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焊接热模拟试验研究了焊后热处理不同保温时间对ASTM4130钢焊接粗晶区组织和韧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预热温度对粗晶区焊后热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640℃不同保温时间的焊后热处理,ASTM4130钢粗晶区未发现再热脆化现象;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冲击功先升高后降低,在保温时间为2.0h时达到峰值;在焊后热处理工艺相同的情况下,提高预热温度冲击功却稍有降低。试验证明:预热温度200℃,焊后热处理工艺为640℃×1.5h,粗晶区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相似文献   

2.
采用焊条电弧焊工艺用奥氏体A302焊条对12Cr2Mo1R钢进行焊接,焊后对焊接接头进行425℃保温370h的热处理;对焊接接头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物相测定和高温拉伸、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焊缝区组织为奥氏体、δ铁素体和少量碳化物;焊接接头高温拉伸屈服强度比母材的大,焊缝区的冲击功比母材的低;在焊缝区产生了少量脆性碳化物(M23C6型)和铁-铬新相,造成焊缝区的脆性比母材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采用E316LT0-1不锈钢焊丝对Q345B低碳钢和20Mn23Al无磁钢进行熔化极气体保护焊,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接头填充焊层组织主要为骨骼状δ-铁素体和奥氏体,打底焊层组织主要为树枝状铁素体和奥氏体;Q345B钢侧过热粗晶区组织为贝氏体和魏氏体,相变重结晶区组织为珠光体和铁素体,20Mn23Al钢侧热影响区组织为孪晶奥氏体和少量铁素体;母材和焊缝中的合金元素发生互扩散,Q345B钢和20Mn23Al钢侧扩散层厚度分别约为15,25μm;接头拉伸性能优于Q345B钢但略差于20Mn23Al钢,接头焊缝区硬度最大,热影响区次之.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S41500材料低温冲击韧性不合格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分别从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及热处理工艺方面对20组试样的冲击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41500材料中δ-铁素体的出现是造成其冲击韧性偏低的主要原因。当材料中合金元素Cr含量越接近上限、Ni含量越接近下限时,会导致δ-铁素体含量增加,大大降低低温冲击韧性。此外,热处理也不能有效地消除δ-铁素体,无法使低温冲击韧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汽轮机转子锻件高温扩散退火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试验方法,结合高中压汽轮机转子锻件实际生产工艺,研究了不同保温时间、锻造火次处理后晶粒尺寸、组织、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高温扩散退火对30Cr1Mo1V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温扩散退火可消除因枝晶偏析与锻造变形产生的条带组织;只在锻前进行高温扩散退火,试样晶粒尺寸较小,且扩散的均质化作用提高了30Cr1Mo1V钢的横向韧性;锻后长时间高温加热将导致晶粒过大、组织粗化,大大降低了韧性;高温扩散退火对30Cr1Mo1V钢塑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控轧+回火、淬火+回火、正火+回火不同热处理工艺对14Cr1MoR钢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控轧+回火和正火+回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和贝氏体回火组织构成,但相比例不同。淬火+回火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该热处理工艺下的14Cr1MoR钢室温和高温强度最高,韧性最佳。耐蚀性能方面,淬火+回火态试验钢最佳;其次为正火+回火态试验钢;控轧+回火态试验钢最差。  相似文献   

7.
800MPa级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全自动热模拟试验机测定了新开发的800 MPa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CCT曲线,据此制定了12种工艺对试验钢进行退火处理;通过拉伸试验测定了经不同工艺退火处理试验钢的力学性能,确定出了最优热处理工艺;对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钢的显微组织和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工艺处理钢均获得了800 MPa以上的抗拉强度,获得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强塑积最大)的热处理工艺为830℃退火120 s后,先以20℃.s-1的速率缓冷至700℃,再以40℃.s-1的速率冷至400℃,并在400℃等温处理400 s,最后以20℃.s-1的速率冷至室温;经最优工艺退火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为50%铁素体+38%贝氏体+12%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或铁素体与贝氏体的晶界处,还有小部分存在于大的铁素体晶粒内;在拉伸过程中试验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相变大部分发生变形量为10%~20%阶段。  相似文献   

8.
将304奥氏体不锈钢在1 050℃进行固溶处理以改变δ铁素体组织的含量,并分别在高压氢气和氩气环境中进行了慢应变速率拉伸和疲劳裂纹扩展试验,研究了δ铁素体对试验钢氢脆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原始组织中存在较多的δ铁素体,经1 050℃固溶处理后,δ铁素体几乎完全消失;在高压氢气环境中,δ铁素体的存在降低了试验钢的塑性,增强了其氢脆敏感性;δ铁素体的存在为氢提供了快速扩散的通道,从而提高了试验钢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  相似文献   

