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痰浊-痰瘀-痰结"在动脉粥样硬化(AS)病机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基于古今文献梳理,根据AS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痰"与"瘀"不同阶段呈现的交互状态,诠释在现代知识医学背景下AS的"痰浊-痰瘀-痰结"理论内核,为中医药防治AS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根据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机演变规律,从中医治疗学角度,提出了脾肾两虚是AS发病的始动因素,痰瘀蕴结是AS发病的关键环节,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是治疗AS的有效治法。基础和临床研究均显示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治疗AS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往往同时累及多处血管,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逐步深入,从痰瘀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要素分布,以及从痰瘀角度防治本病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AS)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发病基础,中医病机以气(阳)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AS初期当属气虚,中期则痰瘀并见,中晚期则痰瘀互结导致血脉凝塞。在AS病理变化中,炎症因子表达谱的异常改变是痰瘀病机的主要效应因素。因此,防治AS应以益气为本,痰瘀同治,抑制致炎性细胞因子,顾护心脉。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AS)按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瘀血"、"痰浊"的范畴,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二者中西医临床诊断虽均为不同的疾病,但从中医发病机制来看,均与"因瘀致痰,日久痰瘀互结"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二者虽为"异病",但同有"瘀血痰浊"之证。AS与免疫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抗体及低密度脂蛋白免疫复合物(LDL-IC)在A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AS的快速发展致RA心血管事件高发生率。RA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血脂和脂蛋白表现出致As性,有血浆Ox-LDL水平升高;血MDA-LDL、LDL-IC水平明显增加;LDL抗氧化能力下降。"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可以作为AS与RA"异病同证"的现代医学的研究指标之一,对与其相关的指标如ox-LDL、ox-LDL抗体及LDL-IC等进行密切的监测和药物干预,将有助于更好的全面的评估和治疗RA。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痰瘀互结、脉道不利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病机。脾病"脉道不利"包涵"脾虚"和"脾实"两层含义,体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线粒体稳态失衡在AS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脾-线粒体"相关性理论的指导下,"从脾论治"AS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以线粒体稳态失衡为切入点,以脾病"脉道不利"为理论基础,概述并试图阐明AS的中医病机及演变特点,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从脾论治"AS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8.
细胞焦亡是一种依赖于半胱氨酸依赖性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家族(Caspase)的调控性促炎形式的细胞死亡,其特征在于孔道形成,质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和促炎症介质进入细胞间质,导致炎症和细胞死亡。其中炎症小体激活Caspase-1对于细胞焦亡及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这种病理机制与中医"痰瘀毒"在AS中的致病机制相符合。因此,从"痰瘀毒"病机探讨细胞焦亡在AS中的作用,可为中西医结合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期病理基础一直备受关注,但如何运用中医解释、治疗AS领域仍较少涉及。结合AS病因、临床表现等,对比中医"痰核"理论、源流、病机,经过反复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后,认为AS斑块属于中医学"痰核"范畴,提出"脉生痰核"理论,以顺气匀血、化痰散结法为主,指导中医药防治AS,取得了临床疗效和学术进展,并形成一套适应症广泛有效的治疗方剂群。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血管生成与络病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药治疗的理论依据,本文从"络病"的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处血管生成的重要病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分析了AS病变发生、发展与中医"络病"的关系;并基于"络道亢变"等理论,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阐释了AS病变处血管生成的中医病机特点,提出络脉虚滞是AS络道亢变产生的基础,瘀毒阻络是AS络道亢变产生的重要条件;在治疗上,提出扶正养络、活血通络、解毒通络的治法,在AS的治疗中值得进一步重视和发掘.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肺动脉栓塞)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近期有研究表明炎性因子参与内皮细胞的炎症性反应是导致并发症最重要的原因。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白介素(IL)与血管内皮之间的炎性反应及讨论"痰瘀互结"致病的发病机制,有可能对血管内壁造成损伤,加速AS斑块产生过程,以揭露炎性因子在中医痰瘀互结与AS的过程中的作用。这将可能为AS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50年临床、基础、理论、药学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和项目组研究基础,动脉粥样硬化(AS)核心病因病机为"痰-瘀互损/共存",并具有不同发展阶段。在AS超早期主要是炎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障碍,应以"化痰和血、理气健脾"。在AS早中期主要是脂质条纹、斑块形成,应以"化瘀祛痰、健脾疏肝"。在AS中晚期主要是复合斑块、管腔狭窄,应以"补脾益肾、破瘀豁痰、搜风通络"。因而,中医药防治AS化瘀、祛痰、健脾贯穿始终,即"痰瘀论治、健脾为要"。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人体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炎症性质 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被证实与AS 进展密切相关,其特点是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炎症因子及细胞内容物 经膜孔释放引发局部强烈而持续的炎症反应。AS 病变组织中的细胞焦亡因血液循环积聚的脂质而过度激活, 继而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损伤血管内皮,促进AS 病变的形成与发展,这与中医“痰瘀毒”致病机制相似。活血 解毒类中药正是以“痰瘀毒”为病机治疗AS 的药物,具有抗炎降脂、改善循环等作用。因此,活血解毒类中 药可以将细胞焦亡作为靶点发挥抗AS 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心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脾肾三脏在生理上联系成一个系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痰浊、瘀血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基于整体观提出"心-脾-肾三脏一体"的观点。AS根本病机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故采用"益肾健脾,软坚散结"法治疗AS。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痰瘀"病理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复制Wistar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1个月后检测动脉斑块形成,作为模型成功的指标,治疗组用养心通脉片,对照组用绞股蓝总甙片治疗1个月.检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胰岛素,光镜、电镜及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养心通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有明显的降脂、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功能,能消退斑块并维持主动脉组织结构及功能,使细胞凋亡趋于正常.结论:养心通脉片对改善AS大鼠"痰瘀"病理细胞凋亡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中药及其制剂逆转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现代医家普遍认为AS斑块的病机核心为火热毒邪,痰瘀结滞,采用泻火解毒、化痰逐瘀、补益脾肾等方法治疗,疗效肯定;实验研究亦显示中医药可从促进斑块内脂质的逆向转运和消散、抗炎等多方面干预AS斑块发展。AS发展缓慢,病机复杂,斑块为有形实邪,缠绵难消,因此"治未病"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病因病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常见致病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过程相对复杂.中医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名称,归属于中医"中风""眩晕""偏枯"等范畴.课题组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该病为本虚标实证,病因病机与虚、瘀、痰、毒等致病因素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不外乎内因素体不足和外因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导致机体虚弱而引起.其病程历经本虚致实和标实致虚两个阶段,并通过探讨其中医病因病机,有利于该病的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炎症学说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认为AS的发生、病理演变过程正是中医毒邪致病,因毒而成痰成瘀过程,毒的致病特点与AS致病特点相合。而AS发病的毒邪本质,正是引发AS的各种炎症作用因素。临床从毒论治冠心病、脑血管病亦收显效,提出对AS从毒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肖福龙  宫丽鸿  赵帅 《中医药导报》2023,(8):105-107+116
近年来从线粒体自噬角度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属于本虚标实,与痰瘀生风理论密切相关。线粒体自噬可清除受损的线粒体、促进线粒体更新,就如中医搜风祛痰治法。从中医痰瘀生风理论出发,探讨线粒体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