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成人标准BMI低辐射剂量和低碘对比剂使用量下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图像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将60例CTE患者随机分为双低剂量扫描组(A组,n=30)和常规扫描组(B组,n=30),A组扫描采用100 kV管电压,注射65 mL碘对比剂实现双低剂量扫描,B组采用120 kV管电压,注射85 mL碘对比剂。比较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组间差异。两名腹部亚专科医师独立对三期图像进行主观评分(1~5分),Kappa检验操作者间的一致性,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小肠肿瘤性病变、炎症性病变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图像噪声:A组>B组(P<0.05);图像质量客观指标中,平扫(SNR十二指肠、SNR空肠)、动脉期(SNR小肠、CNR十二指肠、CNR空肠)及静脉期(SNR小肠、SNR肠系膜上静脉、CNR小肠及CNR肠系膜上静脉)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均≥3分,操作者间呈中高度一致,三期图像A、B两组间主观评分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小肠肿瘤性病变、炎症性病变检出率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标准BMI双低剂量CTE扫描不仅降低了辐射剂量还减少了碘对比剂使用量,虽然图像噪声有所增加,部分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均不影响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CT低管电压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肺动脉CT造影(CTPA)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6例PE可疑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并行CTPA,对照组管电压120 kVp、60 mL对比剂,观察组管电压80 kVp、40 mL对比剂,并联合生理盐水20 mL。其余扫描参数相同。分别比较两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图像的主、客观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主观质量比较,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质量比较,观察组图像噪声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质量指标均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64排CT低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联合生理盐水CTPA对PE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图像质量满意,在保证诊断准确率的同时可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80kVp低管电压扫描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冠状动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扫描BMI为20~25 kg/m2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行80kVp扫描采用IMR重建(A组),30例患者行100kVp扫描采用iDose4算法重建(B组)。采用定量及定性方法分别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冠脉主要分支近、中、远段CT值、图像噪声及对比噪声比(CNR);定性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包括血管边缘锐利度、条纹伪影及总体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结果 80kVp扫描较100kVp有效辐射剂量降低45.3%。A组冠脉各节段CT值及CNR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冠脉各节段图像噪声均低于B组。A组各定性图像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对于BMI为20~25 kg/m2的患者,80kVp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A扫描联合IMR可实现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并发肺动脉高压与红细胞体积变异(RDW)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8年1月~2014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03例COPD患者为观察对象,36例并发肺动脉高压患者为观察组,67例单纯COPD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RDW值、脑钠肽(BNP)、尿酸、肺动脉收缩压(PASP)、肺功能指标和血气指标。分析两组受试者的相关指标,分析受试者的RDW值与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BNP、尿酸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评估RDW、BNP、尿酸预测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RDW、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SP、BNP、尿酸水平明显升高,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所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的RDW与PaCO2、PASP、BNP、尿酸呈正相关,与PaO2、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612、0.659、0.685、0.576、-0.433、-0.630、-0.705,P均<0.05)。RDW预测COPD肺动脉高压患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AUC=0.724、0.799、0.796,P均=0.000。结论 RDW能有效的反映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变化,且对COPD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70 kVp结合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头颈部CTA扫描患者60例,其中6月至10月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70 kVp结合SAFIRE,对比剂用量:0.5 mL/kg,为实验组;1月至5月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5岁,120 kVp结合滤波反投影重建(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对比剂用量:80 mL,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对比剂用量,CT剂量指数(CTDIvol),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对比剂用量为(41.12±8.13) mL,对照组为80 mL,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CTDIvol为(8.31±3.63) mGy,对照组为(13.41±4.02) mGy,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V2段及基底动脉的CT值和CNR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21±0.31),对照组为(4.04±1.