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50-152
二甲双胍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在发挥其降血糖作用之外,还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增殖及生长,延缓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国内外关于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相继开展。本文对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癌症,一线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但术后复发率高。最常见的预防复发和进展的方法是通过膀胱内应用化疗或免疫抑制药物。然而,费用昂贵、不同程度的药物相关副作用及人群耐药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有必要寻求新的安全有效且经济的治疗膀胱癌的协同药物。目前,二甲双胍抗肿瘤研究的流行病学、体内外实验研究已成为新的方向和学术热点。本研究综述二甲双胍减少糖尿病患者膀胱肿瘤的患病及复发风险,抑制膀胱肿瘤细胞生长,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等抗肿瘤的相关机制及二甲双胍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期望为二甲双胍防治膀胱肿瘤的深入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能在体内和体外具有抑制口腔癌细胞增殖、转移等特性,其在抗口腔癌细胞生长方面有很好的潜力.口腔癌等肿瘤的发病风险及病死率可在二甲双胍的作用下有所改善,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复合物Ⅰ、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雷帕霉素等多种生化机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还通过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协同抗癌药物治疗发挥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抗肿瘤血管及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实验研究。方法应用Traswell侵袭试验以及Matrigel血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研究二甲双胍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以及血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应用胃癌细胞BGC823MTT试验和Annexin-V细胞凋亡试验明确二甲双胍在抑制为癌细胞生长方面的影响。结果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肿瘤血管的侵袭以及血管状结构的形成,并能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诱导其凋亡,其中10 mmol/L二甲双胍的凋亡率高达60%。结论二甲双胍具有抗肿瘤血管及抑制胃癌细胞生长作用,并能促使胃癌细胞凋亡,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期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提示传统降耱药二甲双胍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而体外细胞实验及体内动物模型实验多提示二甲双胍具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其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胰岛素/IGF-1轴及AMPK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并通过诱导miRNA表达发挥抗肿瘤干细胞效应,提示二甲双胍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MCT1)抑制剂α氰基-4-羟基苯乙烯(CHC)干扰乳酸代谢是否有抗肿瘤作用。方法体外检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1mmol/L、5mmol/L)、CHC组(5mmol/L)及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5mmol/L和CHC 5mmol/L)24、48hLL/2细胞的增殖、乳酸代谢的改变及24h细胞凋亡变化。C57BL/6小鼠于右背侧皮下接种LL/2肿瘤细胞(5×105/只),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将28只荷瘤小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0.1mL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0.1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二甲双胍治疗组(二甲双胍灌胃,200mg/kg,0.1mL/只,同时给予0.1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HC治疗组(CHC腹腔注射,100mg/kg,0.1mL/只,同时给予0.1mL生理盐水灌胃)和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上述剂量二甲双胍灌胃和CHC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测量体积大小并进行肿瘤组织原位凋亡检测。结果在体外,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CHC可以显著增加肿瘤细胞的乳酸生成,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和CH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动物模型证实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CHC可以早期减缓肿瘤的生长,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和CH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结论二甲双胍联合CHC可以改变肿瘤细胞乳酸代谢,诱导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单羧酸转运蛋白1(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 1,MCT1)抑制剂α氰基-4-羟基苯乙烯(CHC)干扰乳酸代谢是否有抗肿瘤作用。 方法 体外检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1 mmol/L、5 mmol/L)、CHC组(5 mmol/L)及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5 mmol/L和CHC 5 mmol/L)24、48 h LL/2细胞的增殖、乳酸代谢的改变及24 h细胞凋亡变化。C57BL/6小鼠于右背侧皮下接种LL/2肿瘤细胞(5×105/只),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将28只荷瘤小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0.1 mL生理盐水灌胃,同时给予0.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二甲双胍治疗组(二甲双胍灌胃,200 mg/kg,0.1 mL/只,同时给予0.1 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CHC治疗组(CHC腹腔注射,100 mg/kg,0.1 mL/只,同时给予0.1 mL生理盐水灌胃)和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上述剂量二甲双胍灌胃和CHC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测量体积大小并进行肿瘤组织原位凋亡检测。 结果 在体外,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CHC可以显著增加肿瘤细胞的乳酸生成,同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和CH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动物模型证实联合使用二甲双胍和CHC可以早期减缓肿瘤的生长,与对照组、二甲双胍组和CH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CHC可以改变肿瘤细胞乳酸代谢,诱导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二甲双胍不仅是2型糖尿病一线和基础治疗用药,也是近年来抗肿瘤研究的热点药物。研究发现其在高糖、炎症、氧化应激及放化疗损伤等病理过程中,显示出对正常人体组织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将综述二甲双胍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效应及机制,以为二甲双胍作为放化疗辅助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抗糖尿病药物盐酸二甲双胍具有抗前列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肿瘤细胞的作用,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为肿瘤术后复发的控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现从细胞周期和分子机制方面就降糖药二甲双胍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谭志强  何立  江妍霞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1):2744-2748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不断上升,如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等,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自1995年二甲双胍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以来,其因安全稳定的降糖效果及心血管保护作用而受到内分泌专家的青睐,并成为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同时,国内外流行病学与临床观察研究均证实二甲双胍不仅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多种肿瘤的发生率,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示肿瘤的化学预防有可能在胃肠道肿瘤中取得突破。本文对二甲双胍抗糖尿病患者消化系统肿瘤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作用于未分化癌SW1736细胞,MTT法检测其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结果: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SW1736细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逐渐增强,于72 h达到最大抑制效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阻滞未分化癌细胞周期至G0/G1期;并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随着二甲双胍作用浓度的递增,肿瘤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20 mmol/L二甲双胍作用48 h后,可使SW1736细胞凋亡率从8.3%增加至13.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可抑制甲状腺未分化癌细胞的增殖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进程,诱导细胞凋亡,为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李优锋  程继东 《广东医学》2012,33(3):410-413
