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中国防伪报道》2012,(1):74-77
齐白石以中国画著称,也擅长书法、篆刻。他的书法,以行书和篆书最擅长,书风坚凝劲健,结体自然朴实,笔法纵横雄劲,内实外张,有高深的艺术造诣,为现代书法大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是他整体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毫不比绘画逊色,正如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所言:"据我的偏见,白石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篆刻离不开书法,进一步说明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还是独出一指的,故深受收藏家和美术爱好  相似文献   

2.
张德茂,汉族,内蒙古临河人。自小酷爱书画,青年时又攻篆刻。绘画艺术追习张大干,齐白石及陕西长安画派等名家为楷模。曾拜齐白石弟子高士古为师,深究面授篆刻艺术。其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获得金、银奖等。其作品入编《中华墨迹大观》、《亚洲艺坛名流》、《中华翰墨名家艺术博览》、《中华学者翰墨集》、《国际书画艺术大辞典》、《第六回国际书画审美大展》、  相似文献   

3.
凌云 《包装世界》2004,(6):82-84
说起苏子可,丽水市艺术界都非常熟悉,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最擅长的是根雕、国画、书法,对木刻、篆刻、剪纸颇有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宏 《包装世界》2012,(6):66-71
正当下众多的书法爱好者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非遗"——书法篆刻艺术承上启下,薪火传递,为弘扬先进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文学艺术之幸事矣,然书法队伍中总是存在良莠不齐。七岁乳童冠之"书法家",且"大师"叠出,"名家"泛滥,实名不符实。其中原由,笔者在此作一粗浅探讨。首先,要注重人格和文史的修养。人品不高则书法庸俗。宋四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已很普遍的出现在包装设计上,她与中国古代的绘画、图案,与现代摄影和图案结合在一起,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气息,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包装设计风格,但是,由于不少包装设计工作者比较注重美术字和外文美术字母的研究与练习,忽视了中国书法篆刻的学习,以至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差错。甚至在得奖的包装设计作品中也有这种情况。现仅以发表过的作品为例,就发现不少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三年前,年近花甲的我才开始学习写作,并向报刊投稿.写作少不了去图书馆搜集素材,起初我用钢笔抄写资料,有些长文章,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只能抄一篇,而且挺费神的.我写作的内容有文章、书法与篆刻,文章好抄,但书法和篆刻就难以抄出它的内涵和个性了,真让我伤脑筋.  相似文献   

7.
篆刻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艺术性、美学价值都与汉字相联,离开了汉字也就谈不上篆刻艺术。篆刻简单讲就是将篆文或隶书或楷书或简化字凿刻于金属物或石子或竹木上的一种实用性信物或叫印迹物证,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种特殊“艺术品”。从文化性来讲,其形式形制完全植根于中华民族诚信文化信仰当中,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以期达到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通过刀凿完美的展现了汉字架构所蕴含的美学形态,凸显了汉字特有的艺术魅力,装饰其应用于包装之中,对提升包装效应,弘扬文化传统,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色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一种举世瞩目的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涵有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尤其以文学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最深远。与我们设计活动相关的如绘画、书法、篆刻、文学等,更是具有其它地区文化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长寿图     
《影像技术》2011,(5):I0003-I0003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4—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在他的笔下,大凡花乌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篆刻艺术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不比从前,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因此面临困境。为改善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情况,从非遗活态传承的视角对篆刻艺术文创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产品存在互动性不强、趣味性不足、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通过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以物质、精神、行为3个层面分析篆刻文化融入文创产品的价值和意义,探讨篆刻艺术文创产品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提出增加篆刻形式纹样,结合篆刻艺术内涵,创新篆刻艺术玩法3个方法,产生一系列具有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丰富文创产品的文化性和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关注篆刻艺术文化,扩大篆刻艺术的受众群体范围,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宣纸五性     
1964年秋,郭沫若先生曾为泾具宣纸厂题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与绘画离开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宣纸以其薄、密、光、细、绵、韧、轻、软、洁、白等特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书画、书画装裱、仿古碑帖、水印篆刻、册页、扇面、拓片、信笺,成为最重要的文房四宝之一.素有"纸中之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的角度出发,书法教育的范畴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区分,我们今天论及的范畴指狭义的学校书法教育。高等院校书法专业的设置使中国书法教育由传统师徒相授的形式而递进到具有现代意义的较高层次的教育形式。通过艺术教育的中介作用,在掌握形式表现技巧的基础上,进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培育,从而使学生在书法创作中登堂入室,在书法的天地里纵横驰骋.使自己的艺术才能和个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41岁的福州市书法篆刻家邓宝剑,篆刻的一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章已完工.这枚花岗岩印章为正方形,边长1.75米,重15.249吨.据1998年<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记载,世界最大的巨印边长仅1.26米、高0.8米、重2.6吨.印纽为一条腾飞的巨龙,边款各为象征56个民族的56朵祥云和寓示吉祥的夔纹(见图),整个印章给人以粗犷、雄厚、大气之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已进入信息社会,随着高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壮大,电脑已成为人们打字、写文章,传递信息、交流的应手工具。殊不知,电脑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人们的手写练习,忽视了人们的书法教育,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可偏废。练好书法非一日一载之功,必须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所以应从小学生抓起,对小学生人力开展书法教育。  相似文献   

