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武术套路中非技击实效性动作的技术特征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套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具备技击实效性的技术动作,它与技击实效性技术动作相比,动作姿态、节奏和幅度等内在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意识和观念长期作用于武术,逐步抽象为纯粹的运动式样。积淀在武术套路非技击实效性技术动作之中,表面上看非技击实效性技术动作的大量产生,是武术技击价值的失落,这一变化也使武术套路具备了丰富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看不见的武术套路美:一项文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戴国斌 《体育科学》2004,24(4):65-67,79
套路,作为对技击的艺术表现,不同于实战;它包含着时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因此,时套路的审美和生产,要想象出其中看不见的时手、内容和技击用意等。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角从“艺术/技击”、“不可见性”和“乌托邦色彩”三个维度,来诠释武术套路的美。  相似文献   

3.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武术套路将技击的技术动作进行提炼加工,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来自于技击,而又对其进一步规律化、艺术化。技击是武术的灵魂,是武术最突出的特征,强烈的攻防意识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和艺术的鲜明标志。武术套路的美,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武术的价值问题上,理论界多有争论;认为武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技击性,如果追求失去技击性的"花拳绣腿",武术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但笔者认为,武术除了技击价值之外,更有它的美学价值,而且这种美学价值随着武术的产生就产生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增强;尤其是现代社会,武术的美学价值要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武术套路所具备的"舞"的属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武术套路是由"武舞"发展而来的,并通过对武术动作的"舞"化来展现武术的技击含义,作为身体表现艺术的形式,在表现的审美功能上的"舞"化又使得武术套路具备了"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比较、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文化学、哲学、美学、体育学以及武术学的视角对武术套路与技击实战、武术套路与舞蹈、武术套路与体育学、武术学者对武术(武术套路)身份的看法等4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武术套路既有技击实用的一面,又有艺术表演的一面,与舞蹈、体育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性,就是这样一种"复合文化形态"、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作为一种程式规范,武术套路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通达目标的带有理想色彩的操作路径与价值形态。可以说武术套路并不是某种单一的身份确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涵容与积淀了多种文化营养成分。武术套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具有多维价值功能的势势相承的"身体技艺"。  相似文献   

7.
套路是演练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武术审美之旅,但长期以来武术技击本质论限制了对套路审美特征的认识与探索.研究认为:武术与舞蹈同源是武术套路艺术之根;武术套路不是便于记忆的技击术,也不是技击初学之门,而是运用技击元素的艺术创作;动作名称的想象以及“对手”的不在场,体现出武术套路已从技击走向审美;形似、不似、不似之似构成了武术套路审美的3个境界;武术套路超越技击的现实性、功利性、工具性,进而达到一种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8.
分析武术套路技术的生成机制.认为:武术的想象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套路之中,也塑成了武术想象的文化奇观.首先,作为需要想象的套路,有其丰富的源泉.其次,作为想象成果的套路,以门户作为阵地.从动作入手展开想象,丰富了动作方式,表现为动作技击用法的想象性解释.最后,作为门户想象的动力,其本质是门户的"求新立异",其支撑是人对自由的向往,其感染力在于"无中生有".  相似文献   

