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版男性不育症精液分析参考值调整对男性不育症诊断的影响。方法参考WHO1999及2010年版男性不育症精液分析参考值,对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3例行至少2次精液分析患者中,根据新版标准中精液体积、精子浓度、精子存活率和精子形态正常率参考值,分别有8例(8.6%)、10例(10.8%)、17例(18.3%)和18例(19.4%)患者改变诊断;263例行1次精液分析患者中,根据上述4项参数新参考值需改变诊断者分别为22例(8.4%)、15例(5.7%)、31例(11.8%)和53例(20.2%)。在所有356例患者中,79例(22.1%)患者根据1999年版标准中4项参数参考值判为"异常",但根据2010年版标准的参考值可判为"正常"。结论若以精液分析作为唯一检查方法,采用WHO2010年版男性不育症精液分析参考值将导致部分男性不育症患者划归为可生育人群,有可能导致更少的男性接受不育评估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呼吸道病原体抗原的意义,为临床提供快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44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数据,记录并分析包括肺炎支原体(MP)、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肝硬化并发SBP患者80例,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分析SBP主要诱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通过药敏试验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肝硬化并发SBP患者临床表现以白细胞升高(87.50%)、腹胀(83.75%)、腹痛(8...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AECOP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  相似文献   

5.
王海青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763-5763
目的分析2 a间患者跌倒(坠床)的原因,探讨预防患者跌倒(坠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2010年2 a中本院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坠床)例数进行比较,并对比较结果加以总结分析。结果 2 a间共发生跌倒(坠床)14例,2010年比2009年跌倒(坠床)总发生率减少25%。神经内科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减少35%。结论 2010年对入院患者使用意外危险因素评估表,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跌倒(坠床)护理措施,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葛兴  史旭波  马长生 《临床荟萃》2014,29(11):1213-1216
目的:评价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全面检索截至2014年8月的Pubmed 数据库(1966年~)、Embase 数据库(1974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年~)及维普数据库(1989年~),查找研究 ADHF 患者肺栓塞发生率的文献,采用 Stata 12.0版统计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在检索到的4370篇文献中,共有3篇符合纳入标准(3篇英文文献)。共纳入389例患者,其中肺栓塞31例。报道的 ADHF 患者肺栓塞发生率为5.0%~11.8%,Meta 分析合并发生率为7.6%(95% CI =4.0%~11.2%)。结论 ADHF 患者中肺栓塞发生率较高,在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早期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UC)复发及生存情况,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早期NEC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 2年OS、PFS分别为88. 8%、66. 7%; 5年总生存时间(OS)、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74. 1%、59. 2%,中位PFS为18个月。随访期内40%患者复发,其中81. 8%为远处转移。(2)术后单纯化疗(CT)者(n=7)与放疗(RT)/同步放化疗(CCRT)+CT者(n=20)的2年、5年OS及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依托泊苷+铂类(EP)≥5个周期(n=16)和Non-EP≥5个周期(n=11)化疗的2年OS、5年OS及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转移,术后Non-EP≥5化疗均是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1)早期NECUC预后较差,2年内约40%患者复发,且远处转移较显著。(2)术后EP≥5个周期化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额外的RT或CCRT未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淋巴转移和术后Non-EP≥5化疗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分析粪便钙卫蛋白(FCP)检测在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归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该院门诊及病房收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29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 C)患者36例,克罗恩病(CD)患者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可溶性CD163(sCD163)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2月90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58)与预后不良组(n=32).分析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的基本状态、变化和特点。方法应用荟萃分析(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和人工文献检索,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经过文献整理加工和质量评价,对收集的1980~2013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报道74篇共192个数据进行分析,涉及近43.5万人,采用95%可信区间,进行线性回归与相关、多层次敏感性检验分析。结果 1980~2013年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平均为(14.29±0.61)岁,与年代呈明显负相关(y=-0.036 9x+88.154,R2=0.136 3,P<0.001),由1980年的15.09岁提前至2013年的13.87岁,34年间提前1.22岁。以样本量为变量的多层次敏感性检验,表明1980~2013年我国青少年首次遗精年龄明显提前。年代分层分析显示,1980~1994年、1995~2004年和2005年及以后的3个年代段,首次遗精年龄平均值分别为(14.63±0.62)岁、(14.44±0.63)岁和(14.07±0.49)岁,均与年代呈负相关,分别提前1.35岁、0.54岁和0.12岁。结论首次遗精年龄在1980~2013年的34年间明显提前(P<0.05);在1980~1994年和1995~2004年均明显提前(均P<0.05),但变化幅度逐渐减小;2005年及以后出现平台期,无明显变化;1980~2013年的34年间变化幅度逐渐趋缓(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关系,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36例GIST发生于胃24例,小肠7例,大肠4例,肠系膜1例。高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1例,极低危险6例。②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与局部管壁分界不清。12例向腔内生长,24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③15例肿瘤最长径≥50mm,21例肿瘤最长径〈50mm,肿块形状规则19例,不规则17例,肿瘤大小及形态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肿瘤边缘情况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生长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21例,增强均匀强化14例,不均匀为22例,肿瘤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结论MSCTCT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表现,特别是双期增强特征性改变。结果 19例甲状旁腺腺瘤均为单发,边界清晰,呈软组织密度。CT平扫显示12例密度均匀,7例病灶内伴有低密度区(囊变、坏死)。CT双期增强扫描发现12例呈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18例(18/19)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平均动脉期强化幅值为85.4 HU,静脉期强化幅值降低,平均为50.4 HU。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的MSCT双期增强扫描征象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GIST患者MSCT检查资料,其中34例接受手术治疗,8例不可手术或转移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分析手术治疗经MSCT随访复发与转移情况;分子靶向治疗经MSCT随访后采用Choi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病灶的特征。   