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p结合SAFIRE技术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即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减少碘对比剂的用量,又改善了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 mGy]低于对照组[(2.63±0.19)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 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 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在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拟行肺动脉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0.6,对比剂碘海醇用量为50 ml);B组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为250 mAs,螺距Pitch1.2,碘海醇用量为25 ml).记录两组的CT剂量指数容积(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测量两组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CT值;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B组的CTDIvol、DLP、ED值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肺动脉主干及左右肺动脉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剂量行肺动脉CTA,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对比剂3种不同注射流率对膈下动脉(inferior phrenic artery,IPA) 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行腹部CTA患者,随机分为3、4、5ml/s组,对比剂(350mgI/ml)用量为1.0ml/kg。记录各组IPA各级血管的显示情况,测量各组RIPA 1级血管及2级血管的CT值。结果 90例均扫描成功。3、4和5ml/s组对于IPA 1级、2级血管的显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ml/s和4ml/s组对于IPA各级血管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ml/s组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显示明显高于4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5ml/s组1级血管及2级血管CT值明显高于4ml/s和3m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ml/s组高于3ml/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5ml/s的注射流率能显著提高IPA管腔密度,有助于IPA 3级及其以上分支更好地显示,可为研究IPA本身及相关疾病引发IPA改变提供较清晰的影像学图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源CT采用SAFIRE迭代重建技术、100kVp管电压、低浓度碘对比剂威视派克(270mgI/mL)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 连续搜集我院36例行冠脉CCTA检查者,扫描方案采用前瞻门控、轴扫,管电压100 kVp、对比剂为威视派克270 mgI/ml、剂量55~65 ml,自动毫安技术,SAFIER迭代重建(I26、streng3重建),测量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各节段CT值、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记录每位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源CT低管电压(100 kVp)、低浓度碘对比剂(270mgI/mL)冠脉CTA扫描方案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主动脉及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评分均为3分及以上.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冠脉CTA前门控(120 kVp)扫描方案,患者接受对比剂碘量远低于常规冠脉CTA.结论 双源CT低管电压、低碘对比剂冠脉CTA扫描方案不仅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还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然呼吸状态下高螺距双源CT肺血管造影(CTPA)技术对可疑肺栓塞患者应用的可行性、影像质量。方法对54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高螺距组),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患者在自然呼吸下行高螺距CTPA检查(螺距为3.0,120kV,100mAs,50ml对比剂);另选前期检查患者54例作为常规组行常规CTPA检查(螺距为0.8,120kV,100mAs,80ml对比剂),深吸气后屏气扫描。记录PA强化程度、图像噪声、信噪比、图像的整体质量、扫描范围内肺动脉分支是否存在对比剂充盈不均和心脏、呼吸运动伪影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螺距组肺动脉主干(PT)及尖段(S1)肺动脉、后基底段(S10)肺动脉的平均 CT值为(404±104)、(453±119)和(453±119)HU,平均图像背景噪声(11±2)HU,平均检查时间为(0.67±0.09)s,平均辐射剂量为(142±31)mGy cm,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检查图像无呼吸及心脏的运动伪影。肺动脉分支未见完全或部分缺损,所有患者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自然呼吸下状态高螺距双源CTPA检查能得到较高质量的图像,没有产生呼吸和心脏的运动伪影,且可避免出现瓦氏(Valsalva)呼吸所致的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方法将56例临床可疑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和自动触发管电流技术,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A组为试验组,采用管电压80k Vp。B组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20k Vp。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A组辐射剂量较B组下降38%,A组患者碘输入剂量较B组下降19%。ROI监测平面选取上腔静脉层面,阈值设定为100HU时图像显示清晰,升主动脉此时无对比剂充盈,而肺动脉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40ml生理盐水比20ml生理盐水冲洗后上腔静脉伪影明显减轻。结论通过优化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条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总碘量的摄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肺动脉压力演变和右心室功能演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MCT诱导的4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模型组(每小组12只),分别在第1、2、3、4周应用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MRI右心功能动态检测,观察肺动脉压力和MRI参数演变关系。