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政 《当代医学》2014,(24):98-99
目的 探讨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MRI分型,并评价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吉首市人民医院骨科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低场MRI进行检查,观察、分析病灶的程度、范围及位置。结果 经低场MRI检查,共检查出162处隐性骨折,骨折最多的部位为股骨外侧髁(29.6%),其次为股骨内侧髁(21.6%),胫骨上端(14.2%)、胫骨外侧平台(17.3%)也较为常见;诊断出骨皮质隐性骨折30例,骨软骨隐性骨折14例,骨挫伤66例。结论 针对膝关节隐性创伤,应用低场MRI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部位,对隐性骨折的类型、损伤程度、类型进行准确诊断,其对于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成  申世源  金文孝  郭敏  蔡铭 《浙江医学》2023,45(22):2398-2402
目的 分析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撕裂不伴半月板损伤患者膝关节骨性解剖特征与胫骨前移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急性ACL撕裂不伴半月板损伤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ACL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完全撕裂组56例和部分损伤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测量膝关节骨性解剖参数,分析膝关节骨性解剖特征与胫骨前移间的相关性。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胫骨前移与股骨外侧髁长度、胫骨外侧平台屈膝比均无相关性(r=-0.05、-0.15,均P>0.05),与股骨外侧髁高度、胫骨外侧平台长度均呈负相关(r=-0.81、-0.73,均P<0.01),与胫骨平台后倾角、外侧髁长高比、胫骨外侧平台伸膝比均呈正相关(r=0.77、0.87、0.82,均P<0.01)。两组患者各项膝关节骨性解剖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完全损伤组中,胫骨前移与股骨外侧髁长度、胫骨外侧平台屈膝比均无相关性(r=-0.11、-0.39,均P>0.05),与股骨外侧髁高度、胫骨外...  相似文献   

3.
梁昌富 《海南医学》2010,21(12):28-29
目的探讨膝关节隐性骨折的MRI诊断及意义。方法 64例膝关节外伤后2周内X线检查阴性但局部症状明显的患者行MRI检查,其中15例行关节腔镜检查。结果 64例共89处隐性骨折,主要发生于股骨外侧髁及胫骨上端前部和外侧,其中20例伴交叉韧带、副韧带及半月板撕裂。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创伤性膝关节隐性骨折,诊断准确,并能发现韧带、肌腱及软骨的损伤。对于疑有膝关节隐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者,MRI为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的相关膝关节损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各种相关性膝关节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检查或手术证实的16例Segond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Segond骨折中相关性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及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结果:16例Segond骨折患者中4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损伤,3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胫骨平台髁间棘撕脱性骨折,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内、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为单纯的Segond骨折.结论:Segond骨折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紧密相关,常合并半月板损伤,少数合并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及胫骨平台撕脱性骨折;认识Segond骨折的各种相关膝关节损伤,可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5.
胫骨髁间棘是前交叉韧带(ACL)的附着部。髁间棘骨折后前交叉韧带功能丧失及外侧半月板前角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愈合不佳会引起膝关节功能受限和髁间窝撞击征。我院于2005年8月~2010年11月利用关节镜下复位采用钢丝、不可吸收尼龙线、空心螺钉和可吸收螺钉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8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解剖钢板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斌  张震  胡宗凯  李波  朱灏  钟波  卢哲  王旨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104-105,125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8年12月对38例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患者(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18例,股骨髁上及髁间骨折12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股骨髁部或髁间骨折6例,胫骨平台及胫骨上段、股骨髁上、髁间、髌骨粉碎性骨折2例;骨折按AO标准分类:c1型骨折10例,c2型19例,C3型9例)进行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早期行膝关节功能锻炼。于术后4周、8周、12周随访观察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于术后4周、8周、12周、6个月、1年摄X线片显示骨痂生成和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4周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痂生成,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及家属认同该治疗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解剖钢板具备角度稳定性,具有骨折复位后贴附良好、固定可靠、无需外固定、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膝关节周围复杂骨折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4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与对照组(传统髂骨翼外侧板取骨法)。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优良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骨缺损采用股骨外侧髁环锯取骨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应用mri诊断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方法:对38例临床症状明显、存在明确外伤史、并且平片检查结果显示阴性的患者进行MRI检查。结果:全部38例患者共出现41处膝关节隐性骨折,发生于胫骨平台的隐性骨折为12处,发生于胫骨内侧髁的隐性骨折为8处,发生于外侧髁的隐性骨折为9处,发生于股骨内侧髁的隐性骨折为7处,发生于外侧髁的隐性骨折为5处。22例患者2-6个月复查MRI检测结果显示未见异常,3例患者骨髓腔内水肿明显缩小,其余患者全部康复。结论:将MRI应用于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较为清晰和准确的检测结果,有利于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君鳌  陈文治 《广东医学》2007,28(6):1025-1025
