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11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57例,对照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75.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价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上下肢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评价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较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同时可以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皮针联合平衡针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结合头皮针、平衡针,治疗3周。治疗前后均采用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综合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FIM)评分法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对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在NIHSS、FIM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平衡针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1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58例中风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头皮针组(治疗组)和药物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93±4.20)显著低于对照组(11.59±5.86),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补泻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  相似文献   

5.
陈晓娟 《新中医》2017,49(1):130-13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各40例。药物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中药补气化痰通络汤治疗,针药组在药物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2组各治疗3周。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Fugl-Meyer运动评分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NDS评分均下降,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组NDS评分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评分均升高,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组FuglMeyer运动评分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针药组90.0%,药物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眼体针联合汤药治疗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阴虚风动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体针结合汤药治疗,试验组给予眼体针结合汤药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定患者偏瘫上下肢运动功能,并用Barthel指数对生活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前患者肢体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值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89%,优于对照组的7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体针联合汤药可以改善阴虚风动型中风患者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选取83例中风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41例和综合康复组42例。常规康复组单纯给予康复技术,综合康复组给予针刺结合康复技术。观察指标:1中风偏瘫干预效果;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1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中风偏瘫干预效果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康复组相比于常规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生存质量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能力,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皮针透刺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选用头皮针透刺疗法加普通针刺疗法,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12周,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组时,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透刺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运动功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型偏瘫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治疗中风后痉挛型偏瘫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头针治疗,观察组给予头针结合运动疗法,1个月后对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与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1个月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将头针结合运动疗法用于中风后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治疗中,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治疗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法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适量的影响。方法:24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眼针带针康复组)和对照组(运动疗法组)各120例。发病2周后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眼针带针康复法或运动疗法。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评价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Fugl-Meyer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眼针带针康复法组总有效率达92.18%。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组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患者以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头皮针抽提法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2%,对照组为75.4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runnstrom评分、Fugl-Meyer独立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FCA综合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针抽提法配合运动疗法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脑卒中急性期(病情平稳48h后,病程为1个月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康复训练+头皮针治疗。分别在干预前24h及干预4个疗程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与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采用脑卒中生存质量评分(QOL)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FMA、MBI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4个疗程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明显,生活质量得到改善,该疗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神经保护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通络汤口服及普通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采用常规疗法和平衡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加用头皮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博格平衡量表(BBS)评分、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傅格-梅尔氏运动量表(FMMS)评分和肢体肌力评分,统计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89.13%,对照组69.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BBS评分和Sheikh躯干控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1),观察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1)。2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治疗前减少,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上、下肢肌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结合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平衡功能障碍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头皮针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于其功能改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该院于2016年1月—2017年3月所接收的中风后偏瘫患者中本着盲选原则任意选取56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PT+OT等康复治疗,28例)以及观察组(针刺+头皮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28例)。针对两组患者功能改善方面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运动功能积分(Fugl-Mey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整体治疗有效率为89.29%(25/28),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针刺结合头皮针加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方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针对该部分患者功能进行改善,有助于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及肌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评分、肢体肌痉挛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肢体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针灸阴经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阴经穴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圣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137-137,185
目的:观察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头皮针组)和对照组(药物组)各1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68.75%,且蛆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P〈0.05,但是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结论:头皮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传统药物治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84-1486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功能康复和抑郁症状的影响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治疗的早期中风偏瘫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相同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效果好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幅度明显,组间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调节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中风偏瘫。研究进行分组,分组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用药、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P 0.05;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小于治疗前,且小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可加速患者的康复,能够有效改善肢体痉挛程度,提升其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患者对满意度相对较高,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