15.
王巍 《中国科技博览》2008,(17):194-194
中国书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却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为了促进中国书法的正常发展,维护女书法家的应有地位,本文从中国书法的男尊女卑现象存在的原因谈起,重点介绍了这种现象表现的三个方面:存在人群、女书法家的称呼、书法评论用语,最后简要提出女书法家的发展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5·20世界计量日前夕,寓意"追本溯源、不忘初心"计量精神的"源"文化石刻在福建省计量院闽侯科研基地落成。该石刻原石为天然花岗岩巨石,是科研基地工程建设之初开挖地基时所得,高2.8米、宽2.7米、厚2.5米,重约30吨,如此利用正是变废为宝。石上所刻序文、源赋、款印部分由该院计量文化小组成员曾新宇撰写并篆刻,书法部分由闽籍书法家马启雄、赖福龙题写。"源字石刻"通过源字石、序、  相似文献   

17.
田长锁,1995年生于“二爨之乡”云南曲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篆刻雕塑,师从云南书协王晓斌,系统学习书法,又随曲靖著名画家管天瑞学习素描、国画、雕塑等,爱不释手。现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又师从河北书协吴忠义,受益匪浅。所获主要奖励:1.第五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优秀奖”(2009-2010);2.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男子组800米第一名,4×400米第名,4×100米第二名,1500米第三名:3.作品《高山流水觅知音》在河北省金星教育期刊《疯狂作文》上发表(2011.2.24):4.作品《你还会骄傲吗》在云南省省级教育报《学生新报》上发表:5.荣获云南省省级教育报《学生新报》授予“优秀小记者”称号。  相似文献   

18.
刘恒 《包装世界》2010,(1):38-39
在名目繁多的艺术门类中,书法是十分独特的一个品种,这并不仅仅因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产物——即使是在中国艺术中,书法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性格,这主要是缘自于它与生活内容的紧密联系,与作者人格的深层契合。正因为如此,在传统的书法评价标准中,作者的道德修养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风格与人格形象的统一是达到高层境界的必要条件,技巧能力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  相似文献   

19.
梁勇第 《包装工程》2018,39(24):136-140
目的 探讨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如何使设计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内涵又不失时代气息。方法 借鉴篆刻艺术中典型的朱白文的布局、印面空间的疏密对比、空间排叠布局等形式语言。结论 汉字作为元素设计出的作品与篆刻艺术在设计构思、空间构成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都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意构思,因而,标志设计可以借鉴篆刻艺术的形式法则进行有效设计。  相似文献   

20.
正这是一个印章篆刻+信笺的套装组合。品牌命名"与","与"有链接、赠与、分享的意思,这是我的品牌初衷和意义所在。产品中印章与信笺的搭配是基于"印:亲自篆刻印章,感受手作的温度和愉悦,寄托心意;信:在信笺上印上亲手篆刻的章赠与他人,以此呼唤珍视身边人,珍视情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