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随着光伏并网容量的比重不断增加,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当电网电压跌落时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能力的问题,已成为光伏并网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原理及其光伏并网低电压要求,在对当前国内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基础上,重点总结了基于光伏系统控制策略穿越低电压和基于增加辅助设备的穿越低电压的两种方案,为光伏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倪卓越 《硅谷》2013,(15):52-53
光伏发电系统,已成为缓解能源危机压力的重要技术,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型光伏电站接入电网后,往往会产生突然脱网现象,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为此我们必须准确检测出并网光伏电站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效地并网设计。笔者研究了一种能有效保证光伏发电系统不脱网的方案,以此为基础进行仿真分析,能够检测出其低电压穿越能力满足需求,特总结成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需求也越来越大。相应的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能源的不断枯竭,寻求新能源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直驱风力发电的现状进行论述,探讨了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的低电压穿越技术,并对低压穿越技术的标准做了分析研究,为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PSCAD/EMTDC仿真环境下建立双馈风力发电场及恒速恒频风力发电场交流并网仿真模型,通过交流系统三相短路故障仿真,研究对比2种不同风力发电机组的低电压穿越能力。仿真得出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避免飞车的极限切除时间,故障持续时间小于极限切除时间便可维持恒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不脱网运行。通过在不同点设置短路故障对比得出,故障点距离风电场电气距离越远,风电场低电压穿越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5.
在电网故障条件下,风电并网导则要求风电发电机具备低压穿越能力。为了保护发电机及其变流器,DFIG需要采用Crowbar保护电路为转子过电流提供旁路通道,同时抑制直流母线过电压。本文在PSCAD平台下搭建了2MW双馈感应式风力发电系统,并对有无Crowbar电路的DFIG在三相短路条件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具备Crowbar电路的DFIG有较好的暂态特性,并且具各较强的低电压穿越能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用电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长,这就给我国电力配电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负荷,从而导致配电网低电压的状况时有发生。本文通过我国配电网低电压的发生原因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配电网低电压的治疗方法,并对我国配电网低电压的综合管理做出展望,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我国配电网低电压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宇航 《中国科技博览》2011,(32):623-623
本文从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角度分析了储能系统的作用,介绍了飞轮储能、超导储能、蓄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及压缩空气储能五种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风力发电技术作为可再生型的新型能源,是各个国家都重点探索的领域。本文笔者着重论述了风力发电机组低电压的穿越技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储能系统电路拓扑结构的特性、储能系统拓扑结构的原理,介绍了项目实施中磷酸铁锂储能系统电路拓扑结构防环流的各种措施、技术特性及优缺点比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发展理念的转变,我国的电力部门在电力生产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风电资源的开展以及利用。随着风力发电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何实现风力发电并网稳定性的提升,成为电力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了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储能式单元空调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国外空调器生产厂家以成功地将储能技术应用于单元式空调,并相继推出了热泵储能式空调、储冷式空调和储能式移动空调等。储能技术用于单元式空调使得单元式空调性能得以提高,如热泵储能式空调解决了热泵空调大环境温度低时化霜难的问题,并使热泵在-4℃温度条件下使用时cop仍可达到2.69,和实现热泵运行时不停机化霜等。再如储能式移动空调较为理想地解决了空调制冷时冷凝热排放问题使得移动空调使用更加方便。因而有理由相信,单元式储能空调前景十分广阔。本文将简单介绍储能式空调器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储能物质,并对国外单元式储能器作详尽介绍。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先进的机械调速与伺服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带有发电机前端无极调速器的混合传动风电机组方案,以实现变速恒频。利用集中质量与拉格朗日方法,建立该机组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动力学方程建立1.5 MW前端调速型风电机组的Simulink仿真,实现对机组调速精度、功率消耗、电流谐波与低电压穿越能力等运行特性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风速条件下,所提机组不仅可以在调速功率消耗较小的情况下输出恒频电能(占比小于输出功率的15.25%),还可以有效抑制电流谐波污染,改善机组低电压穿越能力。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机组的实用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改善相变材料导热性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能系统中由于部分相变材料存在热导率低的问题,使系统的传热性能变差,储能和释能时间增加,进而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效能。研究者们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介绍了四种主要的强化方法,分别是加入金属颗粒、碳纤维、膨胀石墨和纳米粒子,并探讨了今后提高相变材料热导率工作的研究重点,提出碳纤维和纳米粒子两种物质强化传热的性能优越,加强这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光蓄互补系统接入对配网的供电可靠性有较大影响.首先,介绍了典型系统的负荷曲线和光伏出力曲线特点,以及储能运行策略、配网供电可靠性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然后,讨论了不同出力光伏系统、不同容量储能和光蓄互补系统接入对负荷曲线和配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最后,比较并分析了光伏、储能和光蓄互补系统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不同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光蓄互补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主要介绍一种基于可分离式发电机的智能储能系统,该系统以滑板为载体,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器,采用径向结构永磁同步电机搭建可分离式发电装置,将制动时滑板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具体包括刹车储能、下坡储能和避障储能3种形式。系统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智能高效地回收能量,并将其储存于滑板电源中。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直流低电压校准面临的三个基本问题,信号源问题、测量仪器问题和测量方法问题。提出了高精度直流低电压的一种直接产生方法,借助于约瑟夫森结为工具,产生任意幅度的直流低电压,将该直流低电压直接溯源到频率量值和基本物理常数约瑟夫森因数上,并估计了产生的直流低电压的不确定度。本文所述方法应该属于直流低电压校准的一种新方法,可望直接解决纳伏表的计量校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化石燃料资源枯竭带来的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增大,亟需开发具有可再生能力的清洁能源。相变储能材料是解决热能供需矛盾、缓解能源危机最合适的材料之一。本文回顾了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方法,介绍了代表性相变储能材料的熔点及储热性能。同时分析讨论了通过封装及复合载体材料提升相变储能材料储热性能和稳定性的一些策略。此外,介绍了相变储能材料在食品工业、路面系统、空调系统及建筑领域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针对能源互联网中分布式能源比例大量增加的情况,探讨了含多种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系统参与主动调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结合电力系统稳定和分布式能源发-输-用整体经济运行的要求,储能系统参与主动调控核心是主动协助平衡系统功率变化,调控时间、调控额度、调控次数是影响储能系统主动调控效果的关键因素。在PowerFactory软件中搭建储能系统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了电力储能主动调控对系统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工程建设和设备开发经验,归纳了储能系统主动调节策略,仿真分析和实验数据验证了主动调控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风力发电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拥有足够风力资源的城市新建了风力发电场,并将风电场的发电直接输入城市电网。本文以珠海市横琴风电场为例,分析了城市电网发生故障时对风电场的影响,并采用了一种提高风电场风机低电压穿越能力的方法,通过PSCAD/EMTDC软件建模仿真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0.
配电网中分布式能源渗透率不断增加,其有效消纳与控制成为新的热点课题。储能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结合可以平滑这些间歇电能并网,降低光伏发电对电网的冲击,并提高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鉴于储能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面临的成本和经济性问题,建立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的综合效益评估模型。该模型从项目成本、年收益、总利润和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方面研究了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并从配电网改造和备用成本等方面评估了项目的社会整体效益。算例结果表明,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发电自用率高,年净收益增长明显,其经济性对上网电价和度电补贴的依赖较小。随着光伏和储能技术的发展成熟,无储能系统将不再具备经济性优势,分布式光伏储能系统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最后,结合国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经验,从社会效益回馈用户、电价激励和金融支持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激励建议,以促进分布式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