9.
张志雷 《体育师友》2010,33(5):60-62
分析技击和武术套路的关系,包括技击在武术套路中的表现方式,技击赋予武术套路的功能,以及技击与武术套路演练、教学、创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套路演练的表现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各类武术套路比赛,我们发现运动员表现力水平的不同对其运动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翻阅各类武术教材却很难找到关于表现力的论述。那么,表现力是否存在于武术套路运动中呢? 武术界自古就有一种片面的“惟技击论”。认为武术产生于技击,因而武术即搏斗技术,并由此斥追求演练效果的武术套路为“花拳绣腿”,失去了武术之本源。正因为“惟技击论”以“技击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作为排斥武术套路追求演练效果的理论依据,因而使人们回避对表现力的研究和实践,束缚了武术套路运动员技术水平提高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武术的技击本质为依据,试论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找出制约武术“打练结合”训练模式的相关因素为:⑴现代竞赛需要决定运动员的训练模式;⑵套路和散打项目在运动形式、运动性质等方面的异同难以使一名运动员兼习两种项目;(3)武术国际化市场决定套路和散打项目均需要各自改进加强。并提出套路运动S在练习套路的基础上练习散打、竞技武术套路动作的编排要有攻防含义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杨亮 《当代体育科技》2020,(11):61-61,63
武术搏击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为确保运动反应能力的有效提升,增强武术搏击训练的质效,促进完善武术搏击运动体系的形成。在武术搏击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反应能力将直接关系到武术搏击比赛的结果,因此在日常的武术搏击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反应能力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其搏击的水平至关重要,具有探究分析的价值意义。本文着眼于实际,从多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讨武术搏击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反应能力的提升方法,以期逐步构建起完备的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全面提升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体系,切实满足现阶段武术搏击训练的相关要求,不断增强运动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考察武术界长期以来关于套路与对抗两种运动形式关系的争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具体分析,发现有些套路与对抗密切相关,而有些套路仅是对一些具有技击含义的动作的艺术表现,还有些套路仅仅健身而已,后两者与前者分属不同的技术体系。武术应该按其主要价值功能进行分类,从而改变目前各类武术发展相互制约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从武术价值功能的演进看武术新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文章对武术由单一技击功能向多元价值功能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武术已形成技击、健身、艺术三大价值功能鼎立的局面,按武术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分为技击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三大类,以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助于理清武术错综复杂的脉胳,解决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许多争端,使武术更好地沿着竞技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武术电视传播:文化为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讲用 《体育科研》2009,30(4):55-58
中华武术是受中国传统儒、道、墨、释等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讲求武德伦理、自修兼济、艺术审美,蕴含着儒家的仁义思想,墨家的非攻思想,道家的自然思想,佛家的救世思想,强调身心一元;目前中国电视对武术以固定化栏目传播的主要是技击武术。对武术技击的放大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戕害了武术文化,导致了受众对武术的误解,从长远来看不刹于武术文化的整体传承;在后奥运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武术电视传播需以“文化传播”为魂,采用“文化、技击、艺术”等多元传播形态,运用多种节目形式展现武术的“原貌”与“全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讨论了中华传统武术在搏击和套路演练中,神与形的相互关联以及神在传统武术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传统武术对人类"神"的潜能的挖掘与充分发挥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柔韧素质为切入点,探讨柔韧素质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影响。研究认为,柔韧素质训练对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演练水平、动作屑量、动作难度及预防运动损伤等几个方面。通过对武术套路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分析、总结与建议,以期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化解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局,针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见解。得出:“回归技击,弘扬文化”已成武术教学改革的共识,但存在“打练并进”和“打练结合”的学校武术发展模式之辩,出现了“淡化”“优化”“强化”武术套路的教学定位之争。认为:(1)“打练并进”符合未来学校武术发展的方向,“打练结合”可以改变武术套路教学的枯燥性;(2)将武术散打引入教学体系,实现“武术套路与武术散打”共存的教学模式,才可以实现“武术技击价值”的真正回归;(3)武术“技击性”教学需要充分保障其开展的“安全性”,应依据“禁止重击”的理念进行技术修订。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太极拳、形意拳动作"发劲"的特点,从物理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虽然太极拳以转动为主,而形意拳以直线运动(平动)为主,这仅是表像区别,但其内在本质是相同的。两者打击力量的获得,绝对不是依靠肢体部分进攻的运动,而是身体整体部分的参与。因此,不论是武术套路的形成,还是武术套路的训练等无不受传统文化整体思维观的影响。当下借助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进一步认识武术、指导武术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技击概念是什么?是了解技击本身和建立技击与现代武术关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明确技击的构成要素,不仅为进一步研究技击演变提供理论支撑,更将为明确现代技击概念奠定基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对技击文本文献进行研究.阐明冷兵器时代军事背景下,技击是士兵练就的近距离手持器械的杀敌动作.其具备四要素:一、技击的获取过程是练就的,不是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就能称为技击;二、技击的使用者是士兵,其彰显了技击的军事特征;三、技击的表现形式是近距离手持器械的动作,排斥了脱手类兵械的使用;四、技击的使用目的--杀敌.最后提出技击脱离军阵束缚以后,其使用者、表现形式和使用目的都出现了多元并存局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