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爽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18-1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有无左心室肥厚分成无左心室肥厚组和左心室肥厚组,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其检测值。结果左心室肥厚组24h平均收缩压(24hMSP)、夜间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收缩压(nMSP)、24h收缩压负荷(24hSBPL)、24h舒张压负荷(24hDBPL)、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白天收缩压负荷(dSBPL)显著高于无左心室肥厚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不仅与血压升高的程度有关,而且与血压超过正常值的次数(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负荷、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室肥厚的关系,采用 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方法,对10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负荷、昼夜节律的变化进行观 察分析,将103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与无左室肥厚两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24h 收缩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均有显著差异(P<0. 001;P<0. 005),两组 24h舒张压负荷值 无显著差异(P>0.05),昼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有显著差异(P<0.001),舒张压负荷值无显 著差异(P>0.05),夜间两组收缩压负荷值和舒张压负荷值均有显著差异(P<0.001),高血 压左室肥厚男女患者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压负荷值 和昼夜节律消失是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良好预测指标。夜间血压在左心室肥厚的形成过 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强调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控制收缩压,特别是夜间血压对预防左心 室肥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 构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构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压昼夜变化受交感神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双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EH)24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高血压病(EH)与2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杓型与非杓型)比较。结果:正常人24h白昼和夜间平均血压正常,血压负荷为0。EH组平均血压水平及血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组血压变异均在正常范围。血压变异正常人组与EH异常组比较例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人全部为杓型,EH组非杓型占55%(P<0.01)。结论:高血压病血压负荷增高,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明显增高。了解高血压病血波动及昼夜节律变化规律,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分析48例高血压并发脑梗塞者24h动态血压,结果表明:构型(19例)与非杓型高血压(29例)比较,昼间及24h血压无显著差异;而夜间血压后者高于前者(P<0.01);24h收缩压负荷无显著差异,舒张压有显著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负荷有差异(P<0.06),舒张压无差异;夜间血压负荷有差异(P<0.01)。提示,脑梗塞发作可能与夜间血压下降失去生理性波动和血压超负荷有关。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变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群  朱小红 《安徽医学》2009,30(4):382-38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压变化状况。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50例原发性高血压(EH)组和5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的24h血压,比较24h收缩压(24hSBP)、24h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SBP、nSBP、收缩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升高、血压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对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压变异及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高 血压合并OSAS患者(EH+OSAS组)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52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导睡眠、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血压变异差异,观察非杓型血压发生率。结果:EH+OSAS组呼吸紊乱指数( RD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 LAT)明显高于EH组(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明显低于EH组(P<0.01);EH+OSAS组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和非杓型血压比例均高于EH组(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血压变异及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波动、昼夜模式及靶器官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造成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多元因素。方法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动物模型 ,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分析血压波动性、血压昼夜模式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结果 :SHR不同的时间段的收缩压波动性、舒张压波动性均与靶器官损伤显著正相关 ,且相关程度较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更为密切 ;非勺型血压SHR的靶器官损伤较勺型血压SHR明显严重。结论 :血压波动性、血压昼夜模式是影响SHR靶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严红 《广西医学》2003,25(6):893-896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和波依定治疗的效果。方法:47例老年高血压伴LVH患治疗前行动态血压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并与治疗后8周的复查作比较。结果:入选病例中17例仍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消失占30例。消失组夜间血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血压负荷、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舒张晚期血流峰速(AP)、等容舒张时间(IRT)显高于保存血压昼夜节律关系(P<0.05),而舒张早期血流峰速比值(EP/AP)显降低。治疗8周后30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有17例恢复正常节律(56.6%),其中IVST、PWT、LVMI、AP、IRT等指标较治疗前显下降(P<0.05—0.01),EP/AP显上升。未逆转的13例中仅IVST下降。