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脑卒中后病人常会出现下肢痉挛(即脑卒中恢复期),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使运动系统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从而使原始的、被压抑的、皮层以下的运动反射释放,引起运动模式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至痉挛僵直,肌群间协调紊乱,出现异常的反射运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紧张反射等。笔者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运动点神经松解术对严重痉挛状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定运动点神经松解术对严重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或脑外伤所致严重痉挛状态患者18例,应用肌电图引导下的运动点无水酒精神经松解术治疗。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痉挛状态,功能性步行分级评定步行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ADL。结果:18例患者治疗后痉挛状态均明显缓解,步行能力及ADL显著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点无水酒精神经松解术治疗严重痉挛状态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瘫肢体痉挛,表现为上、下肢肌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协调异常,甚至不能运动。尽早打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痉挛模式,对其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从1999至2004年运用低频电穴位刺激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结果显示低频电穴位刺激能较好地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具有较好的抗痉挛效果。本文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定义、病理生理、治疗概况和A型肉毒毒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目前临床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痉挛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科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功能锻炼,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共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效果、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有96.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对照组有80.00%的患者痉挛状态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FMA)及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康复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6.
李佩芳  刘霞  苏毅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26-1129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而偏瘫痉挛状态是脑中风最重要的功能障碍之一。存活下来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80%的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肌群之间的运动不协调性,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电针联合巴氯芬对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与巴氯芬联合治疗脑卒中高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各29例,均常规给予口服巴氯芬片,中频电刺激患肢痉挛拮抗肌,抗痉挛体位练习及功能训练。电针组同时加用电针刺激,上肢取劣势侧伸肌,下肢取劣势侧屈肌。结果: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均明显降低;Barthel评分明显提高(均P<0.01)。结论:电针联合巴氯芬能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至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患者运动训练的进行,使ADL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患者常会出现肌肉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有几种特殊形式包括:痉挛、强直及去大脑皮质强直,但以痉挛最为多见。据报道,大约20%—40%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肢体痉挛[1],痉挛患者的损伤部位多位于大脑皮质、内囊及基底神经节区[2]。长时间过高的肌张力不利于患者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会导致疼痛、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异位骨化等运动系统的静态畸形,影响患者行走及日常生活活动[3]。关于痉挛的发生机制,目前神经生理学认为痉挛是牵张反射增强的结果,然而急性神经损伤后痉挛状态的延迟出现使得研究者认为痉挛不仅仅是一种释放现象,而是发生在脊髓和脑中的可塑性变化,以及继发的软组织改变也可能增加痉挛[4]。脑卒中后痉挛可分为两部分:由于牵张反射介导的张力过高—反射性介导机制;由于软组织改变引起的张力过高—非反射性介导机制[5]。本文就脑卒中后痉挛的反射性介导与非反射性介导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中风二代回春胶囊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与康复训练结合,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前后上下肢经挛程度、Fulg-meyer,Barthel指数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为72%,下肢为60%,与对照组50%,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运动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风二代回春胶囊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应用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4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应用电针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肌肉痉挛程度均有改善,治疗组差异更显著,治疗组临床治愈率(45%)高于对照组(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42,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治疗中,电针与康复结合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肌肉痉挛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正>脑卒中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幸存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而肢体痉挛是造成中风患者功能障碍,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原因之一,据报道,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在恢复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状态是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2]。因此,能否有效地抑制痉挛,进而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关键[3]。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影响患侧肢体的随意运动,甚至造成关节挛缩或者严重的疼痛,笔者采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肌肌张力多在卒中后数天到数周后开始增高,并伴有腱反射亢进,动作僵硬,临床上称之为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如痉挛状态未能分离,长时间会影响痉挛肢体血液循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近些年,已有不少研究者从拮抗肌入手,取得了良好的缓解痉挛的效果,目前研究表明其主要机制为交互抑制原理~([2])。我们把电针拮抗肌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作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现将本院采用电针拮抗肌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国产肉毒毒素A(C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国产肉毒毒素A(CBTX—A)局部注射,对照组只采用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MSA)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和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肉毒毒素A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殷素婷 《临床荟萃》2011,26(23):2097-2099
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随着肌力的不断增高,偏瘫肢体将出现痉挛状态,从而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进一步恢复,治疗非常棘手。本研究利用丹香冠心注射液治疗上肢肌肉痉挛,并且在超声引导下定位注射,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居家抗痉挛护理对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早期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50例。成立居家护理干预小组,由专业护士针对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评估后,实施居家肢体抗痉挛护理。干预6个月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肢体痉挛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干预6个月后,患者肢体痉挛情况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家抗痉挛护理有助于脑卒中肢体痉挛患者的功能康复,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连章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20-5321
目的:评估中风二代回春胶囊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中药与康复训练结合,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前后上下肢经挛程度、Fulg-meyer,Barthel指数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为72%,下肢为60%,与对照组50%,3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两组运动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中风二代回春胶囊对脑卒中肢体痉挛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詹蕾  张玉娟 《上海护理》2012,12(5):21-23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以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纯以抗痉挛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肌张力评分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the up-per extremities motor function test of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ment,U-FMA)进行患者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痉挛技术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四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而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减少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缓解偏瘫痉挛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推拿结合运动疗法缓解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 对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推拿结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结果 36例患者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结论 推拿结合运动疗法对缓解偏瘫痉挛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2004-01/2005-01作者利用课余时间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运动疗法实验室对1例脑卒中6年患者共完成约60次的康复训练。患者女,24岁,脑中动脉梗死左侧偏瘫6年,病后CT检查显示患者大脑皮质的运动区和颞叶受损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选择体育运动中能调用瘫痪肌的多种运动动作为练习内容,用音乐控制运动节奏,以授课的形式进行康复训练。根据Brunnstrom功能评定方法,采用录像和照像对训练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并适时地调整运动处方。Brunnstrom功能评定标准包括中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6个阶段,即弛缓阶段、痉挛阶段、联带运动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分离运动阶段和正常运动阶段。结果:通过60次康复训练,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已从痉挛阶段康复到分离运动阶段。结论:运动疗法对偏瘫上肢痉挛阶段到分离运动阶段的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疗效.方法 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两组均做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