比较对照组、PAH模型组各组间的相关各参数差异。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容积,右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与平均肺动脉压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注射野百合碱后1~4周,48只模型组大鼠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心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与平均肺动脉压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别为rRVEF=-0.823,rRVEDV=0.732,rRVESV=0.803)。注射野百合碱前两周,野百合碱组大鼠的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射血分数、右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4周后,以上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随着大鼠的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射血分数逐渐降低,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逐渐增加。对于大鼠慢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监测,MRI可以准确快速测量各项参数变化,右心室舒张末及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等参数是提示肺动脉高压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扫描时对比剂的不同注射方案对其图像影响,寻求最佳注射方案。方法 选取240例体重相近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行冠状动脉CTA扫描。A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7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生理盐水;B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C组应用3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第2期注入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随后追加生理盐水20ml。评价3组CTA图像升主动脉(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间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及室间隔显示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两组在减少10ml对比剂情况下,3组间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高于A、C两组(P<0.05),C组室间隔显示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应用第3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既能有效减少造影剂用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较好地显示室间隔,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能谱CT多参数成像评估胆固醇结石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25枚胆结石置入猪肝模型中行CT能谱模式扫描,并重建普通螺旋CT图像,测量所有胆结石单能量40 keV、100 keV时的CT值(HU40 keV、HU100 keV)、有效原子序数(Eff-Z)和普通螺旋CT值(HU120 kVp like),并计算40~100 keV区间能谱衰减斜率(K),根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分为胆固醇结石组56枚和非胆固醇结石组69枚。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胆结石成分的独立影响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影响效能及截断值。招募胆结石患者80例,术前行CT能谱模式扫描并重建普通螺旋CT图像,分别预测术前胆结石成分,术后取出86枚胆结石行红外光谱分析,分析各参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体外非胆固醇结石组HU40 keV、HU100 keV、Eff-Z、K值及HU120 kVp like与胆固醇结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胆固醇结石组高于胆固醇结石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Eff-Z[R=12.57(95% CI:5.38,29.35)]是胆固醇和非胆固醇结石的影响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62(95% CI:0.928,0.997),对应截断值为7.27。体内验证结果显示,以术后红外光谱分析为参照,能谱CT预测胆结石成分的总准确率为91.86%(95% CI:0.831,0.967),而普通螺旋CT预测的总准确率仅为77.9%(95% CI:0.690,0.872),能谱CT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κ =0.832,P <0.05)。而普通螺旋CT值预测胆结石成分结果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一致性一般(κ =0.561,P <0.05)。结论 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可较准确地评估胆结石成分,尤其以Eff-Z参考价值为佳,优于普通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扫描中心联合全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对乳腺辐射剂量的影响。 方法对成人胸部模体予以CT螺旋扫描,采取ATCM技术,取乳腺向上5 cm(mam+5)与4 cm(mam+4)、乳腺(mam)、腋前线(pre-axilla)、腋中线(mid-axilla)、腋后线(post-axilla)6种扫描中心,各扫描中心需要定位像扫描3次,并进行一次螺旋扫描,详细记录肺算法与标准软组织算法所得对比噪声比(CNR);采取热释光剂量计(TLD)进行乳腺辐射剂量的测定,同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扫描中心为post-axilla时CTDIvol累积值最小(3.531 mGy),为pre-axilla时CTDIvol累积值最大(4.126 mGy);扫描中心为post-axilla时乳腺辐射剂量累积值最小(4.793 mGy),为mam时乳腺辐射剂量累积值最大(6.471 mGy)。 结论联合ATCM技术进行胸部CT螺旋扫描时,扫描中心的选取可直接影响乳腺辐射剂量,建议以post-axilla为扫描中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等中心320排CT扫描联合AIDR3D重建在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将108例怀疑冠心病行CCTA检查病人随机平均分为A、B、C组,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A组常规扫描体位,管电流为智能毫安;B、C组等中心位置(心脏位于CT机架孔的中心),管电流分别为智能毫安的90%、60%。