近年来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关系逐渐被人们重视,许多研究提示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糖尿病导致恶性肿瘤发病率增加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比较认同的观点是与高血糖本身、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有关。二甲双胍为双胍类口服降糖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它不仅有降血糖作用,还有抗肿瘤的生物效应。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二甲双胍能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体外研究证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和肺癌均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近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可能增加肺癌的发病率,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二甲双胍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具有降低肺癌发病率的作用,同时其本身可能具有抗肿瘤活性,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深入研究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有望降低糖尿病患者肺癌发病率,同时可为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文中就二甲双胍抗肺癌的可能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Li M  Liu J  Hu WL  Jia CH  Li HY  Wen ZH  Zou ZP  Bai XC  Luo SQ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9):1504-150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肾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Annexin V-FITC/PI染色镜下观察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观察二甲双胍对786-O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印迹检测AMPK信号及Caspase 9表达探讨可能分子机制。结果二甲双胍能够诱导786-O在低浓度血清环境凋亡,激活Caspase 9,二甲双胍能够激活786-O细胞中AMPK信号,但与其凋亡诱导效应无关。结论二甲双胍能够诱导肾癌细胞在低浓度血清环境凋亡,具有潜在治疗肾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并贯穿治疗始终达50年之久,因其新作用不断被发掘,一直是人们的关注热点。新近研究发现,除降糖作用外,二甲双胍还可以用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保护心血管、保护肾脏疾病、抑制肿瘤、抗炎等,本文就近几年有关于二甲双胍降糖分子机制的研究进行简单概述,对所开辟出的多种作用进行综述,为二甲双胍进一步的临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糖尿病患者乳腺癌的发生率及提高其生存率,具体机制包括胰岛素依赖型效应、胰岛素非依赖型效应、激活免疫及杀灭肿瘤干细胞等,大规模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以进一步确定二甲双胍在乳腺癌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然而,距离将其真正应用到临床还有很多疑问亟须解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 (CA19-9)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二甲双胍抗癌机制提供临床思路.方法 收集治疗血糖达标(HbA1c <7%)的初诊2型糖尿病136例患者的基本资料,按治疗时有无应用二甲双胍分为双胍组和非双胍组.检测治疗前及3个月后的血清CEA和CA19-9水平变化.结果 双胍组和非双胍组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基本资料:双胍组男性略多,体质指数大于非双胍组(P<0.05),餐后血糖非双胍组高于双胍组(P<0.05),年龄、HbA1c、FBS、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双胍组和非双胍组的血清CEA和CA19-9水平均各有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下降幅度比较,双胍组血清CEA下降更明显(P<0.05),而血清CA19-9两组间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结论 二甲双胍有降低血清CEA和CA19-9水平作用,其中对血清CEA作用部分独立于降糖作用,而对血清CA19-9水平影响和非双胍降糖药物无显著差异.提示二甲双胍的抗肿瘤作用可能部分与降CEA作用有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二甲双胍防癌机制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的口服降糖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不断被发觉.二甲双胍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降低血糖.目前,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DA)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达成共识,认为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并贯穿治疗始终[1].除降低血糖外,二甲双胍在改善脂代谢,保护血管,以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的运用中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2].二甲双胍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乳酸酸中毒则非常罕见,故能安全地用于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的治疗.许多大型临床研究如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均已证实二甲双胍治疗可对心血管疾病的预后产生有益影响.本文将简要介绍有关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是原发于骨髓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疾病预后往往不佳。硼替佐米联合激素的治疗等可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文章介绍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诊疗,论述二甲双胍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机制及进展,并提出二甲双胍可能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辅助用药与硼替佐米等化疗药物协同发挥抗肿瘤作用,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案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肿瘤是当今世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肿瘤的发病率亦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其病死率并未随着科学水平的进步而有所降低。中医中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及特殊优势,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单味中药及复方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物质,能够从多层次、多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且无不良反应。由于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因此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亦是十分复杂。随着对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也不断被发掘。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显示,中药抗肿瘤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肿瘤基因的表达、调控信号通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与自噬、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和改善肿瘤微环境几个方面。基于现有中药药理及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该文拟从肿瘤基因角度、分子通路角度、肿瘤细胞角度及微生物学角度等不同生物学角度对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