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解剖型框架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9-12诊治的36例(42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跗骨窦切口充分显露关节面,适当剥离跟骨外侧软组织,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采用三角固定原则置入框架钢板。结果 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8(10~24)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并发症。术后跟骨后关节面均获得解剖复位,跟骨长度、宽度、高度恢复良好,跟骨Bohler角及Gissane角恢复至正常范围。骨折愈合时间10~12周,平均10.4周。随访期间未出现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Maryland后足功能评价结果:优38足,良2足,可2足。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解剖型框架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兼有微创切口及内固定可靠的优势,极大降低了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可提供可靠的固定强度,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40足),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38.3±5.2)岁,其中Sanders Ⅱ型22足,Sanders Ⅲ型18足,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9±2.6) d。比较病人术前、术后首次及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与Böhler角的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5~7个月,2例患足因切口渗出延期愈合,其余患足切口愈合良好,无内固定物并发症。术后首次及末次随访患足Gissane角、Böhler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评分优良率为92.5%。结论 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微创锁定接骨板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65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4例, 女21例;年龄(42.5±10.4)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46例, Ⅲ型19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S组(经跗骨窦切口微创锁定接骨板固定, 35例)和L组(经L形切口锁定接骨板固定, 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B?hler角、Gissane角、内翻角, 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3.3±1.6)个月。S组的术前等待时间[(2.8±1.8)d]、手术时间[(80.7±9.9)min]、住院时间[(6.7±1.9)d]、术中出血量[(54.3±14.2)mL]、术后3 d VAS评分[6(5, 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骨科对20例新鲜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3~70岁,平均(44.5±0.5)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标准进行分型,Ⅱ型9例,ⅢAB型10例,ⅢAC型1例。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制动、冰敷、镇痛等对症治疗,完善检查后采用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1.9±0.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3.2±0.9)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学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评定疗效,优1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随访时间内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感染,无复位丢失,无腓肠神经受损,无腓骨肌腱炎等。结论 内侧撑开技术辅助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不仅能有效纠正内侧短缩、内翻畸形,恢复跟骨解剖形态,而且具有创伤小、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5月宁波市第六医院创伤骨科三病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的3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5例,女12例;年龄(48.2±5.6)岁(20~69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5例;跟骨Sanders分型:Ⅱ型20侧,Ⅲ型22侧。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Gissane角。术后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功能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5.2±2.7)个月(13~1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克氏针变形或断裂、骨折复位丢失、克氏针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术后37例患者跟骨解剖形态均恢复满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为13.3°±1.6°、32.5°±5.5°、32.7°±5.4°,Gissane角为78.3°±6.7°、127.2°±6.7°、128.0°±6.4°,以上指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距下关节活动度:轻度25例,中度12例,中度以上受限率为32.4%(12/37)。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12例,良21例,可4例,优良率为89.2%(33/37)。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应用可吸收棒联合克氏针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微创跗骨窦切口与传统外侧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8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切口不同分为微创组(20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和传统组(18例,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切口并发症.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2~68(42.3±12.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Ⅲ型23例,Ⅳ型12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改变情况,并于术后12个月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患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0(14.5±2.0)个月。切口长度4.0~5.5(4.7±0.4)cm。1例切口浅表感染,2例切口延迟愈合,腓肠神经损伤1例,随访无钢板外露、松动,无骨折复位丢失并发症。切口愈合时间14~28(15.4±4.7)d,骨折愈合时间8~14(9.8±1.9)周。B?hler角由术前的(9.81±14.28)°恢复至术后3 d的(26.35±11.04)°、术后12个月的(25.96±1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由术前的(122.54±16.79)°恢复至术后3 d的(120.85±11.88)°、术后12个月的(120.62±1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ryland评分由术前的12.66±4.10提高至术后12个月的92.20±7.82,其中优32例,良2例,可1例。结论 :改良跗骨窦切口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切口小,软组织损伤程度低,并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与固定,是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Acutrak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1—2013-12采用经跗骨窦切口Acutrak螺钉内固定治疗32例(36足)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于3个月内愈合,术后Bohler角为10°~40°(18.7±4.1)°;术后12个月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6~100(92.4±6.2)分,其中优23足,良11足,可2足,优良率94.4%。结论经跗骨窦切口Acutrak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可靠,具有复位满意、固定牢固、软组织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入路联合微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8年1月,对123例(137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行跗骨窦入路微创钢板内固定,其中Ⅱ型95足,Ⅲ型42足。观察术后跟骨骨折复位、腓肠神经损伤和伤口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跟骨均恢复解剖形态。1例深部感染,10例腓肠神经损伤。术后随访12~96(39.8±11.3)月。22例(25足)获得5年以上随访,AOFAS评分(83.5±12.1)分;46例(50足)获得3~5年随访,AOFAS评分(86.4±9.1)分;55例(62足)获得1~3年随访,AOFAS评分(87.9±7.3)分。共62例(67足)术后12~51(20.7±8.5)月行内固定取出,1例腓肠神经损伤,无伤口感染。结论经跗骨窦入路联合微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微创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6例跟骨骨折,其中男27例,女9例;SandersⅡ型16例,Ⅲ型20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分别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受伤至手术天数1~4d[(2.58±0.91)d],手术时间74~153min[(101.97±19.37)min],术中失血量20~110mL[(43.61±19.00)mL],住院天数5~14d[(8.56±1.95)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5~14个月[(10.15±2.58)个月]。X线检查显示,所有骨折均在术后6~9周[(8.06±0.86)周]愈合。术前与术后即刻Bhler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47~97分[(87.75±12.04)分],其中优22例,良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3.33%(30/36)。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钉道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有1例因螺钉过长而出现跟骨内侧疼痛,2例出现跟骨外侧感觉减退。