结论:老年高血压伴LVH约有63.8%患有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这些患的夜间血压、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均明显高于正常节律组,及存在较重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减退。波依定治疗8周能有效地降低血压和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并使56.6%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王洪云  马冰洁 《河北医学》2000,6(9):802-80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护仪,对100例老年和75例老年前期(年龄40 ̄60岁)进行24h动态血压观察,其中老年高血压者55例,老年血压正常者45例,老年前期高血压者40例,老年前期血压正常者35例。结果:各期高血压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昼夜血压,日间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负荷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血压波动范围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关系。方法对100例EH患者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舒张压(24hDBP)、昼夜节律、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24hSBP、24hDBP1、2、3级组;昼夜节律正常组、昼夜节律消失组,并比较各组患者TO及TS均值。结果TO值:24hS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2.15)vs(-1.55±1.29)vs(-1.07±1.02)%],24hDBP各组间TO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2.03)vs(-1.65±1.18)vs(-1.14±0.93)%],血压越高TO负值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O负值增高[(-1.89±1.05)vs(-0.45±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值:24hSBP各组间T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6±2.07)vs(2.43±1.68)vs(1.88±1.37)ms/RR],24hDBP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6±2.12)vs(2.63±1.45)vs(1.78±1.39)ms/RR],血压越高TS越低;昼夜节律正常组较昼夜节律消失组TS明显增大[(3.21±2.10)vs(2.33±1.88)ms/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RT现象减弱或消失与其血压高低及昼夜节律有密切关系,提示血压越高者及昼夜节律消失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心脏几何结构的关系。方法 :对 1 0 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结果 :“非杓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 /舒张压 (SBP/DBP)、平均动脉压 (MAP)均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1 )。“非杓型”血压患者的左房内径 (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质量 (LVM)以及左室肥厚指数 (LVHI)均高于“杓型”血压者 (P <0 .0 5 )。除DBP未显示与LVIDD的相关性外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和MAP与左室结构的各项参数 (LVIDD、LVPWT、LVM、LVHI)均显著相关 (P <0 .0 1 )。 2 4h、日间和夜间的SBP与左房大小的相关性不显著 (γ =0 .2 2 85~ 0 .1 91 3 ,P =0 .0 2 4~ 0 .0 60 )。偏相关分析显示 ,LVIDD与SBP、DBP和MAP的夜间下降幅度及降低百分率均呈负相关 ,LVM、LVHI与DBP和MAP的降幅及降低百分率呈负相关 (P <0 .0 1 ,P <0 .0 5 )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2 4h和日间DBP、MAP夜间降幅与LVIDD存在线性关系 (P <0 .0 1 )。MAP降低百分率与LVM和LVHI存在线性关系 (γ=-6.89,-0 .1 0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其波动幅度与LVM、LVHI相关 ,尤其以SBP和MAP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100例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渝平  徐幸  岳瑞华 《重庆医学》2005,34(4):530-53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24h动态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收缩压变异度、收缩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密切相关,而舒张压、舒张压变异度、舒张压负荷值与左室质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其负荷值和变异性对左室肥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24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探讨血压异常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方法】对40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和94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进行3年前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对两组患者的24h、日问、夜间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进行统计检验。【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24h、日问、夜间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及SBP和DBP负荷值均明显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24hSBP和日问SBP及负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复发组)日间SBP变异性高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16.44±3.19)mmHg(1mmHg=0.1333kPa)比(15.20±4.45)mmHg],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无复发组)[(5±3)%比(7±2)%,(4±2)%比(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增高对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影响,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性消失与脑梗死复发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EH合并胰岛素抵抗(IR)及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四川省人民医院E H患者150例,按是否合并IR及T2DM,分为对照组、IR组及T2DM组,每组各50例.治疗后,通过比较3组间血压昼夜节律及其变异性和检测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2DM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非杓型节律的比例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高于IR组和对照组(P<0.05),且T2DM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较IR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IR组首诊3月后,24 h收缩压、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OR=2.175),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OR=0.913).结论 EH患者合并T2DM或IR均能够明显增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T2DM是EH患者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