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环南路智慧快速路是绍兴市二环快速路的最后一块“拼图”,项目穿越绍兴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大禹陵景区、外国语学院)。结合项目沿线土地开发、景观环境敏感性、交通功能、路网条件及造价等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了区域内快速路的总体及节点方案。方案在保证不牺牲主要交通功能、对景观环境影响小的前提下,尽量做到节约用地及造价,可以为未来类似条件下快速路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无锡市太湖新城出入交通需求,对无锡市高浪快速路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介绍了无锡市高浪快速路工程的建设背景、建设规模、沿线现状及规划用地情况,明确了项目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及建设标准.在对无锡市现状路网流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规划成果,采用四阶段法对交通量进行了预测.结合交通功能及地块开发情况,研究分析了项目总体方案和项目沿线节点实施方案.最后总结认为,高浪路位于太湖新城核心区,项目规模大、等级高、社会关注度高,设计时须统筹考虑快速路敷设形式、节点处理方案、地面辅路的交通组织等问题,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沭阳交通结构,对沭阳环城快速路(淮河大道—松江路)进行了总体方案研究。介绍了项目所在区域的规划和建设条件,分析了沭阳县作为中小型城市对于快速路功能的需求,从工程总体方案、重要节点方案等方面进行交通分析和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4.
针对合肥市畅通二环·北环快速路改造工程总体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建设条件,对规划进行了解读,得出项目的功能定位和研究的重难点。通过交通流量预测,确定了道路横断面和项目的建设规模。重点对总体布置方案中环线快速路如何有效屏蔽穿城交通进行了研究,统筹考虑立交节点和匝道的布设。最后总结了环线快速路的设计重难点,并就道路断面中复杂的主辅切换系统提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交通诱导实施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具有差异性出行特征的出行者无法接受单一的诱导方案。针对城市快速路高峰时段拥堵问题, 研究了考虑车辆出行特征差异的交通诱导对象精准识别方法, 以保障诱导方案的实施效果。利用高德路况数据提取拥堵路段, 根据拥堵路段与相邻路段交通状态的相关性提出拥堵源路段识别方法; 利用车牌识别数据提取使用快速路车辆的出行特征, 包括快速路出行强度、地面道路出行强度、快速路出发时刻离散度和快速路路径选择多样性; 采用K-means++算法对车辆出行特征进行聚类, 识别出显著影响道路交通状态的出行者, 并为出行者推荐适合其出行特征的错峰或绕行诱导方案。以苏州快速路为例, 研究发现: 针对拥堵源路段的交通诱导能有效改善拥堵路段的交通状态; 类型3车辆(高频出行且易绕行)占单月工作日早高峰所有使用快速路车辆总数的14%, 却占单日早高峰总交通量的51%, 是重点诱导对象; 通过精准识别, 可推荐诱导车辆数占总车辆数的47%。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路网快速化工程中,如何改造与利用现状立交是工程的主要难点之一。以宁波东环北延快速路项目中的钟包立交为例,通过全面分析现状建设条件、交通功能、实施难度、社会影响等因素,结合路网规划,对立交改造方案进行研究。共提出4种改造方案,分析论证表明,快速路系统枢纽型互通立交结合地面系统平交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7.
丹平快速路是东莞和深圳连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属老路快速化改造项目,本文从建设条件、交通需求分析、子项方案比选、总体方案等层面进行方案介绍,并提出同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快速路系统是城市道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量短距离交通涌入快速路,使得快速路服务城市中长距离交通的特性被不断弱化。通过对长春中东部快速路交通大数据的初步分析,重点研究了非必需短距离交通的时变性、空间性及交织等交通特性,得出了快速路非必需短距离出行比例过大是造成城市快速路高峰期交通量大、与主线车流交织多、增加相连道路交通压力的主要原因,据此初步提出改善措施,为下一步制定解决城市快速路交通拥堵的措施和方法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全国各大城市陆续开始建设快速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升出行品质。高架快速路因用地集约,立体化交通及适中的造价等优点作为快速路的主要敷设形式被广泛采用。现对适用于城市高架的不同桥梁结构的特点及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为国内类似工程的桥梁结构选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市槐安路、西二环均是城市规划确定的快速路,但受建设条件限制,该快速交叉节点始终未形成互通。为解决周边急迫的交通问题,对现状道路及建设条件进行交通分析和功能定位,在现有用地条件限制下,提出两个立交方案。通过比选,推荐采用定向式立交方案,解决了拆迁问题。同时,通过优化匝道线形、敷设相变沥青等技术手段,解决了采光、路面冰冻等难题。一期工程通车后,实现了槐安路东侧主路与西二环的快速交通转换。  相似文献   

