概念已被传媒业和大众认知,媒体在报道新闻、传播广告时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已成为从业者的共识,无论从社会责任论还是实践中媒介的社会影响来说,媒介承担社会责任是毋庸置疑的,2010年中国媒介社会责任研究着眼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并用大篇幅从不同视角分析媒介社会责任的担当等。  相似文献   

17.
张宏伟 《新闻界》2008,(1):81-82
本文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对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变化;奥运报道源与传播主体多样化;差别性优势满足受众新的需求;跨媒体联动营销;媒介融合下奥运报道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在这种形式发展的强烈需求下,媒介融合的出现,满足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概念开始进行分析,从现代媒体生长环境的改变趋势、强化电视新闻传播效力的发展情况和以科学方式评价电视媒体传播效力三个方面开始着手,探索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研究媒介融合的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旧媒介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媒体市场的创新,另一方面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产生影响,本文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入手,基于新媒体视角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市场的变革,以及融合新闻该如何面对新环境下的挑战,促进当前媒体行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