A组行滤波反投影法重建和AIDR3D重建分别得到Af、Aa组,B、C组行AIDR3D重建,比较Af、Aa、B、C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主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ED)。结果辐射剂量按A、B、C组顺序依次降低(P < 0.01);4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显示,Af组评分低于其他3组(P < 0.01),其他3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客观图像质量的比较显示,噪声方面,Af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a和B最低(P < 0.01);SNR和CNR两指标方面规律一致,均为Aa和B组最高(P < 0.01),其次为C组(P < 0.01),Af组最低(P < 0.01)。结论在不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情况下,等中心扫描联合AIDR3D能降低CCTA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基于低剂量CT筛查社区人群中胸部参数响应图(PRM)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进行低剂量CT筛查的2 428例受试者。根据肺气肿指数(EI)将受试者分为无肺气肿组(EI<6%,n=1 992)和肺气肿组(EI≥6%,n=436),进一步依据有无吸烟史分为无肺气肿不吸烟组(n=1 033)、无肺气肿吸烟组(n=307)、肺气肿不吸烟组(n=203)和肺气肿吸烟组(n=165)。通过薄层CT后处理获得受试者的PRM参数,包括全肺总体积、肺气肿体积、功能小气道病变体积、正常肺组织体积及后3个指标分别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右肺总体积、肺气肿体积、功能小气道病变体积、正常肺组织体积及后3个指标分别占右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左肺总体积、肺气肿体积、功能小气道病变体积、正常肺组织体积及后3个指标分别占左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分析有肺气肿组和无肺气肿组年龄、性别、BMI、吸烟史、FEV1、PRM参数等的差异,以及无肺气肿不吸烟组、无肺气肿吸烟组、肺气肿不吸烟组、肺气肿吸烟组受试者中PRM参数与FEV1的相关性。结果 肺气肿组年龄、男性患者占比、FEV1高于无肺气肿组,BMI低于无肺气肿组(P均<0.05)。肺气肿组与无肿气肿组PRM参数比较显示,肺气肿组受试者全肺、右肺、左肺的正常肺组织体积分别占全肺、右肺、左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均小于无肺气肿组(P均<0.001),其他指标均大于无肺气肿组(P均<0.001)。在肺气肿吸烟组受试者中,全肺、右肺、左肺的正常肺组织体积及其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均与FEV1呈弱至中度正相关(rs=0.258~0.482,P均<0.001),全肺、右肺、左肺的肺气肿体积和功能小气道病变体积及其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均与FEV1呈弱至中度负相关(rs=-0.368~-0.189,P均<0.05)。结论 PRM参数在有、无肺气肿人群中存在差异。在有肺气肿且吸烟的人群中,PRM参数与FEV1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有望成为筛查气流受限高危人群的预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观察低氧时大鼠肺动脉赖氨酰氧化酶(LOX)以及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交联变化,探讨LOX抑制剂β-APN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逆转作用。方法 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常氧对照组、低氧组及低氧+β-APN干预组。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标RV/(LV+S)及肺动脉结构重建指标管腔面积/管总面积(WA/TA)及相对血管中膜厚度(MT/ED)。采用羟脯氨酸比色法测定可溶性及不可溶性胶原蛋白的含量评价胶原的交联,荧光光谱法检测LOX酶活性,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肺动脉LOX蛋白、mRNA表达。结果 与常氧组比较,低氧组大鼠mPAP、RV/(LV+S)、WA/TA及MT/ED均明显升高,但均能被β-APN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氧组大鼠肺组织胶原交联、LOX酶活性以及肺动脉LOX 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常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APN干预组尽管不影响低氧大鼠肺动脉LOX mRNA、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β-APN干预组大鼠肺组织LOX酶活性及胶原交联明显低于低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氧能诱导肺动脉LOX高表达,通过促进胶原合成及其交联,参与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和结构重建。抑制LOX信号通路可能有助于延缓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80例新生儿,其中经过超声心动图证实患有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新生儿38例,根据肺动脉压力分为轻度组(20例)、中度组(12例)、重度组(6例),其余42例新生儿为对照组。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比较各组患儿心脏各腔室大小,并对比分析测量结果。结果 患儿心脏右房内径、右室内径及主肺动脉内径随着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增高均有增大趋势。对照组与轻度组、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右心房内径(RA)、右心室内径(RV)、主肺动脉内径(MPA)分别作两组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PASP的增高,新生儿低氧血症(PO2)逐渐加重,各组样本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对新生儿肺动脉高压进行准确诊断,对判定患儿预后、临床诊疗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组)和妊娠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孕晚期脐动脉血流S/D比值(S/D值)的变化及其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的孕晚期孕妇,剔除可能影响脐血流的合并症后,将孕妇分为甲减组、亚甲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S/D比值的不同,分析S/D比值与血清TSH、FT4、FT3的相关性。结果 甲减组S/D值(2.46±0.31)与亚甲减组S/D值(2.48±0.27)均高于对照组(2.32±0.17),P值均为0.000。亚甲减组与甲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3组间不同脐动脉血流S/D值区间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甲减组孕妇S/D比值与血清TSH呈正相关(r=0.186,P=0.037),与血清FT4、FT3无相关性(P > 0.05),亚甲减组孕妇S/D比值与血清TSH呈正相关(r=0.146,P=0.015),与血清FT4、FT3无相关性(P > 0.05),对照组S/D比值与血清TSH、FT4、FT3均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状态有可能影响孕晚期脐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