11.
针对淄博市中心城区道路高峰期拥堵严重,道路交通短板严重阻滞城市发展的现状,淄博市计划构建城市快速路网体系,近期计划建设一环快速路.在现场调研、建设条件分析、交通分布预测的基础上,阐述了淄博市一环快速路的设计理念、交通分析、功能定位、主要技术标准和总体方案布置.  相似文献   

12.
快速路工程多数具备规模大、涵盖专业多、内外部技术接口复杂等特点,设计时应充分融合各专业工程需求特点,系统制定总体设计方案。本文 介绍了海山大道(东纬一路—江锦街)的工程背景、建设条件,总体设计方案的构思研究过程。重点围绕各专业工程协同配合、互通立交总体方案、纵横断面一体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最后对该本项目进行了工程经验总结,形成了一些工程经验,以期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汤尼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2,(12):51-54,62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轨道交通建设纳入总体规划。而地铁建设存在占路开挖面积大、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建设期间会加剧城市的拥堵状况,因此在地铁施工期间如何进行交通分流从而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进行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通市轨道交通施工期间中心城区交通分流方案设计的研究,探索总结交通分流方案设计的方法、步骤及流程,着重从确定影响范围、解析分流对象、制定分流方案等几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旨在对以后类似工程项目的前期研究、设计、论证等提供一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发展,老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亟待改造更新,道路交通也日益拥堵。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城市管理部门对道路的交通疏解方案也越来越重视。因此,老城区市政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的研究、设计和制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重大,需重点研究。通过讨论老城区市政工程施工类型、交通疏解影响因素、工作思路、设计原则、交通疏解方案的分类、设计流程等,可为规划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单位制定合理的交通疏解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彦初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26-28,38,M0006
机场南线西段连接了成都市主城区和天府国际机场,为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和投运提供交通和能源保障,同时也是“东进”区域率先启动的市政道路之一。介绍了机场南线西段工程的建设背景和上位规划情况,重点阐述了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线路走向、总平面布置、横断面布置、重要节点处理、近远期结合措施等,为具有投资高、规模大、沿线情况复杂的新区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武汉白沙洲大桥是三环线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城南部地区重要的过江通道之一,因通行能力不足、桥梁病害等原因,已无法满足快速环线高效畅通的功能要求。借助武西高铁过江通道的建设契机,武汉在白沙洲大桥上游新建白沙洲公铁大桥,作为复线桥承担三环线快速过江功能。新桥的建设改变了基于老桥构建的交通体系,如何重塑一个更加高效的过江交通体系是一个关键而复杂的技术难题。本文根据对建设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的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三套新的过江交通体系和对应的总体方案,并通过综合比选确定推荐方案。此外,本文重点对两岸接线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鹦鹉立交和青菱立交的总体方案进行了深入论证。通过对本项目设计方案的总结分析,可为类似过江复线通道的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地下道路适应城市交通立体化、集约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区域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建设过程中,受地下空间复杂性、控制因素多样性的影响,其总体方案设计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以武汉谌家矶大道地下道路总体方案设计为例,分析了地下道路建设的控制因素,并从隧道工法分析、横断面方案比选、纵断面方案设计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地...  相似文献   

18.
赣南大道快速路是赣州市中心城区快速路网系统中最重要的“一横”,通过功能定位分析,确定快速路的设计标准和总体方案;结合沿线的规划条件、建设条件、景观要求,分段确定快速路的敷设形式;重点研究了互通立交、涉铁节点、穿越高速节点等关键节点方案,交通组织评价表明该方案具备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在杭州市萧山区“迎亚运、立新功、展新姿”交通建设大会战背景下,对通城大道快速路建设进行总体设计方案研究。通过对通城大道快速路地面道路分段和线路中5个主要控制点的分析,确定了快速路路线走向;从互通立交的总体布置、匝道的区域布局和地面道路(辅道)布局3个方面研究了工程总体方案;对快速路与沿线主要地块、建筑物的关系,以及与地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