结果   接受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随访时间6~24月,复发12例,平均肿瘤直径1.64±0.49 cm;7例边界清楚,5例浸润生长;8例内部密度均匀,4例发现液化坏死区域;8例外形呈类圆形,4例呈现椭圆形;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8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例钙化。接受分子靶向治疗的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月,其中2例边界清楚,3例边缘光整,3例边缘模糊;6例增强后均匀强化,2例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例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2例重度强化;均有肿瘤血管;5例伴周围浸润,3例不伴周围浸润。第1次MSCT随访疾病控制率为75.0%,第2次疾病控制率为75.0%,末次疾病控制率为62.5%;伴MSCT随访的进行,GIST患者的肿瘤最长径与静脉期肿瘤CT值均呈现下降,且CT值与基线比较平均下降幅度高于肿瘤长径下降幅度。42例患者治疗后9例出现转移病灶,包含肝脏转移4例,腹腔转移2例,多处转移1例,盆腔转移2例。   结论   MSCT在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评价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为GIST患者手术或分子靶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及治疗指导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危和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CT影像特征之间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危和高危GIST患者42例,分析两组问cT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液化坏死、钙化和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中危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51±8)岁,50%(11/22)直径≤5cm;72.73%(16/22)呈圆形或类圆形;50%(11/22)腔内生长;63.63%(14/22)中度强化,36.36%(8/22)轻度强化;36.36%(8/22)边界欠清晰;54.55%(12/22)有液化坏死,31.82%(7/22)有钙化,1例发生远处转移。高危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8)岁,55%(11/20)直径≤5cm;20%(4/20)呈圆形或类圆形;25%(5/20)腔内生长;55%(11/20)中度强化,40%(8/20)轻度强化,5%(1/20)明显强化;65%(13/20)边界欠清晰;85%(17/20)有液化坏死,5%(1/20)有钙化,15%(3/20)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强化程度及转移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6,0.096,0.064,0.808,0.249),高危组中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和液化坏死发生率高于中危组,钙化发生率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03,0.027)。结论CT特征中肿瘤形状、坏死和钙化发生率有助于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肿瘤大小在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方面意义有限,肿瘤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清晰度等CT特征在鉴别中、高危患者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单侧32例,双侧8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50个病灶,30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灶最大径5 cm者44个,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 cm者6个,呈边缘不光整、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包绕同侧颈总动脉,1个侵犯气管,1个侵犯颈前肌群。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36个,等密度14个;密度均匀47个,不均匀3个。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30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4个。4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多表现为甲状腺区塑型生长、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大者易侵犯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及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消化道钡餐和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病人术前消化道钡餐和MSCT影像学资料,根据影像征象分析病变性质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病理检查显示,29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17例,肠道间质瘤11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消化道钡餐诊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良性11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生长为主;恶性3例,包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或不清。MSCT诊断胃间质瘤15例,肠道间质瘤10例;良性16例,包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内外生长均有,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恶性9例,多为腔外生长的不规则包块,体积较大(〉5cm),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病变中心可出现大片低密度影,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消化道钡餐及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SCT能准确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滑膜肉瘤(SS)的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S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11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增强检查;14例接受MRI平扫,其中9例接受增强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SS中,12例发生于四肢,8例发生于其他部位;病灶最大径2.1~16.0 cm,其中12例>5 cm。CT平扫病灶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8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3例出现边缘性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增强后2例呈渐进性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渐进性中度或明显强化。3例MR T1WI呈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或稍高信号;11例MRI信号不均匀,其中8例伴出血呈明显高信号,7例出现“三重”信号,8例瘤内见低信号分隔,6例呈“铺路石”样改变;5例病灶周围轻度水肿。增强后2例均匀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中度强化、5例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4例见“筋膜尾征”。结论SS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脏假性淋巴瘤MRI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肝假性淋巴瘤患者22个病灶的MRI表现,对MRI各序列信号特征及动态增强各期强化特点进行定性评价。结果:MRI平扫病灶均呈同质性,DWI明显高信号,ADC明显低信号。15个病灶周围沿汇管区DWI呈线性高信号。3个病灶在T2WI和DWI上发现了从病变处沿门静脉延伸的邻近肝实质的楔形水肿信号改变。增强后7个病灶动脉期厚壁环形强化,门脉及延迟期病变内部强化幅度减低,周围持续环形强化;13个病灶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其中9个病灶轻中度强化、4个病灶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中央廓清,边缘仍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轻中度强化,门脉及延迟期呈等信号。结论:肝脏假性淋巴瘤多小于2cm,信号均匀、弥散明显受限及DCE-MRI不同时期环形强化为其特异性征象,同时病灶周围汇管区DWI线性高信号及沿门静脉邻近肝实质的楔形水肿的发现更有助于肝RLH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