膝关节内骨折包括胫骨髁间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股骨髁骨折、髌骨骨折、关节内骨软骨骨折等,严重者常并发半月板、交叉韧带、软骨、脂肪垫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能量外伤致膝关节周围闭合性骨折伴股(腘)动脉损伤诊断及处理原则。方法:本组37例病人分别系膝关节周围如股骨髁上、股骨髁间、胫骨近端骨折伴胭动脉损伤,分别于不同时间探查吻合血管,部分血管缺损2cm以上者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血管。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6例外伤后超过48小时再探查吻合血管者截肢;5例外伤后超过24小时再探查吻合血管者患肢功能大部丧失,其中1例足部坏死行截趾;24例外伤后8小时以内吻合血管者功能恢复良好;2例虽在8小时以内吻合血管,但均系多发伤昏迷患者,继发骨筋膜室挤压综合征导致缺血性肌挛缩,其中1例二期截肢。结论:高能量外伤所致闭合性膝关节周围骨折应高度警惕股(腘)动、静脉损伤,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恢复肢体血液循环是挽救肢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情况以及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相关性,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台州市中医院诊治的62例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 分析其膝关节多韧带损伤情况, 运用Schatzker分型法、AO分型法、Duparc分型法进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分型的相关性。  结果  前交叉韧带损伤(ACL)、后交叉韧带损伤(PCL)、内侧副韧带损伤(MCL)、后外侧角损伤(PLC)、ACL+PCL、ACL+MCL、ACL+PLC、PCL+MCL、PCL+PLC、MCL+PLC的发生率分别为30.65%、8.06%、12.90%、27.42%、1.61%、3.23%、8.06%、1.61%、3.23%、3.23%。Schatzker分型中, Ⅰ~Ⅵ型分别为12、12、4、23、7、4例; AO分型中, B型、C型分别为33、29例; Duparc分型中, 外侧平台骨折、内侧平台骨折、双平台骨折、髁间嵴骨折、后内侧骨折分别为16、15、7、13、11例。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Schatzker、AO分型与ACL、MCL、PLC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Duparc分型与MCL、PLC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膝关节多韧带损伤和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AO、Duparc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隐性胫骨平台骨折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4例患者的临床所见及CT影像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摄膝关节X线片及CT横断位扫描。结果 :2 4例患者中 ,骨折发生在外侧平台 1例 ,内侧平台 6例 ,前部平台 3例 ,后部平台 14例。其中 6例有小骨块撕脱 ,2例合并有半月板损伤 ,10例胫后软组织肿胀。结论 :CT检查可发现X线片显示正常而确有骨折的隐性骨折 ,诊断准确并可发现其他合并损伤。  相似文献   

13.
向以四  陆志前  张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4):516-519, 522
目的探讨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MRI多种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ACL损伤病人23例,在不告知关节镜诊断结果前提下,由2名MRI诊断医师共同对MRI多种征象进行分析,统计各种征象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明确多种MRI征象出现率。结果采用MRI检查在ACL连续中断、ACL走行异常、ACL消失、ACL吊桥征、胫骨前移、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对吻性”骨挫伤及Notch征、空髁间窝征多种征象上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P < 0.05~P < 0.01)。ACL损伤的MRI直接征象中ACL消失敏感性最低(13.04%),而ACL局限或弥漫性信号增高或增粗特异性相对较低;其中韧带走行异常诊断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91%、100.00%及100.00%。ACL损伤的MRI间接征象中胫骨前移位、外侧半月板后角后移、“对吻性”骨挫伤及Notch征、空髁间窝征4种间接征象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但敏感度均较低,其中“对吻性”骨挫伤及Notch征诊断价值最大。结论MRI直接征象是急性ACL损伤诊断的主要依据,综合分析特异性较强的间接征象,可减少MRI假阴性诊断率,同时对诊断ACL完全撕裂较部分撕裂的可靠性大,尤其是直接征象表现不典型的急性ACL损伤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式选择及疗效。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全身情况及局部软组织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对于Ⅰ型无移位骨折,行空心加压螺钉固定。Ⅱ型、Ⅲ型采取膝外侧切口,Ⅳ型采取膝内侧切口,Ⅴ型、Ⅵ型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外佣或双侧切口。结果4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最少0.5年,最长2年,平均时间1.3年。骨折均临床愈合,优14例,良27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5.4%。结论胫骨平台移位骨折治疗困难,手术是使骨折复位,修复关节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 is an uncommon lesion generally seen in adolescents. Intra-articular lesions combined with a tibial tuberosity fractu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3 patellar tendon ruptures, 2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ears, 2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tears, 2 medial meniscus tears, one arcuate ligament tear, and one lateral meniscus tear. In our study, both cases sustained an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 Preoperative MRI in one case revealed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Under the image intensifier, we treated both patients by closed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screwing with 2 cancellous screws.