9.
用显微硬度测试、微观组织观察、室温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参数对CLF-1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RAFM)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适宜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经980℃×45 min固溶+740℃×90 min回火工艺热处理后,该钢显微组织良好且力学性能优异,抗拉强度达到760 MPa,伸长率为19.5%,可满足该钢的使用性能要求;其再结晶温度约为780℃;由α区进入α+γ两相区的相变点为820℃;在略高于920℃后将进入γ单相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3.5Ni钢焊接接头经历不同温度高温加热和不同速度冷却后,与焊后仅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者相比、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为厚壁低温钢设备拼接部件热成形和热处理提供了工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车轴管用XCQ16-1钢进行了不同温度淬火和相同温度回火的热处理,测定了其力学性能,并用OM和SEM对热处理后钢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分析了淬火温度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840~910℃的温度淬火对XCQ16-1钢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的影响不大,而对伸长率和冲击功的影响较大;860℃淬火后该钢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可满足车轴管钢的要求;860℃淬火+490℃回火后该钢的显微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冲击断口具有韧性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2.
研究焊后热处理(PWHT)对309L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焊后热处理的保温时间对309L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特别是韧性和延性;随着焊后热处理的保温时间的增加,其显微组织中的σ相含量逐渐增加,铁素体的含量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焊后热处理保温时间在24 h之内时,对309L熔敷金属的断后伸长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不同模拟焊后热处理制度对SA-516Gr.70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温时间相同,随着模拟焊后热处理温度提高,SA-516Gr.70钢强度降低30~40 MPa,-15℃下冲击吸收能量降低100 J以上,主要原因在于,随着模拟焊后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钢中晶粒尺寸长大、个别第二相粒子粗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30 ℃严寒环境下采用不同预热及保温措施进行电弧焊接的X80钢,观察了不同焊接条件下接头各区域的显微组织特点,通过硬度测试、拉伸试验、低温冲击试验对接头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严寒环境下焊接得到的X80钢焊缝以柱状晶为主,填充区主要由针状铁素体、先共析铁素体及少量魏氏组织组成,随着预热及保温温度升高,魏氏组织的尺寸和数量都有所减小;接头硬度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分别出现在热影响区的粗晶区与不完全重结晶区,随着预热及保温温度的升高,接头的整体硬度降低,焊缝区域的低温冲击韧性增强,而抗拉强度先提高后降低;预热及保温是接头在严寒环境下获得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有效措施,预热及保温温度为100 ℃时接头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此综合报告参阅了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抗蠕变钢和低合金结构钢中消除应力裂缝的有关文献,纵观了各研究成果和试验方法,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范围。由于目前铁素体钢和结构钢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文献中着重予以论述,因此在这里比奥氏体钢讨论得更详细。消除应力裂缝是指在焊后热处理或高温使用条件下、发生在焊缝金属或热影响区的一种晶间裂缝。由于这种裂缝不仅发生于消除应力热处理,同样也发生于高温使用条件下,所以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等,研究了通过弛豫-析出-控制相变工艺制备的热轧TRIP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对轧后TRIP钢在弛豫阶段保温时间的控制可准确得到设定比例的铁素体;在铁素体量较多,贝氏体量较少的情况下,较强的TRIP效应使得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并没有下降;较多的残余奥氏体和较高的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使得热轧TRIP钢的强度和塑性得到良好匹配。  相似文献   

17.
高焕丽  冯玉庆 《压力容器》2007,24(10):48-51
2.25Cr-1Mo钢热成型封头产生带状组织缺陷后,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通过改进热处理正火后的冷却方式,消除了缺陷,恢复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508-Ⅲ钢焊缝及热影响区在经历不同焊后热处理和层间温度后的力学性能和金相组织,找出焊后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层间温度等参数对低合金钢焊接接头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最终得出整个焊接过程中各工艺阶段所需的温度区间及与保温时间的最佳组合,而且通过金相分析得出金相组织转变对焊接接头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帮助改善焊后热处理工艺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控制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方式获得了14Cr1MoR(H)钢三种原始组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拉伸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组织对14Cr1MoR(H)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4Cr1MoR(H)钢奥氏体化后以风冷的方式冷却时获得板条贝氏体组织,以12℃/min控冷方式冷却时获得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这两种组织690℃保温20 h时效处理前后抗拉强度均高于540 MPa、-10℃冲击吸收能量均不低于160 J;14Cr1MoR(H)钢奥氏体化后以2℃/min控冷方式冷却,获得铁素体+珠光体组织,抗拉强度为480 MPa,低于标准要求30 MPa,经时效处理,钢的-10℃冲击吸收能量从154 J降低至58 J。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埋弧焊工艺对EH36船板钢进行多道次、大热输入条件下的焊接试验,研究了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大热输入条件下,焊缝组织由晶界铁素体、块状铁素体和少量针状铁素体组成,不存在侧板条铁素体,这对焊缝的力学性能有利;粗晶热影响区是受焊接热输入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冲击韧性最差的区域为焊缝;焊接接头的最高硬度出现在粗晶区靠近熔合线处,为222HV,最低硬度出现在细晶区,为181HV,未出现焊接软化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