结论 微创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减少等待手术时间,不受软组织条件限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50-1853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片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改变,并于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神经炎等并发症。术后Bo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6%。[结论]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Ⅲ型复杂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劳氏正骨手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3例47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劳氏正骨手法结合微创小切口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3~15个月,术后均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20-01诊治的34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从外踝尖稍下1 cm至跟骰关节平面作一直切口长约5 cm,切口方向几乎与足底平行)复位骨折,于跟骨外侧骨膜下剥离后置入接骨板,采用模版定位法经皮置入导向器后钻孔并置入螺钉固定。结果 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4(12~3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例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应用抗生素并加强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过4个月物理治疗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麻木症状消失。随访期间1例出现距下关节退行性改变。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26例,良5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较术前改善,B?hler角为(28.74±2.58)°,Gissane角为(118.69±4.13)°,跟骨高度为(38.58±1.87)mm,跟骨宽度为(30.12±1.54)mm。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可塑形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满意,切口并发症少,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0年9月分别使用纵行及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并获随访的93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两组:纵行微创入路组(A组)50例(51足),男47例,女3例;平均年龄38.22岁;Sanders Ⅱ型27足,Ⅲ型18足,Ⅳ型6足;术前B?hler角平均-1.1°。跗骨窦微创入路组(B组)43例(45足),男42例,女1例;平均年龄41.40岁;Sanders Ⅱ型23足,Ⅲ型17足,Ⅳ型5足;术前B?hler角平均2.6°。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Sanders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差异。结果 A、B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平均28.2个月和27.6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40.78 min、3.92%(2/51)、85.96分,B组分别为60.67 min、8.89%(4/45)、88.60分。A组手术时间较B组更短,两组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AOFAS评分无差异。结论 纵行微创入路与跗骨窦微创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无明显差异,但纵行微创入路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跟骨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3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记录并发症情况,测量跟骨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高度,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Gissane角、B?hler角、跟骨宽度及高度术后3、6个月均较术前改善(P<0.05)。骨折均愈合,未发生切口皮肤坏死、深部感染、内固定位置改变和骨折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20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26/30。结论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对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别进行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切开锁定钢板外固定(18例20足)和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0例21足)治疗,比较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和影像学指标,按照Maryland足功能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6~30个月,平均15.6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术后Maryland评分及优良率比较无差别(P0.05),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组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优于外侧"L"形切口组(P0.05)。两组术后放射学指标均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较好且疗效相仿,但经跗骨窦微创小切口治疗具有较大的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手术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跗骨窦切口撬拨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和空心钉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0-01—2021-12诊治的64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31例采用跗骨窦切口撬拨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微创内固定(A组),33例采用跗骨窦切口撬拨复位空心钉微创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3个月。整个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内固定松动、跟骨高度丢失、跟骨短缩、跟骨增宽、骨折延迟愈合或骨折不愈合等情况。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B组,而术后1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空心钉内固定,跗骨窦切口撬拨复位无头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缓解更快,踝与后足功能恢复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纵行入路和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探讨哪种入路更具有优势。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102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A组行经跗骨窦微创入路解剖接骨板与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B组行经纵行微创入路解剖钢板与加压骨栓内固定治疗。结果末次随访A组术后SandersⅣ型AOFAS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末次随访时CT检查最大移位距离,A、B两组中SandersⅡ型、Ⅲ型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A组SandersⅣ型CT检查下最大移位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与纵行微创入路在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整体疗效方向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对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跗骨窦微创入路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制一种适合于经跗骨窦切口经皮插入式的跟骨微创钢板,探讨其在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自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经跗骨窦切口入路,采用跟骨经皮插入式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38例(40足),其中SandersⅡ型22足(Ⅱa型6足,Ⅱb型14足,Ⅱc型2足),Ⅲ型18足(Ⅲab型7足,Ⅲac型10足,Ⅲbc型1足).根据X线片对手术前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进行比较分析,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功能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3~2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X线片示术后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跟骨Bohlers角和Gissanes角均获得满意矫正,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显示:优32足,良6足,可2足,优良率95.0%.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采用经跗骨窦切口跟骨插入式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性骨折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跗骨窦切口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自2019-10—2020-05诊治的48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观察组24例采用空心钉联合跗骨窦小钢板内固定,对照组24例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结果 48例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未出现切口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对照组9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切口浅层皮肤发黑坏死,通过换药及延长拆线时间后切口均愈合。观察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跟骨高度、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采用3D打印空心钉导板辅助空心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能有效保护皮瓣以减少切口并发症发生,跟骨形态维持良好,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