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showed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avulsion fractures in both cases. Both of our patients gained previous levels of daily and sporting activity prior to the injury, and were completely asymptomatic. Our objective in reporting this case study is to point to the fact that there is no previous reporting of the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tibial tuberosity accompanied by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in the literature and to evaluate the findings of the minimal invasive treatment method we applied to both cas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Logistics回归分析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模型预测,进一步为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奠定基础。 方法 选取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估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进一步评估该模型预测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果 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328例,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82.93%,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17.07%;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知,年龄、体重指数、术前(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手术时间、骨质疏松、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是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因素(P<0.05);当Logistic(P)>3.87时预测价值最优,敏感度为67.9%,特异度为93.5%。 结论 受年龄、体重指数、术前ASA分级、手术时间、骨质疏松、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等因素影响,胫骨平台伴髁间棘骨折患者术后存在膝关节功能恢复不良风险,临床应加强预防性干预,以提高康复效果,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解剖研究大体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的形态,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ACL的力学止点分布,为临床ACL重建提供新理念。方法 选取10例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男6例,女4例,采取标准髌旁内侧入路打开关节腔,暴露并解剖剔除ACL,观察并记录ACL胫骨止点形态,测量胫骨止点前后径和左右径。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膝关节模型,模拟临床体格检查Lachman试验和pivot-shift试验,观察ACL在胫骨和股骨端止点的受力分布情况。结果 ACL胫骨致密止点大体观呈扁长的弧形,其前后径为(13.8±2.0) mm,体部左右径为(5.3±0.6) mm,前缘左右径为(11.5±1.2) mm。有限元分析显示,股骨端应力较高区域为住院医师嵴(residents’ ridge)附近一类椭圆形区域,胫骨端应力较高部分延内侧髁间嵴(medial intercondylar ridge)狭长分布,与解剖观察相符,从理论上验证了ACL止点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结论 解剖研究及有限元分析均证实ACL胫骨止点为一扁长的弧形,理想的ACL重建技术应依据其生物力学特点进行重建, 基于解剖学研究和生物力学分析本课题组提出前交叉韧带生物力学止点重建理念,并建立手术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特殊扫描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怀疑前交叉韧带撕裂的患者,首先采用膝关节常规MR扫描,同时加扫特殊位置扫描,再经关节镜或手术证实,将常规扫描结果和特殊位置扫描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或手术结果对照,对比两种方法显示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图像诊断符合率、特异度和敏感度方面的差异。结果:MRI常规扫描诊断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1.4%、73.5%、68.2%;MRI常规扫描加特殊位置扫描诊断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1.1%、92.9%、86.2%。MRI常规扫描加特殊位置扫描诊断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的诊断符合率及特异度明显高于单纯MR常规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间诊断敏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MR常规扫描加特殊位置扫描对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优于常规扫描。  相似文献   

19.
陈智琨 《中外医疗》2016,(27):54-56
目的:分析并探究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一2015年4月间该院接诊的88例胫骨平台三柱骨折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88例患者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前内侧入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各纳入病患4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1.4±4.8)分,骨折复位良好率为93.2%,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前外侧+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胫骨平台三柱骨折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膝关节微细骨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80例膝关节外伤后微细骨折的MRI表现。使用膝关节专用线圈,检查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T1WI、T2WI、梯度回波(GE)、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结果:80例共发现微细骨折108处,其中股骨髁60处,胫骨平台43处,髌骨5处。包括骨软骨骨折15处,隐性骨折8处,骨挫伤85处。结论:MRI可以准确显示膝关节周围微细骨折的部位、范围及膝关节附属结构的损伤,推断其损伤机制,可以解释临床外伤后持续疼痛,除指导临床积极治疗外,同时还可以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