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华社记者吴士深和顾洪洪写的通讯《6000万吨钢——中华振兴史上的丰碑》(见《工人日记》1月15日一版),写得自然,写得深沉,写得刚劲,写出了一股奋发向上的气势。文章落笔自然,铺陈具体。从6000万吨这个数字写起,写出了钢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意义。“20世纪只剩10年的时候,中国钢产量突破了6000万吨,进入世界钢铁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2.
刘序明 《青年记者》2016,(17):100-101
评论是报纸的声音,也是报纸的灵魂.行业报作为中国媒体中一个重要领域,承担着为党和政府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责任.写好评论员文章,有利于准确、及时、专业阐述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但行业报不同于各种日报、也不同于晚报,更不同于网络媒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需要探索与实践行业报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规律.  相似文献   

3.
“五一”黄金周后的第一张报纸,展读一版面目一新,版式编排新颖活泼。头题《探索转型新路径》解读振兴老工业基地已发到第九篇了,记者就探索转型中的经验.写的透辟深刻,尤其是对试点市阜新的剖析更有新意。振兴论坛《发展的显与潜》一文,以科学的发展观.分析了显与潜的关系,对全局工作很有意义,说理精道.发人深思。利用报耳显著位置把我省黄金周旅游的喜人成绩简练地报道出来,《全省黄金周旅游创新高》读后令人欣慰。这与去年受非典影响的衰萎状况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王毅 《今传媒》2004,(6):54
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如果有两篇言论呈现在你眼前:一篇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一篇是署名评论,你会首先选择哪一篇阅读?答案可能是:署名评论。为什么呢?因为署名评论一般来说具有鲜明的个性,可读性强;而评论员文章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吸引力、感染力。也许,这篇评论员文章非常重要,写得也很好,但就是因为有可读性不强的惯性印象,所以放到一边了,评论员文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实际效果也就打了折扣。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改进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怎样改进?“嫁接”是一个好方法,就是使署名评论与评论员文章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评论形式——署名评论员文章,既能保持评论员文章原有的指导性,又能保持署名评论原有的可读性。其实,早在1998年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向署名方向发展”。有的党报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但从全国来看,还处在“初级阶段”。现在,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三贴近”,大力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这为评论员文章向署名方向盘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写署名的评论员文章不仅是可以积极探索而且是大有可为的。署名的评论员文章,既不同于一般的署名评论,也有别于传统的评论员文章,它兼有“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5.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4,(12):32-37
今日一版头题《民本经济让海城昂首百强》,把省委书记“一主三化”的发展思路用海城活生生的经济发展实践经验,阐述得十分生动,对全省如何拓展民本经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在写作方法上,本篇报道注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结构有张有弛,叙事逻辑严谨.语言干净利落,可以说是写此类报道的一篇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6.
据回忆文章介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前,编辑考虑为了增加文章的分量,发表时不署作者本人名字,征得胡同意,发表时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为什么署“本报特约评论员”就能增加文章分量。扩大影响力呢?评论员是写评论文章的行家里手,署名本报评论员的文章多是集体策划,多人参与集思广益写成的。  相似文献   

7.
二、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评论员文章可分三种:一是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常用,近年来尤其兴旺;二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曾经风行一时,近年来很少采用;三是本报署名评论员文章,这种形式还不多见,但可能会有较大的发展。同评论员文章相近的,还有观察家文章、述评等。本报不署名评论员文章它的特点是,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文章,又不代表整个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  相似文献   

8.
在党报评论写作中,相对于时评和为会议配发的单篇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政经系列评论是最难写的.掌握这类文体的写作,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把握写作调门 把握写作调门,是写好政经系列评论的一个突破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经过多年工作实践的锻炼,评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应该是优秀的,但需要体会、把握政经系列评论的调门,逐渐熟悉,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动态     
《攀钢日报》发表系列评论员文章本刊讯 1997年11月份以来,《攀钢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就“’98形势与任务”发表系列评论员文章。在《调整组织结构再显勃勃生机——七论’98形势与任务》文章中,评论员指出:从1994年3月份开始,攀钢有计划、分步骤地对组织结构进行了大调整,先后将34个辅助生产、后勤服务单位与主体生产厂分离,组建了服务攀钢、面向市场的5个子公司和6个分公司……但这并不  相似文献   

10.
一版《让经济和大自然搞好关系》标题点染得很贴切,庄河打造特色“一主三化”的长篇报道,写得有深度,有特点,有高度,虽然长了点,但很好读,突出了保护自然资源这个理念。今日一版长短搭配得当,版式新颖,图文共发12篇之多,信息量很大,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  相似文献   

11.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2.
范华 《军事记者》2007,(12):66-72
每月评论在反映变化中坚守职责本刊评论员(1-1)加强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建设本刊评论员(2-1)在创新中改进新闻文风本刊评论员(3-1)把稿件写得亲切些本刊评论员(4-1)把稿件写得朴实些本刊评论员(5-1)把稿件写得生动些本刊评论员(6-1)离读者更近些本刊评论员(7-1)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与时俱进本刊评论员(8-1)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本刊评论员(9-1)满腔热情宣传好十七大精神本刊评论员(10-1)当前新闻宣传首要的政治任务本刊评论员(11-1)新闻工作者要带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本刊评论员(12-1)本刊特稿盯着变化做文章孙晓青(2-4)——浅谈社会变…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夏抗洪抢险的斗争中,人民日报为我们所特别呈现的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犹如一首昂扬的战歌,始终引领着抗洪斗争的舆论主旋律。如椽之笔写下的战歌在硝烟尽散之后仍耐人咀嚼。 一、铸魂:爱国主义红线贯始终 新闻精品要有魂。什么是魂?这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没有深刻主题的新闻作品很难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评论员文章的写作本身,要求吃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精神,提炼和概括现实生活的丰富内涵,高屋建瓴地揭示其底蕴,才能起到总结推广典型、指导工作的作用。所以说,对于评论员文章,特别是围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我写稿的范围比较广.既给国家的大报写,外地的报纸写,更多地是给西安、陕西的报纸写.也给一些企业的报纸写.如西安的民生报、海星报、唐城商报、外地的娃哈哈报等。 有人曾问我,老宿,你写稿算是多少有点名气的人,给那些小报写稿有什么意思?其实对于这些“企业报”我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给他们投稿也有多种原因。 过去我以为一些企业报从头到尾都是谈企业的事。写与本企业有关的文章。在我集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企业报并不是那么回事,他们的三版、四版办得很活、很好.我也发现一些企业报的四版即文艺副刊版常有一些名人名…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6,(4)
让先进典型香起来评《澄合矿工报》六谈学习赵伯璧的评论员文章■文/董治顺赵■文/董治顺评《澄合矿工报》六谈学习赵伯璧的评论员文章让先进典型香起来伯璧是煤炭战线的一面鲜艳旗帜,是一个“满身煤尘,满身荣誉”的光辉典型。去年12月,《澄合矿工报》发表了《理想...  相似文献   

16.
2月4日新华社播发的《李洪志做贼心虚了》,是一篇体现了通讯社评论特色的新闻作品。肯定这篇评论,并不是因为这篇评论写得多么精彩,而是因为这篇评论针对性强,有点像匕首和投枪,一针见血,击中了李洪志及其追随者的要害。 在新闻报道领域,评论历来受到各种媒体的高度重视,被视为编辑部的灵魂与旗帜,通讯社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华社接连不断地播发评论员文章。仅去年一年,就播发了各种评论性稿件150多篇,其中评论员文章21篇,特约评论员文章35篇。在“迎接新世纪、新千年”报道中,还播发了题为《开创民  相似文献   

17.
企业报动态     
《西陲时报》在今年8月6日第1110期一版发表《在朴实中升华——庆贺《西陲时报》公开发行暨创刊十四周年》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指出:1984年8月1日,《西陲时报》(始用名《塔城军垦》)带着塔额垦区泥土的芳香和“讲政策、传经验、刊战讯、登捷报、送信息、鼓斗志”的使命昂首阔步走进了新闻报业之林。在《西陲时报》喜过十四岁生日的时候,经  相似文献   

18.
从去年2月起,人民日报在一版开辟《每周论坛》栏目,发表千字左右,由个人署名的评论。这样,继《今日谈》之后,个人署名的评论在党中央机关报的一版上,有了一个更大的专栏。《每周论坛》的开辟,为一版评论增加了一个新的档次。这个专栏里的评论,介于评论员文章与《今日谈》小言论之间,篇幅更接近评论员文章。但与评论员文章相比,它的选题范围更为广阔,风格也比较生动活泼一些,作者面要宽得多,主要是群众来稿。它为在评论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1993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新闻战线》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也让评论员露露面》的小论文,讲了评论员署上作者姓名有这几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互相竞争,提高写评论的积极性和文章的质量;二、不但不会降低评论员文章的“身份”,反而因评论员的知名度的提高而让人爱看,可以提高评论员文章的“身份”;三、可以给人以新鲜感,增强亲切感。近来,《工人日报》第三版“新闻评论”专栏.既让评论员署了名露了面,又使版面出了彩。  相似文献   

20.
新闻媒体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大言论”,多是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反映舆情、引导舆论,具有鲜明的“旗帜”作用。当一篇或一组“大言论”刊发并引起反响后,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其舆论引导效应?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对于媒体强化宣传效能等,不无积极意义。近年来,湖北日报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这里,且以不久前一次实践为例,作些介绍和探析。2001年9月,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着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等问题,湖北日报于当月中、下旬,在一版相继刊发了《警惕“空谈淹没一切”》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等评论员文章。这些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